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愛學琴 我愛學戲
2001年的一天,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李沁放學后風風火火跑回家。“媽媽,我們學校辦了個戲曲團,正在選苗子,我想去考一考,好不好?”雖然李沁的家鄉(xiāng)巴城鎮(zhèn)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發(fā)源地,但她的家人中沒有人干這一行,對戲曲也不太了解,所以媽媽很不解:“我聽說別的學校都辦鋼琴班、美術班、舞蹈班,為什么你們學校要辦這么偏門的一個班?”李沁趕緊向媽媽解釋:“因為我們校長特別愛聽戲,他希望通過辦戲曲班,讓小朋友多了解了解我們戲曲里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比起遍地開花的鋼琴班、舞蹈班,也更有新意。”聽了女兒的解釋,李媽媽點頭說:“原來是這樣,你們校長的思路還蠻特別的!那好吧,你去試一試,要是考上了,你以后放假就有事兒干了,省得只知道在家里看電視。”說完,非常開明地批準了女兒的“請示”。隨后的3年小學時光,李沁的每個雙休日、節(jié)假日、寒暑假都交給了戲曲團。“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打下了戲劇的根底。”李沁說。
遭人圍觀,發(fā)現樂趣
小學六年級,戲曲團匯報演出上,李沁飾演的阿慶嫂得到了廣泛認可。隨后的幾天里,李沁將繼續(xù)登臺表演,而有一天,李沁和幾個小演員在登臺表演前,突然很想吃零食,于是頂著化好的花臉跑到劇場外的小賣部買吃的。誰知走到大街上,一位老大爺一直跟在她身邊大聲叫,“哎呀,這不是阿慶嫂嗎?你今晚又要登臺了啊,好好演哦!”這一叫引來很多人圍觀,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地夸贊李沁。第一次聽到這么大規(guī)模的夸獎,李沁感覺心里甜甜的。這是她頭一次認識到,原來上臺演戲會被這么多人記住,同時也感到演戲這事兒實在是太有趣了!這種樂趣讓她發(fā)自內心地許下了心愿——將來就要干這一行!
對于上興趣班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益處呢?李沁根據自身的成長經驗說:“我進興趣班的時候,正好處于生長發(fā)育期,我覺得學戲對我的身高、身材、氣質這些方面是有很多促進作用的。另外,學戲也改變了我的性格——我小時候很調皮很鬧的,像個小男孩;學戲之后,因為老要演古時候的大家閨秀,慢慢地,我開始覺得自己變得安靜了、文靜了,像個女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