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 1938年,日軍兵臨武漢城下,武漢八路軍兒童收容所奉命撤離,收容所的音樂老師舒琴、炊事員老郭、已經國軍少尉吳少雄帶著收容所的22個孩子向后方轉移。就在他們認為隊伍快要到達目的的的時候,隊伍中的聾兒蘇達走丟了。致命的是,一支日軍小分隊幾乎和他們到達了同一個村子。找不到大家的蘇達正向日軍躲藏的院子走去,柯一飛急中生智,用歌聲迷惑了鬼子,救回了蘇達。老郭和吳少雄為了掩護孩子們撤離,與鬼子們同歸于盡。 版本二 一顆彈弓彈丸急速地帶著呼嘯飛過來,打碎了貼著“米”字紙條的玻璃!一群個性十足、調皮搗蛋的抗日將士后代,讓負責護送他們從武漢向宜昌轉移的舒琴(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兒童收容所的音樂老師)、老郭(收容所的老炊事員)、吳少雄(國軍偵察參謀)傷透腦筋。一路上,舒琴極力用音樂的力量去感化這群小淘氣,吳少雄則想用刻板生硬的方法來管理這些小毛頭,老郭則用慈愛的眼光,抽著煙袋笑看這一切。為了避開大路上的轟炸,戰(zhàn)斗經驗豐富的吳少雄決定帶領大家走一條通往宜昌的小路。清山秀水間的小路,少了炮火的洗禮,孩子們一路玩的不亦樂乎,完全將戰(zhàn)爭拋諸腦后。卻不知,更大的危險正在悄悄地一步一步向他們逼近。一支到宜昌破壞我軍后方的日本小分隊也選擇了這條由武漢通往宜昌的唯一的小路。就這樣,兩支隊伍就在這條小路上平行前進著,一個歡歌笑語;一個冷酷殘暴,晝伏夜出。在舒琴的努力下,天真活潑的孩子們漸漸愛上了唱歌,還組成了自己的合唱隊。就在他們?yōu)橐灰@啞兒蘇達參加合唱隊而爭執(zhí)時,蘇達走失了。這可急壞了大家。正在大家尋找蘇達的時候,而蘇達卻朝日軍小分隊隱藏的方向走去…… 命懸一線之時,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在這時卻靈機一動,巧妙地運用了合唱隊的歌聲,造成人多的假象來迷惑鬼子,正好轉移了鬼子的注意力。而平時最調皮的柯一飛也勇敢的站了出來,用他的聰明機智,救回了蘇達。吳少雄和老郭拼死掩護孩子們撤離,而與鬼子同歸于盡…… 經過一場激戰(zhàn),孩子們成熟懂事了,他們流著淚,唱著《五月的鮮花》繼續(xù)向目的地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