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dushetv)
最近幾天我們應該能反復看到一個詞:
“內娛文藝復興”。
當然不算什么新鮮事了。
我作為半個圈內人老早就感覺到,內娛越來越無聊,越來越失真,越來越依賴“啃老本”來榨干所剩無幾的流量和熱度。
只不過用“文藝復興”形容不太對。
只要我們把眼光稍微拉遠。
內娛這陣“懷舊風”,段位還是低了些——
尋人記2
年度港綜回歸,目前豆瓣沖上夸張的9.7。
它也主打“懷舊”。
可跟內娛喜歡對明星挖墳翻舊賬不同。
它懷的是“素人”的舊——
30年前的校草,中考考砸之后怎樣了?
作為兒童肥胖反面教材的小胖子,長大后還在快樂啃雞腿嗎?
臺風里緊緊抓住弟弟妹妹手的大姐,現(xiàn)在又面對著怎樣的風暴?
這些人都來自30年前的民生新聞。
艾比·拉姆齊說:互聯(lián)網沒有記憶。
安迪·沃霍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火15分鐘。
某種程度上,這些經典名言都被新時代成功驗證了。
偏偏有人不太服。
就要問一句:
真的嗎?
最強投訴王
了解中國香港歷史的人,或許聽過“九龍皇帝”,一位叫曾灶財的街頭涂鴉者,名氣不小的都市奇人。
《尋人記2》第一期主角也類似。
不過他的名號更與時俱進:
“元朗特首”。
自我介紹時,一副跟香港(前)特首很熟的樣子。
其實他根本不用介紹。
節(jié)目大多數時候,都是通過市民尋人,但一提起他卻反過來,觀眾和受訪者主動問起他情況。
素人界頂流了屬于是。
節(jié)目本來以為會是一場硬仗,結果主角自己找上門了。
于是一切出乎意料地順利:
主角親自提供聯(lián)絡方式;
巴士司機熟練指路;
街坊鄰居熱情帶路……
剛到門口,“元朗特首”早已穿戴整齊,大方迎接。
見面第一句語氣依然驕傲:
叫我安仔吧,或者安少也行
他確實有底氣。
因為經常大張旗鼓投訴和“有戲”的性格,安仔在80年代經常上電視,已經成為資深受訪者。
被稱為“元祖級投訴王”。
安仔的兩大功績:
1、通過投訴,狠狠打擊了“買燒肉搭燒骨”的現(xiàn)象。
2、徹底解決了商鋪街下水道冒泡沫的問題。
3、接受TVB采訪讓他們付打光燈的電費。
80年代,中國香港的燒臘店流行一種“買燒肉搭燒骨”的促銷活動。
聽著像是賺了,但問題是,燒骨明顯比燒肉重,很多店鋪在搭燒骨的時候會減少燒肉的重量。
要是別人肯定就算了,畢竟燒骨是搭的,燒肉少點就少點吧。
安仔不是別人。
說好的一斤燒肉,缺一兩肉,多一兩骨,都不叫一斤燒肉。
安仔找店主理論,店家罵他傻。
行,你們等著瞧!
于是安仔每天打電話告狀,直告到燒臘店結業(yè)。
當時很多人還不理解,覺得他大題小做,直到2009年海關“放蛇”,發(fā)現(xiàn)確實是有店鋪燒肉分量不足,而且“買一斤燒肉搭四兩燒骨”的行為違反了度量衡條例,這次打擊之后,再也沒有“買燒肉搭燒骨”的活動。
第二個事跡,是幫街坊鄰居解決了下水道冒泡沫的問題。
當時,大家被這些泡沫折磨得苦不堪言,到處投訴無果,各個部門互相踢皮球。
結果還是安仔有本事,一個電話,高官親臨街市處理。
從此店家們有點好東西都會先給他,買東西不光便宜還經常會收到贈品。
安仔在元朗地區(qū)的口碑飆升。
除了這些豐功偉績,安仔老漢事事關心,樣樣投訴,這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違規(guī)停車,投訴!
不建圍欄,投訴!
超載、違泊、燃放煙花爆竹……投訴!投訴!
他還有個小本本,上面全是多位高官電話,只要提他名字都能直接走“綠色投訴通道”。
嗯,是個民間英雄啊。
但是吧,投訴事跡講著講著,我開始有些不安。
他手里還有一本“訴簿”,記錄曾投訴過的案例,連雞毛蒜皮的都寫上。
其中一個:
安仔坐巴士,一上車就被罵,這還得了?
