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間罪》導演闡述 一、 電影創(chuàng)意 一個好的電影的誕生,我想首先應該是一個好的電影創(chuàng)意的誕生,起初一個編劇朋友和我說起一個故事創(chuàng)意:一伙人深更半夜鉆進醫(yī)院的停尸房偷尸體,這伙人其實是僵尸……故事還沒開始往下編,我便意識到這個創(chuàng)意會產生一個精彩的故事,于是我決定著手做這個項目,系統(tǒng)電影創(chuàng)作工作就開始了。 二、 電影劇作 這部電影是一種混合的類型,雜糅了科幻、心理、恐怖和愛情等等。至于其中的靈感,則是來自于影片的主題,講述的是那種心理層面的恐懼來源。我希望事情能有一個答案,恐怖的東西應該有一個源頭。 影片開始觀眾看起來會覺得突然和驚訝,但是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一切變得明朗,這是一種抽絲剝繭式的懸疑敘事策略,在一個又一個懸念的吸引下,觀眾會發(fā)現一個又一個的真相,不再是以往的僵尸片里莫名其妙的病毒一夜之間擴散全世界,這樣的事情總是會有動機和起源的,這部電影里講述了被忽略的故事,那些源頭就是你不曾看到和了解的真相,這些病毒總是有些人因為一些原因被制造出來的,這樣的幾率本身就是一種恐怖,這種敘事策略通過懸念設置吸引了觀眾的探索興趣。 忽略本質去追求一種直接沒有思考余地的恐怖與驚悚的視覺與聽覺的呈現,并不是這部電影創(chuàng)作的初衷。在顛覆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理念支撐下,影片加入了一些科技元素和倫理層面的矛盾,甚至是宗教感的情節(jié)。在對抗屢見不鮮的尖叫與血腥的搏殺中,最終這樣的結合使這個故事更加有懸念,人物角色的經歷也更離奇、深刻。這是我在電影《無間罪》劇作上的兩個重點追求:一是故事精彩,引人入勝;二是人文情懷,人物塑造人格化。可能第二點是一般這類電影所沒有的追求,我想我作為學院培養(yǎng)的導演,做商業(yè)片也必須要有一定的人文追求。我想只要有機的巧妙的融合,兩者并不矛盾。 三、驚悚元素 當前莫名其妙的雞肋恐怖橋段充斥著恐怖驚悚類型片的大銀幕,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事情。 中國電影大銀幕上第一次呈現的現代僵尸會是什么樣的?在歐美喪尸片流行當道的年代,脫離林正英時代的港式僵尸的束縛與傳統(tǒng)認識,死后復生的活死人從恐怖的地下實驗室走出來,這些行尸走肉在大銀幕上呈現,我想這是令觀眾覺得新鮮的視覺刺激。 要給觀眾一些新的感覺,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該如何創(chuàng)造一群觀眾沒見過的僵尸,就像是把林正英時代死去的人,用基因技術讓他們在現代復活,于是我有了一些新點子,操縱尸體的也許應該是一些高科技的裝置,它們被安置在尸體腦部或眼睛等重要神經匯聚的部位,來控制行尸走肉的行為。這種特殊的靈感來源其實是看過的一些老科幻電影,就像科學怪人在閃電的能量下起死回生。 《無間罪》這部電影有傳統(tǒng)恐怖片的元素、氣氛,另一個層面上,這部電影又與傳統(tǒng)恐怖片有不同的概念,它擺脫沉悶壓抑的日式恐怖片節(jié)奏,不落俗套的離奇情節(jié)也不同于歐美血腥系恐怖的簡單粗暴。 恐怖實驗,僵尸重生,基因變異,密室禁閉等很豐富的恐怖元素,巧妙融入到一個完整的故事里,用情節(jié)帶動發(fā)展,不是大同小異的橋段堆砌,而是包羅萬象的元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部電影的風格與質感。 美式的恐怖元素常以視覺系沖擊見長,真正的心理恐懼還是東方的文化更容易孕育。不過《無間罪》這部作品在這兩種恐怖片類型的基本要素上都做了一定的借鑒與運用,因為我認為電影是視覺的,但是在黑暗的影院度過的90分鐘里,觀眾的心理同樣經歷著考驗?,F在看來,這兩種恐懼因素在《無間罪》里的相互協(xié)力,確實對觀眾心理發(fā)生了倍加的恐懼效用。 四、視效空間 創(chuàng)造一所令人窒息的禁閉密室是置景的關鍵。我們的美術很好的完成了這個任務,創(chuàng)造了一所令人“滿意”的實驗室。后來這里成了大部分發(fā)生故事的主要場景——那個廢棄感十足的詭異實驗室中,女主角在逃生過程中發(fā)現了導致僵尸重生的線索并且進行追查,在這個過程中,她首先發(fā)現了猶如舞臺一般的冰冷的手術室,順著臺階她又發(fā)現了仿佛防sars病毒的恐怖密閉實驗室,她還發(fā)現了瘋狂的醫(yī)學家的個人書房,不經意間她又發(fā)現了隱藏在書房內的高科技控制的恒溫藏尸房,在她逃生的過程中,她被看不見的自動玻璃門阻隔在實驗室大門之內。由此可見,電影《無間罪》空間之復雜與幽深、驚悚,同時不同的空間展現也給觀眾新鮮的視覺刺激。做到了空間密閉幽深、恐怖卻不閉塞壓抑的視覺效果。 