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也是魚》:泥鰍的悲喜劇
早在去年10月,就知道楊亞洲的《泥鰍也是魚》獲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佳藝術成就獎,后來媒體上熱鬧了一陣就沒了這部影片的消息。
最近了解到這部電影要在4月15日上映了,翻出過去的報道看看,發(fā)現(xiàn)它入選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過程還很有戲劇性。影片報名參加電影節(jié)時,后期還沒完成,畫面和聲音都沒有做最后的處理,制片方將影片的“半成品”刻成碟帶到了日本。有一天電影節(jié)的工作人員看到桌上有張碟,就隨手放到電腦里看,結(jié)果他們一下子被眼前的畫面吸引,將這部意外獲得的影片選入電影節(jié)。
看了《泥鰍也是魚》之后,不懷疑這個過程的真實性。
影片呈現(xiàn)的民工生存狀態(tài),不要說日本人,就連我這個與民工分享著同一座城市的人也感到震驚和震撼。
與震驚的第一次不期而遇,是影片開始不久的“體檢”戲。民工們打仗一般地被包工頭選中,又被帶到醫(yī)院去“驗血”。他們什么都不懂,只怕失去工作機會,于是包工頭讓去哪兒就去哪兒,讓怎么做就怎么做,他們爭搶著坐到醫(yī)生面前,最前排的幾十條胳膊一起亮出來。那一刻我感到有些暈眩。
這段戲拍得很寫實,沒有任何技巧上的渲染,導演只是讓它持續(xù)了足夠長的時間。就在那些腳步聲和嘈雜聲中,我感覺心頭一堵,但又說不出為什么。
當這些聲音終于消失,民工們被帶到飯館吃飯,突然有人問:“為啥驗血還給咱錢呢?”沒有人回答他。
老實說在看到《泥鰍也是魚》之前,我并不看好這個題材。會有人花錢去電影院看民工的生活嗎?電視節(jié)目和報紙的社會版里有的是啊:公廁貼出告示不讓民工使用,民工為討薪要跳樓,中毒民工被救因付不起醫(yī)藥費悄悄溜走……現(xiàn)在的社會新聞都像電影一樣離奇又精彩。
但是我低估了電影的魅力,也低估了楊亞洲的誠意和實力。
城市真大,民工真小。城市的風景中,民工總是只有群體,沒有個體,成百上千一起出現(xiàn),吃飯,睡覺,洗澡都是大場面。他們的問題真多,超負荷勞動,生活條件差,子女教育沒著落,醫(yī)療沒保障,性苦悶,受歧視,最要命的是,干完活還拿不到錢。這些問題就那么直接地擺在一個故事里,你的眼睛就是楊亞洲的鏡頭,沒有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也不像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看報紙那樣舒坦。
不過,如果你看過《沒事偷著樂》,看過楊亞洲的那些電視劇,《空鏡子》,《浪漫的事》,《家有九鳳》,你應該知道楊亞洲不是一個放大辛酸和艱難的導演。生活不容易,他更愿意讓觀眾從細微的快樂里看到希望。
所以他說,《泥鰍也是魚》表現(xiàn)的是愛情。
倪萍扮演的女泥鰍離了婚,帶著一對雙胞胎女兒到北京謀生,她認識了包工頭男泥鰍。男泥鰍是個滑頭,身上毛病很多,但是女泥鰍有困難時他幫了不少忙。漸漸的,他不那么讓她討厭了。
這是兩個讓人喜歡的人物,盡管倪萍的角色幾乎沒有缺點,略顯“高大全”,而倪萍的演技也不能算完美,有時候她是泥鰍,有時候她還是倪萍。但是,她讓你信服。在我們身邊,在那些被我們視而不見的群體里,有這樣的泥鰍,他們無法維持生活的體面,卻可以維護做人的尊嚴。
泥鰍得到了愛情,又失去了愛情,她的故事是悲喜劇。影片里還有一些愛情的線索,外地人的,本地人的,篇幅有限,卻給你足夠的想象空間。
不記得看《泥鰍也是魚》的時候笑過多少次,鼻子酸過多少次,可能一次笑就接著一次鼻子酸,表情很不堪??赐曛?,影片里的很多片段時常出現(xiàn)在腦子里,不自覺地。一部電影能讓人想念,回味,對我來說,它就是一部好電影。
其實,楊亞洲選擇了一種很難的創(chuàng)作方式,現(xiàn)實主義,白描生活。他說,離生活越近的東西越不好拍,你稍稍有一點兒走樣觀眾一眼就能識破。
的確是這樣。不過好的東西不會被觀眾錯過。又怎能被錯過呢。
有個女孩看過《泥鰍也是魚》跟楊亞洲說,看完這部電影,回家時再看小區(qū)里的保安和保潔員,感覺跟以前不一樣了,好像有了一些親切感。
也許這個女孩會對家人和朋友說,去看看《泥鰍也是魚》吧,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和前一段的那些電影都不一樣。
反正我會這樣說的。
(轉(zhuǎn)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