立馬打999截停它!
誒,等等。
那本“訴簿”真的不是“記仇本”嗎?
別急,咱的疑問,節(jié)目主持方東昇也問出來了(非常小心翼翼)。
老漢急了:
假如你方東昇跟我有仇,你開車經過我就記下來
不是,我不是這樣
不認識的車違規(guī)我照樣投訴
雖然說是這樣說,但在早年的采訪里,年輕的安仔可是親口承認過自己投訴就是想讓別人害怕
或許是因為投訴出名了,很多高官和政府工作人員都忌憚(也可能是被他煩的)。
安仔平時生病發(fā)燒都是打電話叫救護車來接。
不接?投訴!
有次他要打疫苗,但救護站沒有派救護車來,安仔一個電話就撥到了救護總長。
呵呵,平民英雄?
明明刁民一個??!
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安仔?
這時節(jié)目組才緩緩說出那句標志性的金句:
不慌。
停一停,想一想。
孤獨的小孩
說說安仔出名的原因。
除了投訴,還因為他的“怪”。
明明住貧民區(qū),安仔卻任何時候都在打領帶、穿皮鞋,連做飯都得從頭精致到腳。
和表面精致相反,安仔卻在金錢上一厘一毫都斤斤計較。
買東西會一囤一大堆。
面粉,一次買50磅。
肥皂,碼十幾塊放家里。
為啥?
多買劃算?。”阋税拓?,還能避免商家散賣的時候缺斤少兩。
至于能不能吃完,安仔不在乎:
發(fā)霉是我的問題
方東昇時隔30年回訪安仔,他搬到了哥哥的村屋,收藏空間大一倍,囤貨力度再升級。
收音機,60臺!
錄音機,幾百盒!
十臺冰箱里面藏滿寶貝,包括八盒花旗參、四斤鮑魚、20包螺頭外加兩箱陳皮、五斤魚翅……進貨量堪比海味鋪。
為了省小錢而花大錢囤貨,到底是賺是虧?
你不能只從世俗意義上衡量安仔的行為。
囤貨,囤的更是安全感。
他喜歡聽錄音帶,害怕以后沒得買,就買上幾百盒;買食物,也是怕日后沒得吃。
世界不斷變化,安仔的認知很難趕上 ,就用囤貨的方式去“守舊”。
80年代拍攝時,安仔在包餃子。
今天方東昇去采訪,他還在包餃子。
衣著方式,言談舉止,包括那句“那些人歧視我”的口頭禪,三十年不變。
片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
安仔不僅囤積,還愛收藏——
雙層巴士模型、復活節(jié)彩蛋(真雞蛋)。
對,都是小孩子喜歡的東西。
或許,在安仔的世界,他就是一個孤獨的小孩。
兒時一場重病讓他患上小兒麻痹以及心理疾病。
經常遭受欺凌,被女同學敲腦袋,被老師打屁股,被同學們區(qū)別對待,自然也沒人跟他玩。
那時力量小,只能忍。
長大后安仔就有報必報。
長期的自卑和受欺負,讓他變得敏感,變得極端。
但另一方面,他也會對一些人表現(xiàn)出友好,把最好的東西送給喜歡的小販,請照顧自己的四哥吃飯。
四哥說,安仔可憐又可恨,而且在這兩個維度上,沒有中間地帶。
真的沒有嗎?
《尋人記》要尋回的,恰恰是這容易被忽視的“中間地帶”。
我們丟掉了什么?
許多觀眾從這個節(jié)目開始認識到方東昇這個人。
說他是金句王、押韻小天才、人間清醒話癆患者……
其實方東昇早就是中國香港傳媒界“老前輩”。
身兼記者/新聞主播/主持人/節(jié)目制作人,甚至坊間流傳“東昇出品,必屬精品”的美譽。
他本人也牽頭制作過不少“非主流”的節(jié)目。
《世界零距離》,尋訪和深入了解世界上那些冷門角落的生活和風俗;
《長命百二歲》,走進全世界的敬老院,體驗和挖掘老人們的生活,甚至是普及死亡教育;
《這么遠,那么近》,探索世界上的交通工具。
對,交通工具。
為什么去迪拜坐車會有金子撿?
