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初與邵氏公司簽約的導演李翰祥受到中國內地攝制的黃梅戲曲電影《天仙配》(1955)啟發(fā),說服公司出資拍攝黃梅調歌唱片《貂蟬》,此舉終于一圓李翰祥多年來拍攝古裝巨片的夢想。曾獲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的《貂蟬》完全以《三國演義》原著文字為基礎,文白夾雜的臺詞與五〇年代話劇色彩濃厚的古裝文藝片相較,并無獨到之處;嚴格說來,若無李翰祥保證的“全部(黃梅調)古裝歌唱”,以及為因應“古裝”和“歌唱”兩個特點所作的各種嘗試、調整,《貂蟬》可能只會是一部穿上水袖表演的林黛電影,然而,在影片賣座紀錄鞏固之下,《貂蟬》及之后的《江山美人》鬼使神差地結合“黃梅調”和歌唱片風潮,成功催生了這一系列并非源出正宗的新“黃梅調”電影類型。 換句話説,李翰祥當時的焦點主要在“古裝”,邵氏公司的興趣則落在“歌唱”,黃梅戲曲之所以成為《貂蟬》全片的音樂主體,主要還是港九國語影壇對于《天仙配》賣座所引發(fā)出的連串效應,“黃梅戲曲,在李翰祥、邵氏以及其他電影工作者眼中瞬間被抬升至一個結合民間藝術、影界商機,甚至文化鄉(xiāng)愁的綜合體,《貂蟬》便是在這樣的工業(yè)與藝術氛圍下,展開籌備工作。 細觀《貂蟬》,我們不難發(fā)現這確是一部實驗色彩極為濃厚的暖身作品。尤其許多李翰祥導演手法的“注冊商標”——如繁復的推軌鏡頭與人物行動路線、層層掩映的布景裝置(簾幕、窗漏、竹葉松針等),或者不仰賴對白,僅靠演員眉眼表情演繹的“默片段落”等,在片中雖未臻成熟,卻已燥然備陳,例如在“拜月”段落中貂蟬于庭園里迂迴曲折的行動路線,乃根植于中國宮廷及園林建筑設計的美學概念,日后更成為李翰祥所有古裝大片的場面調度基礎。拍攝時邵逸夫要求影片“從頭唱到尾”,當時香港能獲得的黃梅戲資料有限,模仿對象也極為有限,故而曲作者王純和林聲翕在作曲時并不完全考慮大陸傳統的黃梅戲唱腔,實際上,他們在當時也無法做到。這樣的作曲方式將黃梅戲的地方方言色彩剝離,轉而變成了一種類似于流行歌曲的形式。當時《貂蟬》中的演員就是電影演員,而非戲曲演員,演唱由專人配唱,為貂蟬配唱的是當紅女星靜婷。在這樣的黃梅調唱段中,不僅有傳統的黃梅戲韻律,也有時代金曲的時尚元素。 攝影楊鈞:“彩色攝影中先決定的是colouqualiyofillumiaio(攝影場照明的質素)(我們)只好不冒困難決定在oe(調子)的方面全力顧到colousauaio(彩色的飽和),換而言之,以美觀為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