五、鏡頭語言 《無間罪》將故事的主要格局和核心人物,局限在狹小的秘密實驗室內,形成了一種幽閉空間,在這種讓人透不過氣的設計之下,插入了重生的紅眼僵尸這樣具有毀滅氣質的活死人,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使用了恐怖片中一些常用手段,比如黑暗的陰影充斥著各個角落,比如始終看不到變態(tài)醫(yī)學怪人的全貌等等。簡單的場景、狹小的空間卻要表現出死亡式的幽閉感,對于拍攝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雖然成本有限,但影片最終沒有采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雖然這樣的技術很省錢),而是保證真實感采用第三人稱與第一視角結合的方式,這種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拍攝視角的結合根據每場戲的需要來定,現在看來還是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較好融合,它們統(tǒng)一于整部影片的基調之中,并且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觀眾的觀影心理,可以說電影鏡頭語言實現了電影獨有的用鏡頭講故事的原則,鏡頭語言對于渲染劇情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六、角色表演 被禁閉在恐怖密室的女人從停尸臺上醒來,周圍是一群沒有生命的僵尸,她會怎樣求生與逃亡?這是最初呈現在腦海里的畫面。女性角色面臨這樣與平常生活反差非常巨大的情景,人性中本能的一面就會顯現出來,這時你也許就會發(fā)現,為什么在這種危難的時刻(當然也是有數據統(tǒng)計過的)女性會表現的比男人們更堅強,存活的幾率也更大,而不僅僅是女性角色幸存代表著拯救的希望,孕育未來的可能。 影片呈現的結果與原來的劇本其實差異還是有些出入的,因為整個攝制團隊的伙伴們養(yǎng)成了一種現場創(chuàng)作的習慣。開始大家有一些猶豫,后來開始適應并樂在其中,我們稱這是一種“二度創(chuàng)作”。而這種體現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即興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靈感。 劉錫明在《無間罪》出演一個因愛瘋狂的醫(yī)學狂人,陰郁的性格與狂妄自大的野心演繹得恰到好處。劉錫明飾演的變態(tài)醫(yī)學狂人,從小就是天才,卻有著很瘋狂世界觀,也導致他熱衷于去研制能讓人類永生的醫(yī)學技術。其中一場戲需要他表現這個角色的癲狂狀態(tài),他把自己看成是神,用燃著的火柴講解人肉體的痛苦與客觀存在的痛苦之間的關系。最后我聽從了演員劉錫明的建議,現場修改了原劇本的設置,他要堅持拿著一根燃燒的火柴,在燒到手后,還得堅持5-6秒的時間。同時劉錫明也表演出了這個人物身上的人格多重性、分裂性,他愛他的年輕女友,不惜瘋狂的殺死她據為已有,當然不能這么簡單的把認為他是惡人,他本質上是個醫(yī)學狂人,他對自己掌握的死而復生的技術自信到癡迷的狀態(tài),他是博士,他認為自己可以拯救人類因死亡帶來的痛苦,他可以為人類帶來永生,他覺得自己在做一個極其偉大的事業(yè),但是無人能理解,他又處在異常孤獨之中,這就產生了巨大的悲劇性效果。 在這部電影中,很重要的就是劉錫明扮演的醫(yī)學狂人和劉珈彤扮演的女孩之間的故事,他們之間的對手戲有時候是靈魂的碰撞與交接,也是影片情感得以升華,內涵得以展現的地方。 七、科幻特技 本片是科幻驚悚片,為了體現科幻性,我們有一些CG特效的運用,如漸變的眼球(人眼變蛇眼),隨時出現的虛擬操作鍵盤和屏幕,藏尸房的監(jiān)控大屏幕,以及精心布置制作的恐怖手術臺,活動的機械臂,機械臂前伸出的針頭扎進人的腦部注射藥水,手術臺上人頭部的固定裝置等,這些特技的運用為影片增添了不少驚喜,使得影片具有了一定的科幻性。此外籃球場上籃球架整體倒下砸向人頸部的特技效果逼真,這些特技看似簡單,但在中國目前的水平下,我和特技公司共同工作了長達兩個月之久,為了達到逼真效果多次返工,直到目前基本達到了真實的效果,比如籃球架倒下,我們參考了力學的效果。 此外為了達到遠超于現實的科幻片的科幻情節(jié)設置令人信服,我特地請了醫(yī)學專家,請她分析我們這個科幻設想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使不可能的設想通過我們的科學推演使觀眾覺得可能,于是我們的基因藥物有了藥學基礎,電影里需要的藥物產生的副作用也有了現實的依據,電影里所有出現的藥品名稱都真實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當然在科幻特技方面,我們與美國電影比差距巨大,可能和美國同類片比,我們的特技顯得很初級,但是我想從電影《無間罪》開始,它是起點,未來我們中國將會創(chuàng)造出更加成熟、優(yōu)秀的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