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理念
1988年羅冠群導演的《屠城血證》,是中國第一部表現(xiàn)南京大屠殺的影片,羅冠群在國內的史料中找到的“幾乎都是被動的受難者”。為了表現(xiàn)中國人的氣節(jié),他虛構了照相館老板一家奮勇反抗日本士兵的故事。[1][1]
1995年,吳子牛執(zhí)導《南京1937》時,他已意識到不能“從血腥到血腥,從悲涼到悲涼”,為了顧及中日關系,要將“日本人民和嗜殺的日本士兵”區(qū)分開,他把主人公的妻子設計為一位日本人,讓她和中國丈夫共同經歷了7周的屠城,并生下一個叫“南京”的中日混血兒。[1][1]
吳子牛決心拍好此片
1994年,中國臺灣影評人焦雄屏找到她的朋友吳子牛,告訴他龍祥公司有一筆資金,要投拍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吳子牛一口答應,“這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引子。接受了這個任務后,我經歷了非常痛苦的幾個月”。這幾個月讓他剃發(fā)明志,白了40根胡子,讓他在夜半眼淚打濕史料。他此前只知道南京有過屠殺,真正接觸史實是在他翻閱了300萬字史料之后。[2][2]
吳子牛為表拍好電影的決心,將一頭黑發(fā)剃光,這一削發(fā)明志拍片的不尋常舉動,給所有關注者留下極深的印象。幾個月之后,吳子牛帶著他的主創(chuàng)人員南下采景,在南京一個招待所的便宴上,子牛面對圍坐一圈的朋友,將一杯酒灌下肚后立下誓言:“拍不好這部電影,我以后就不拍電影了!”[3][3]
大量史料為依據(jù)
吳子牛拍《南京1937》時,接觸到大量史料,其中血淋淋的屠殺案例讓他悲憤不已,很多都照搬上銀幕,比如日本兵用糖果騙中國小孩然后塞進手榴彈的故事。預想到銀幕前觀眾的惡心與嘔吐,他還特意在最后加了段字幕:真實的屠殺比電影更殘忍。[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