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許金玉因為牽連“臺灣郵電總支部”案被捕入獄,在黑牢中渡過了十五年;1965年,許金玉出獄。被捕時,她三十歲,正值人生青春的時刻,愛國情懷在心中奔涌。 在日本殖民時期成長的許金玉,深刻的體會身為次等國民的悲慘命運,對于祖國充滿著孺慕與熱情。當臺灣光復時,許金玉聽到陳儀在廣播中說:“親愛的同胞”時,她的眼淚掉下來,那是喜極而泣的眼淚。 在五零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許多臺灣的知識份子、工人、農人,因為被當權執(zhí)政者視為“匪諜”、“共匪”、“叛國者”,而被捕入獄或槍決,受害人約有上萬人。許金玉是眾多受難者中之一。她原本是一個養(yǎng)女,十四歲時開始做女工,二十四歲進入臺北郵局工作,因為參加讀書會受了思想上的啟發(fā)走上工運之路,卻換來十五年的黑牢,改變了她的一生。 出獄后,許金玉在同學的介紹下,認識了難友辜金良生先,兩人攜手一起渡過后半生。在就業(yè)困難,工作處處受阻的情況下,他們夫婦倆人胼手胝足地在屏東開了一家皮蛋行,患難與共的精神,相互扶持。因為對理念的堅持,及對同學們的支助,皮蛋行成了他們的革命事業(yè),一同實踐他們的勞動理想。 青絲已經(jīng)成白發(fā),許金玉已經(jīng)八十歲了。她是一個養(yǎng)女、一個女工、一個女政治犯,為人妻子,當皮蛋行的老板娘,一生執(zhí)著理念、認真學習,多重角色的扮演,豐富充沛的生命力,跨越了近一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