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傳出電影
《夜鶯》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2015年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消息一出立刻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10月10日,出品方廣西電影集團正式回應:“夜鶯”作為中國內地唯一年度影片代表作將在奧斯卡亮相。
《夜鶯》講述了矛盾重重的三世同堂、一家四口,在爺孫意外不斷又驚喜連連的旅程之后重歸于好。夜鶯既是家族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三代人情感轉變的“中間人”,召喚出現代人久違的田園雅趣,以及早已淡漠的骨肉親情。片中一家人的處境,真實地描摹了社會轉型期人們心理的變遷過程。就像
張愛玲所說“大上海沒有經久的家庭”,后工業(yè)時代里,各個城市都是飛速前進的“大上海”,每一個家庭都面臨著支離破碎的危險:父慈子孝、夫婦和順的傳統(tǒng)倫理與現代性倫理激烈碰撞——原有的正在肢解,新的卻不曾建立——這是每一個現代社會的難題。因此,影片所直面的一個家庭的困境,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困境,是東西方社會共同遭遇的困境。
《夜鶯》并沒有像其他“走出去”的影片一樣,努力去創(chuàng)造“差異”;相反,此片用發(fā)生在中國、但東西方社會都普遍存在的故事,傳達了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不灰暗,也不頹廢,更不虛無。這是一個中國人“小家庭”的故事,它明亮、溫暖,足夠治愈快節(jié)奏的消費社會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傷;同時,它也是一個中國“大家庭”的故事,暗示了返璞歸真的和諧境界。
《夜鶯》的制作歷時四年,其間不乏艱辛。制片人寧寧透露,片方多次自費請導演參加
戛納電影節(jié),將影片的項目書分發(fā)給在場各位業(yè)內人士,傾聽他們的看法和建議,基于調研數據著手完善影片。因此,影片集思廣益,為日后入圍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并斬獲大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法國導演
費利普·彌勒因執(zhí)導
《蝴蝶》廣為觀眾熟知。此次來中國拍攝《夜鶯》,游歷了八個城市之后,最終認定廣西陽朔山水最具“中國特色”,這位美術功力深厚的導演,連連稱贊當地風光“如水墨畫般具有魅力”。熱愛中國文化的費利普,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來學習中文,并頻繁去中國人家中造訪,觀看屋內的擺設,觀察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公園里的老人聊天……由此對當下中國的家庭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夜鶯》擺脫了通常外籍導演把握中國題材時的“過客”視角,四年的時間里,被打磨鍛造成一只走向世界的中國夜鶯。
合拍片的背后,常常有一支國際化團隊作為支撐,中法合拍片《夜鶯》也不例外。攝影師、錄音師、混音師、音效師都是法國的一流專業(yè)人士,多次獲得愷撒獎。法國三大著名作曲家之一的
阿曼德·阿瑪爾為該片創(chuàng)作了主題曲。表演藝術家
李保田,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通過
《菊豆》、《過年》為國際觀眾所熟知;
李小冉也參與過法國電影的拍攝;
秦昊三次入圍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男主角獎;小演員
楊心儀也由于《甄嬛傳》和
《二次曝光》頗具知名度。在長期的磨合和溝通中,這一團隊常常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據悉,影片將于10月31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