為什么泰國皇家警察處理交通事故的時候要學習接生?
為什么巴基斯坦的公交車吞吐量這么驚人?
可以這么說:
方東昇一直在試圖“尋回”被主流丟掉的人和事。
老人、怪人、瘋人,和不起眼的公交車……
可這些尋找有意義嗎?
比如,節(jié)目里方東昇想為安仔提供一些幫助。
于是請來精神科的醫(yī)生專門到家給安仔分析問題。
有客到訪,安仔非常高興,帶醫(yī)生參觀自己的收藏、炫耀自己的生活智慧。
可轉了一圈,大家突然尷尬地四目相對……
原來安仔家里只有一把椅子。
想坐下聊聊都沒法聊?。?/p>
安仔太孤獨了。
所以醫(yī)生一來,他就叭叭叭說個不停,都沒空插話。
聊了三個小時,醫(yī)生得出結論,安仔像是“自閉譜系障礙人群”,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自閉癥”,還有重復的興趣和行為特征。
得出結論又怎樣呢?
醫(yī)生只能對他說:忍忍吧,別太激動。
對鏡頭外的觀眾說:忍忍吧,多點包容。
然后摘下眼鏡演示一下再戴上。
的確盡力了。
于醫(yī)生,安仔早已經錯過自閉癥治療和干預的黃金期;于節(jié)目組,他們已經幫助夠多了。
方東昇說,安仔不是來尋人,而是來尋找認同。
那節(jié)目呢,他們尋回了什么?
其實看完這些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
結局,并沒有太多“反轉”。
第三集,“gai溜子”志文。
被攝像機拍到夜晚在大街上吃泡面,一問才知道,孩子是單親家庭,父不管,母不問,放學就獨自流浪街頭,打游戲,打瞌睡,打架……
幸好有兒童福利機構托管。
放學能和朋友玩,中午還管飯。
30年后呢,他變壞了嗎?
沒有。
但不能說多“好”。
既沒有成為古惑仔,也沒有走上犯罪道路,只是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后廚煮面,至少頓頓能吃飽。
節(jié)目還幫他尋回“恩師”:兒童托管所的黃Sir。
用志文的話說是自己“半個父親”。
即使如此,兩人重聚并不煽情。
志文來到房間,看到旁邊的黃Sir,以為是個陌生人,淡淡地點了點頭。
黃Sir問,志文嗎?
志文還沒反應過來,禮貌性地回答完后試探地問,“你是……”
“我是黃Sir”。
兩人這才驚喜地摘下口罩相見。
……然后淡定地一起看電視。
第四集,單親爸爸James。
妻子婚外戀,丟下兩個孩子,又碰上失業(yè),他當爹又當媽,還要面對周圍人的嘲笑,一時間壓力巨大。
幸好當時的節(jié)目火了。
老朋友給他一份新工作,生活漸漸好轉,過得不太苦,也不算飛黃騰達。
還有第一季的頂流,校草韋約瑟。
彈幕說他像吳彥祖、張國榮、趙文瑄……
可那時校草還在為成績單苦惱。
1985年,中國香港學位嚴重不足,不到3成的人可以考上高中,然而高中里絕大部分人都考不上大學。
校草和他的死黨,就是被考試淘汰的一員。
50歲,他重新來到當時接受采訪的碼頭,中考失敗三人小組,如今兩位死黨已過世,人間只剩下校草一人。
節(jié)目對他們有產生影響嗎?
有,不多。
或許只是一瞬間詫異,然后回望匆匆流走的歲月;
或許只是與故人重聚,然后追憶泛黃濾鏡里的當年情;
或許只像安仔那樣,完成一次傾訴,一次心理按摩。
尋找,更多是為了屏幕外,那些“沒有被找到”的我們。
我還記得第一季時有很多類似留言:
如果N年以后有陌生人這么找我,我會很感動。
節(jié)目里的嘉賓,大多也是如此反應。
這才是節(jié)目希望通過“尋找”傳遞的關切。
它不是什么“文藝復興”。
而是“人”的復興。
對。
互聯(lián)網沒有記憶。
但每個普通人在生活中為對抗時間流逝作出的努力,哪怕渺小,亦會留下痕跡。
人人都能火15分鐘。
但更重要的,是在那15分鐘以后,在舞臺光束以外,還有人關心。
你,是否過好這一輩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北野武術大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