拉赫馬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xié)奏曲的使用尤其出色。影片的導演和表演爐火純青。1974年重拍,由理查·伯頓和伊麗莎白·泰勒主演,屬于失敗之作。 關于影片 《相見恨晚》一片之于英國電影的意義,正如《小城之春》之于中國電影,《東京物語》之于日本電影,它在英國影評人評選的世紀百佳里高居第二位。有人將本片比作不列顛的《卡薩布蘭卡》,并認為后者乃是對前者的拙劣模仿。 作為典型的情節(jié)劇,《相見恨晚》表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反社會性”,個人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在日常事務及家庭生活中無時不在地潛藏著。這完全是出于當時壓抑的年代背景和觀眾的需要——在四五十年代的西方社會,家庭本身越來越明顯地成為壓力的根源。影片的張力主要通過女主人公內(nèi)心中道德與情感的強烈沖突表現(xiàn)出來,正如影片中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所言:“請你原諒我,原諒我愛上了你?!痹谥挟a(chǎn)階級的道德體系之下,盲目的愛情成為一個錯誤,在情感糾葛和內(nèi)心掙扎之中,這個錯誤終因男主人公遠走非洲而得到糾正,留下的是無盡的悵惘和苦澀甜蜜的回憶,而生活還要繼續(xù)波瀾不驚地進行下去。結(jié)尾時,女主人公坐在溫暖的客廳里,對面正在玩填字游戲的丈夫,往事歷歷在目,愛情卻已不可得,拉赫瑪尼諾夫的《d小調(diào)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為她的復雜心境增色不少。 《相見恨晚》與《遠大前程》、《霧都孤兒》并稱為大衛(wèi)?里恩所拍攝之英國文學三部曲,也是里恩早期小成本制作與后期大成本寬銀幕史詩巨片的分水嶺。本片獲1946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1946年紐約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女演員獎,1947年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獎。 關于改編 1935年,英國戲劇界巨擎諾埃爾?科沃德(Noel Coward)創(chuàng)作的劇本《平靜的生活》(Sill Life)在倫敦西區(qū)上演,這部短劇僅半小時,劇中的所有故事都發(fā)生在一個火車站的茶點鋪里。1945年,大衛(wèi)里恩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與諾維爾?考沃合作,將這部短劇搬上銀幕。 里恩通過對原劇的大膽改編賦予了該片近乎完美的敘事結(jié)構(gòu)。影片采用倒敘手法,始于女主人公勞拉與她的婚外戀情人阿歷克在火車站的最后一次會面,接下來的故事在勞拉回家后的內(nèi)心獨白中漸次有序地一一展現(xiàn)。影片充分運用了閃回,使甜蜜辛酸的浪漫愛情往事在勞拉的幻想中不斷沖擊她平靜無聊的現(xiàn)實生活,呆坐在客廳沙發(fā)上的勞拉也因此在現(xiàn)實與回憶之中、在丈夫與情人之間反復穿行,最終落腳于現(xiàn)實,并與開頭呼應,形成一個首尾相接的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 影片拓展了原劇中的單一場景,將男女主人公放置在電影院、公園的湖畔、勞拉家中、阿歷克的臨時住宅等等多個場景之中,細致入微地刻畫了二戰(zhàn)后倫敦的市井人生。對“火車站”這一場景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也為此片的一大亮點:火車沿著鐵軌前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畫面中卻忽然出現(xiàn)一列反方向行駛的列車,暗示主人公循規(guī)蹈矩的日常生活將發(fā)生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兩人分別時,阿歷克對勞拉和她的朋友說:“不,我去科洛爾,和你們是相反方向?!避囌局嘘幱舫烈值幕疑饩€似乎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兩人的關系注定只能以分離作為收場。分離,幾乎是所有文學藝術作品中婚外戀的唯一結(jié)局,或許也是最好的結(jié)局。 關于表演 由于舞臺劇的繁榮,英國從來不缺好演員,本片中的演員無一不是骨灰級的老戲骨,就連幾位配角都令人過目不忘。其中,阿歷克的房東僅出場一分鐘不到,天才導演比利?懷爾德卻敏銳地洞悉了他的有趣之處,為他量身打造了影片《公寓春光》。 女主角西莉亞?約翰遜是當時舞臺劇的名演員。男主角特雷弗?霍華德則在《相見恨晚》中第一次登上銀幕,從而開始了他長達52年的銀幕生涯。他先后出演了35部影片,其中不乏《兒子與情人》、《不列顛之戰(zhàn)》、《雷恩的女兒》、《諜海雙雄》等名作。二人在《相見恨晚》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同為舞臺劇演員出身,在他們身上卻看不到任何表演的痕跡,而是完全融入到當時的日常生活之中。 或許他們過于夸張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式”的口音在如今聽來有些滑稽,影片中角色的道德傾向也與現(xiàn)代社會格格不入,但無論如何,他們在黑白光影中塑造出來的經(jīng)典角色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本片選擇康福斯這個北部小鎮(zhèn)作為電影拍攝的外景地,這是因為戰(zhàn)時電力管制,在南部英格蘭拍片已是不可能。如今,那里已因本片成為一個著名景點。 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扮演女主角的西莉亞·約翰遜37歲,男主角瑞克?霍華德卻只有29歲,整整比他影片中的情人小了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