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背景
五十年代,一場席卷全國的自然災害使得3000名無辜的南方孤兒面臨生存的嚴重威脅。為了給他們一個活下去的機會,這些孩子被從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遠送至內(nèi)蒙古大草原,成為了“國家的孩子”。在那里,他們遇到了無私善良的牧民,他們用溫暖的帳篷為這些孤兒搭建了一個新的家園。五十年的時光里,草原如同對待親生子女一般,將這些失家的孩子養(yǎng)育成人,那份血濃于水的真情,始終溫暖著他們的心。這段感人至深的歷史,在九十年代被寧才所發(fā)現(xiàn)。一篇關(guān)于這段史實的報告文學深深觸動了他,使他萌生了將這段歷史改編成電視劇的想法,于是有了后來的《靜靜的艾敏河》。在這部劇中,娜仁花和寧才之間的愛情之花綻放得如此美麗,他們因此被稱作“草原戀人”。然而,對于寧才來說,這個故事并未結(jié)束。十年之后,他決定將這個題材搬上大銀幕。這十年間,這個故事一直在他內(nèi)心深處默默醞釀,他感覺還有話要講,還有新的想法要表達。盡管娜仁花一開始并不贊成繼續(xù)拍攝這一題材,兩人為此爭吵多次,但寧才的執(zhí)拗最終讓影片得以誕生。[1][1]
片場點滴
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娜仁花展現(xiàn)了她作為一位專業(yè)演員的素養(yǎng)。她深知在片場一切都要服從導演的安排,盡量不給導演添麻煩。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非常尊重人物的需要,并不害怕因為人物需要而出鏡時不美麗。在本次影片拍攝中,娜仁花的衣服要穿得破破爛爛,而且30年的時間跨度里,她竟然只換了3套衣服。扮演男主角畢力格的演員圖門巴雅爾來自錫林浩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小伙子。他的加入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真實感和民族特色。
影片拍攝期間正值草原風沙季節(jié),塵土成為了最好的化妝品。演員們在草原上吹上幾個小時的風沙后,皮膚就和影片中額吉的樣子非常接近了。這種自然的“化妝”效果無疑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真實感。除了化妝的挑戰(zhàn)外,說一口流利、標準的蒙古語也讓娜仁花感到很頭疼。盡管她是蒙古族人,但從小生活在城市使得她的蒙古語并不流利。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不得不努力學習和練習蒙古語。當導演提出讓娜仁花再次扮演額吉角色時,她至少拒絕了不下10次。因為在《靜靜的艾敏河》中塑造的額吉角色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她擔心自己無法再超越上一次。然而,在寧才的苦苦相勸下,她最終還是同意了。這次的選擇不僅是對她自己的挑戰(zhàn),也是對那段感人歷史的再次致敬。[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