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如火如荼。
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要從徐崢的《泰囧》說起。
2012年《泰囧》開啟了華語電影10億票房的大門,至此華語電影市場歷年年度票房冠軍幾乎都是國產(chǎn)片。
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大陸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票倉,甚至在疫情蔓延全球的情況,華語電影的票房還能實現(xiàn)逆增長。
可是,隨著華語電影的票房屢創(chuàng)新高,國產(chǎn)片的質量卻令人擔憂。
高票房有《戰(zhàn)狼2》的56.9億,《你好,李煥英》的54.1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50.3億。
只是這些電影空有高票房,卻沒有重量級的獎項加身,至于在國際上揚威更是無從談起。
從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到現(xiàn)在,華語電影已經(jīng)走過了116個年頭。
這一百多年間,華語電影有過輝煌、有過興衰,但是在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上只有十個人得到了影帝影后的殊榮。
目前為止,華人僅有兩位戛納影帝,一位是葛優(yōu),一位是梁朝偉。
葛優(yōu)獲得戛納影帝的電影是張藝謀執(zhí)導的《活著》,舉一例子來證明葛優(yōu)的演技,來看看他是怎么展現(xiàn)恐懼的。
一般演員給出的答案是皺眉、瞪眼,或是語無倫次,手摸頭,腳哆嗦,但葛優(yōu)的演法,沒有一句臺詞卻可以感受到他的害怕。
福貴見到了地主龍二被槍斃,本來死的應該是他,可他因年輕時把家產(chǎn)全部輸給了龍二,幸運地逃過此劫。
只是恐懼因子依舊在他身上蔓延,從槍斃現(xiàn)場出來后,福貴走路不穩(wěn),由于站不住,只能手扶樹干撒尿,而他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濕。
這個鏡頭,就算沒有看到葛優(yōu)的正臉,但從濕漉漉的后背,站不穩(wěn)的身體,就能感受到福貴的后怕。
梁朝偉獲得戛納影帝的電影是王家衛(wèi)執(zhí)導的《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中并沒有多少臺詞鋪墊,連人物也只有十人左右,劇情更是虛幻飄渺,所以情節(jié)推動就得依靠演員的演技。
他的眼神如刀,直接切入躁動的心;如風,溫柔掠過卻留下絲絲暖意;如電,雖無一眼萬年卻能叫人忘掉時間。
他眼神中的憂郁、柔情、迷離、悲涼、冰冷,在王家衛(wèi)的導筒下于不同場景間轉換,這就是周慕云,每個鏡頭下眼神所傳達的意思都不盡相同。
迄今為止,華人僅有兩位柏林影帝,一位是廖凡,一位是王景春。
廖凡一直是個默默無聞的演員,即使《白日焰火》令他成為了中國內地首位柏林影帝,他依舊沒有大紅,但是他的演技不容忽視。
在《白日焰火》中,廖凡飾演的張自力是個擰巴的人,受傷、斷案、接近女人都很不自然。
他在片中像是被人扼住了喉嚨,一舉一動看起來都很別扭,不夠痛快,沒有暢快淋漓的觀感。
他的行為只為生存與真相,所以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暗藏深意,正是這種寫實類的表演讓廖凡不同于其他演員。
在《地久天長》中,王景春飾演的劉耀軍是一個缺愛又暴躁的傳統(tǒng)式中國父親。
他的演出讓《地久天長》這種這種平靜式的悲劇變得平淡,可這種平淡如水的感情卻是謀殺家庭的殺人兇手。
因為在很多時候,中國式家庭沒有那么多的雞飛狗跳,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滿腹牢騷,兒女的克制隱忍、懂事或調皮。
至于威尼斯影帝,華人有且只有一位,那就是夏雨。
夏雨獲獎是個意外,《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他的處女作,演技他當時根本不懂,只憑借純真自然演戲,可這份松弛讓他成為中國內地首位威尼斯影帝。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在講他那個年代的故事。
他把自己的經(jīng)歷嚼碎了、揉爛了撒上各異的調料調成不同口味但核心為“澀”的菜肴。
他的做法是按照記憶中的樣子去臨摹,隨著記憶被一點點用盡,他天馬行空的想法便沒有了奇幻的支撐,留下的只有空的皮囊和毫無趣味的靈魂。
所以現(xiàn)在的姜文沒那味兒了,其實不是他的才華盡了,而是故事快講完了。
說來也巧,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華人獲得的影帝和影后獎項竟然對半開。
威尼斯影后有兩位,戛納影后有一位,柏林影后有三位,其中張曼玉既是戛納影后,又是柏林影后。
威尼斯影后,一位是鞏俐,一位是《桃姐》女主。
《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其實并不懂法,她要的只是一個說法,但她的行為是農(nóng)村法律意識的啟蒙。
普法該如何自上而下?城市與農(nóng)村的割裂感該如何消除?人情社會與法制社會,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
除此之外,還有現(xiàn)在的城市少了過去的欺詐,多了現(xiàn)在的文明,可城市越來越不適合農(nóng)村人待了。
鄉(xiāng)村也失去了過去的寧靜,多了現(xiàn)代化氣息,可也越來越不適合農(nóng)村人待了,演繹出這種階級分化和畸形現(xiàn)象是鞏俐獲獎的關鍵所在。
戛納影后,張曼玉是華人中唯一一位。
柏林影后分別是張曼玉、蕭芳芳和詠梅,是華人演員獲獎最多的國際A電影節(jié)。
著重要強調的自然是張曼玉,她在30歲之前已經(jīng)成為了華語女演員中的天花板,而且還是那種難以超越的存在。
1989年的《人在紐約》讓她榮獲金馬影后;同年的《不脫襪的女人》又讓她成為金像影后。
1991年的《阮玲玉》,張曼玉憑借該片于次年獲得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獎,成為首位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中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項的華人演員。
與黎明共同主演《甜蜜蜜》,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二位,她本人也獲得了金馬、金像影后。
參演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張曼玉憑借片中的表演入選美國《娛樂周刊》“影史上被奧斯卡忽視的51個偉大表演第43位”。
2003年,張曼玉又一次創(chuàng)造歷史,主演劇情片《清潔》,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女演員。
這樣的張曼玉未來三十年都不可能有人追趕得上,曾經(jīng)的華語電影也閃耀過世界。
只可惜市場的變化、演員的更替、導演的缺失、編劇的減少、資本的介入,讓華語電影變味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