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南海潮》原來是一部包括上下兩集的電影,下集名《天涯海角恩仇記》,但由于種種原因,導演蔡楚生只完成了上集。該片是蔡楚生解放后創(chuàng)作拍攝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他導演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由漁鄉(xiāng)青年阿彩與金喜對愛情的追求展開,反映了華南漁鄉(xiāng)人民的革命精神,體現(xiàn)了他們不畏壓迫、反對強權的勇敢品格。 由于該片是珠影的重點拍攝影片,所以制片廠向電影局申請用進口彩色膠片,但蔡楚生從再現(xiàn)舊時代苦難出發(fā)考慮,再加上當時城鎮(zhèn)、鄉(xiāng)村放映條件有限,建議仍拍成黑白片。 在該片外景選擇、造型設計上,蔡楚生均實地勘察,親自指點。一些舊社會的特殊道具、服裝,甚至小飾物都由他畫出圖樣來置辦。 1960年,該片籌拍工作就緒后,蔡楚生返回北京工作,由王為一負責現(xiàn)場拍攝,但蔡楚生心系拍攝,除了直接來廣東過問外,更通過打長途電話、拍加急電報等方式與攝制組保持密切聯(lián)系,關注拍攝進程。據(jù)統(tǒng)計,其間僅來往電報就達一百多封。 在1964年籌辦的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中,該片在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等七個獎項中名列前茅。但由于文藝界整風,該屆百花獎夭折,獲獎結果未能對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