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內核
在創(chuàng)作影片時,郭帆一直嘗試定義“中國科幻”。他認為,中國科幻必須包含中國文化的內核,《流浪地球》必須找到能夠與中國人產生情感共鳴的主題。在與美國團隊的交流中,郭帆發(fā)現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中國人對房子和土地有著更為特殊與深刻的情感,在遇到困難時,哪怕是一個普通人也擁有逆流而上的勇氣。這種文化中的集體主義最終成為了影片最獨特但也最堅定的主題內核。[1][1]
小說改編
文學載體與電影載體的差異注定了改編落點的不同。小說載體可以選擇更多視角,可以站在更宏大的視角遙望地球。但電影如果在宏大視角下講120分鐘的故事,就很有可能變?yōu)榭平唐?。《流浪地球》將影片的落腳點放在人與情感之上,緊抓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父子關系的情感內核。[1][1]
特效鏡頭
影片在初剪時的視效鏡頭高達4000個,最后縮減到2200個,仍遠超于一些常規(guī)電影全片的鏡頭數量,且其中50%為高難度視效鏡頭,單是一個上海局部坍塌的鏡頭就修改了251版。由于資金有限,劇組無法聘請好萊塢團隊,只能組建起一支國產團隊,大家一起摸著石頭過河。最終,影片75%的后期特效都由中國團隊完成,水平甚至可以和韓國團隊持平。[2][2]
中式美學
《流浪地球》第一次在科幻電影中實現了中國式的視覺特效構建,運用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造型、方法構建蘊涵中國傳統藝術審美內涵的視覺效果。劇組深入挖掘中國城市建筑的視覺圖譜,在影片中融入中國自然風光和地域特征,并以中國繪畫的東方視點統攝影片,將中國觀眾熟悉的視覺經驗和形象特征的視覺奇觀相結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