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芳華》以“牡丹”為主要意象,將盛唐氣象與情感敘事相互交織。古偶劇不缺少俊男美女的陣容,稀缺的是對歷史細微處的躬勤考究。作品通過劇情將數(shù)十種牡丹一一展現(xiàn),結合對扇藝、刺繡、唐妝等傳統(tǒng)技藝的細膩刻畫,以考究的服化道與電影級光影構圖,凸顯盛唐的華美風韻,在精致美學與歷史敘事間找到平衡。
牡丹培育與商業(yè)經營的情節(jié),既展現(xiàn)了唐代的“重商”背景,也突破了傳統(tǒng)的“宅斗”題材中被動的“香草美人”符號。遺憾的是,“緩戀愛”的大女主設定仍未跳出爽劇邏輯——女主的事業(yè)進階始終依賴男主“降神”式救場,“弱化情感糾葛、強化事業(yè)線”作為一種敘事策略成立的同時,難免服務于商業(yè)化的爽感制造。
《國色芳華》的價值在于其文化表達的野心:它以牡丹、佳人為媒介,既滿足了觀眾對“歷史中國”的浪漫想象,也為類型敘事提供了審美多樣化的實驗場。盡管未能徹底擺脫模式的桎梏,但也為古偶劇的轉型做出了嘗試——始于“精致”,但終需超越“精致”。(作者:諶幸)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18日 第20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