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yīng)》是一部印度懸疑驚悚片,于2024年6月14日在印度上映,隨后于2024年11月29日登陸中國內(nèi)地院線。在IMDB上,該片上線首周便獲得了8.7分的高分,展現(xiàn)出其不俗的觀眾認可度。截至2025年1月16日,該片累計獲得全球票房約2574.7萬美元,產(chǎn)生了強大的市場影響力。
與《因果報應(yīng)》的爆火直接相關(guān)的,是近年來南印度電影展現(xiàn)出的強勁發(fā)展勢頭。在大眾認知中,孟買“寶萊塢”制作的印地語電影常被等同于印度電影,但實際上,這只是印度電影產(chǎn)業(yè)的一部分。南印度電影涵蓋了泰盧固語、泰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和卡納達語這四種語言制作的影片。據(jù)福布斯報告顯示,2021年南印度電影的總收入高達2400億盧比,而印地語電影僅為800億盧比,這表明南印度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已顯著超越“寶萊塢”。
以《因果報應(yīng)》為代表的南印度懸疑驚悚電影具有濃郁的地域特性,影片常借鑒印度神話中神靈與惡魔的戰(zhàn)斗故事,將主角的暴力反抗行為賦予神圣的使命感,視作正義對邪惡的討伐;多采用打亂時間線的方式,營造出一波又一波反轉(zhuǎn)的高潮迭起;運用觸目驚心的大尺度暴力血腥鏡頭;同時,南印度電影還展現(xiàn)出直指印度社會痼疾的堅決勇氣,腐敗、種姓制度、階級差異、人權(quán)危機等問題均在其討論范圍之中。敢拍,敢表達,使其在電影市場中日益亮眼,也成為了國際電影節(jié)的寵兒。
在影片中,父親角色的名字“Maharaja”來源于梵文,該詞由“Maha”與“Raja”兩個詞根構(gòu)成,前者蘊含“大”或“偉大”之意,后者則指涉“國王”或“統(tǒng)治者”的概念。因此,“Maharaja”一詞在字面上即意味著“偉大的統(tǒng)治者”,常被用來尊稱印度那些擁有廣闊疆域與無上權(quán)力的君主。然而,影片中的瑪哈拉賈(Maharaja)實際上只是一名平凡的理發(fā)師,生活在印度的社會底層,遭受著警察的肆意欺凌、顧客的無理嘲弄,是邊緣化群體的典型代表。盡管如此,影片仍賦予了他某些“統(tǒng)治者”般的品質(zhì)。比如他展現(xiàn)出一種超乎尋常的執(zhí)著精神,為了促使校長向女兒道歉,以及推動警局受理自己的案件,他不惜以驚人的毅力與決心,將柱子拉至形變乃至脫落,也未退縮一步。
在符號層面,影片在現(xiàn)實主義總基調(diào)中加入了一個具有神秘性的元素——蛇。在印度神話里,蛇是力量、智慧與守護的象征。例如,濕婆神常被描繪為身上纏繞著眼鏡蛇,眼鏡蛇不僅是他的飾品,更代表著他掌控著強大的神秘力量。而那伽(Naga),一種半人半蛇的神話生物,在印度神話中被視為守護寶藏的神靈,象征著守護與神秘。因此,蛇雖有危險的一面,但同時也是正義力量的守護者?!兑蚬麍髴?yīng)》中,瑪哈拉賈在面對弊病叢生的社會機制時,他的行為也如同蛇一般,既是危險的復(fù)仇者,也是正義的守護者。當瑪哈拉賈手握眼鏡蛇時,它仿佛成為了他手中的正義權(quán)杖,隱喻著他對邪惡力量的抗爭和復(fù)仇的決心。
影片案件的核心是女性在印度社會中遭遇的暴力對待。但影片并未停留在奇觀性的受害場景中,喬蒂沒有陷入“受害者羞恥”的傳統(tǒng)觀念,而是勇敢地面對過去。她神色堅毅地坐在施害者面前說:“我期待在這里見證世界上最可恥的人。別以為你這么做是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我不會崩潰的,我會忘了這件事。記住,不是你對我慈悲,是我對你慈悲,饒了你一命,你可以活下去?!保ň庉嫞和蹊鬈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