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小說
古華的中篇小說《蒲葉溪磨房》從湘西一個老磨倌的視角出發(fā)看山村改革的變化:他在磨房干了六十多年,如今改革之風吹進山里,兒子莫鳳林竟無視他對磨房的情感,把老石磨挖出來搬到角落里,代之以隆隆作響的機器,這暗喻的時代音響,震碎了老磨工的心。古華從這樣精巧的角度,巧妙地描述了人們心靈的波動,顯示出中國農(nóng)村發(fā)展的趨勢,獲《昆侖》雜志優(yōu)秀作品獎。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發(fā)展,山村固有的、單調(diào)的、閉塞狀態(tài)的生活節(jié)奏、生活方式等都產(chǎn)生一系列的變化,生活色彩更加濃烈、多樣,引起女性的生活觀念和道德觀念的變化。古華曾說:“塑造山村特有的女性形象,給人以生活的美感,這是我一以貫之的追求。”古華對新時期的女性生活、愛情以至心靈深處的變化進行藝術(shù)追蹤、思辨,他發(fā)現(xiàn)變革波濤在女性思緒中引起強烈的感應,她們對人生,尤其對女性的人生價值觀念也有急劇變化。她們在精神上不再僅僅寄托于一個美滿的“家”,生活道路上不再遵循“姑娘—媳婦—母親”這種單一的婦女生活模式,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敏感,諦視生活,感受生活。《相思樹女子客家》(后改編為電影《相思女子客店》)就一部以一群新女性為描寫對象的中篇小說,《蒲葉溪磨房》中的新女性趙玉枝也是以強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顯示了新時代女性跟陳腐的世俗觀念決裂的進取精神。[1][1]
導演兼攝影
楊光遠導演,是一位集導演與攝影于一身的著名電影藝術(shù)家,早年曾拍攝過數(shù)十部軍事教育片和紀錄片;本片之前他擔任攝影的故事影片《歸心似箭》、《花枝俏》、《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琵琶魂》以及他導演兼攝影的故事影片《再生之地》,都為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他從小喜愛美術(shù),從事過舞臺美術(shù)設計,所以注重銀幕造型。由于有長期拍攝紀實性影片的經(jīng)驗,所以對“銀幕上的一切都得是真格兒”的意識比較強,追求自然光,注重實景拍攝。楊光遠導演強調(diào)藝術(shù)觀念的創(chuàng)新,曾說:“我是個‘邊緣’人物,既有維護正統(tǒng)的一面,也有創(chuàng)作上不甘保守的一面,對一切新鮮的理論成果都想消化吸收。電影拍得是好是壞,很大程度取決于導演的電影觀念。如果我還在抱陳舊觀念不放,不能與電影理論、評論同步,那我干脆改行得了?!?span id="ig4r3lh5d" class="reference-mod">[2][2]
觀影笑話
當時一些觀眾覺得《老板哥和電妹子》中一些細節(jié)有些脫離實際。比如在《電影評介》雜志上就刊登了這樣一則笑話:老王和老李是遠近有名的“萬元戶”。這一天他倆在城里辦完了事,順便到縣電影院去看電影。倆人坐在椅子上,興致勃勃地欣賞著新故事片《老板哥和電妹子》。 老王:我說老李,這位老板哥可比咱們有本事多啦! 老李:誰說不是呢?一千元的復員費辦起了磨房不說,還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這事兒要是讓我去做呀,再有個一千元也不行! 老王:咱們可比不了他,人家有導演做后臺,還愁買不到便宜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