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創(chuàng)作
張律說:一個是我生活的變化,我決定回到北京生活。還有一個就是,我雖然有十多年時間在韓國教書拍片,但國內(nèi)的生活和情感還是我最熟的,有許多念念不忘的地方,所以內(nèi)心想著有沒有可能回國拍片。這次就有這樣一個契機,正好有一些投資公司支持這個項目,作為第一出品方的峨眉電影集團很信任我,給了我實現(xiàn)愿望的機會。
再就是柳川那個空間是十幾年前就開始吸引我的一個空間,我到了那個空間就覺得如果有一個美麗飄逸的女子跟這個地方重名,是比較有意思的一件事兒。咱們百家姓里不是有柳姓嗎,那應該是華人。北京畢竟是我生活時間最長的城市,對北京人、北京的空間比較了解,因而柳川和北京的空間交錯出現(xiàn)。今年我其實又拍了個新片,完全在北京拍的,叫作《白塔之光》,關(guān)于北京的空間我有許多難忘、想要表達的地方。北京白塔寺周遭的生活,具有非常濃郁的當?shù)靥厣?span id="ig4r3lh5d" class="reference-mod">
[1][1]
借古詩抒胸臆
張律說:古詩不光是教科書上或詩集里的事情,我覺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就有這個東西。好比說有時候你有一個情緒的變化,心里就會泛起詩意。比如某日月亮一圓,你情緒變動的時候,不自覺地會想起“窗前明月光”。古詩詞的形式和中國人的情感狀態(tài)是相連的,時代在變遷,但是它還是能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我覺得很好。那可能我這個歲數(shù)(60歲)了,這是我首部在國內(nèi)院線公映的影片,雖然是第一次,但我對這里的空間、人的情感從來沒有斷過,所以我覺得,我的情緒是“似曾相識燕歸來”。[1][1]
角色選擇
張律說:我拍電影的時候一般是角色人物盡量無限地靠近演員本身,因為最后在銀幕上完成這個人物的是演員,這個人物和演員之間有重疊的地方,拍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如果電影從演員身體里自然地開掘生發(fā)出來,就會拍起來比較順。
與倪妮合作,是一個偶然又自然的過程。因為我好長時間沒在國內(nèi)工作,所以對國內(nèi)電影界其實很陌生,面對演員的選擇我也很茫然。這時候制片公司就會找一些女演員的資料,我看到了倪妮。我過去看過她主演的一部電影叫《金陵十三釵》,到今天為止也只看過她的這一部片子。那時候?qū)@位女演員印象就很好,這次看到她的一些照片,我就想和她聯(lián)系一下。制片公司給她的經(jīng)紀公司遞了劇本,倪妮很快就反饋了,我們倆見了一下,也就是閑聊天,聊了大概二十分鐘左右,我覺得她和我想象中的柳川很像。其實有時候選擇真是靠直觀的感覺,就覺得是她,然后就一起合作了。拍完后,我現(xiàn)在想,要不是倪妮的話,不可想象。她把角色完成得非常好。倪妮對柳川這個人物節(jié)奏的把握非常準確,她的平衡感、節(jié)奏,在那個空間里對這個人物的表達都是對的,演員最難的也是這一點。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