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
張小燕、
言承旭、
鈕承澤……在《賽德克·巴萊》的片末,有一個很長的名單,叫“天使·巴萊”,里面有不少大名鼎鼎的臺灣演藝圈人,但他們并不是影片的主創(chuàng)。
我問
魏德圣,什么叫“天使·巴萊”?他說:“‘巴萊’是賽德克語的副詞,意思是‘真正的’。‘賽德克’的意思是‘人’。‘賽德克·巴萊’的意思就是‘真正的人’,而‘天使-巴萊’便是‘真正的天使’的意思。這些人都是資助過這部影片的人,我覺得他們是我的天使。”
魏德圣身邊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在影片拍攝之前,魏德圣已經(jīng)把所有投資用完了———包括他當年從
《海角七號》中賺的5000萬元新臺幣。投資商都不愿意為這部講原住民故事的電影冒險。魏德圣也到內(nèi)地拉過錢,“可是大家都問我,你能不能拍一部《海角八號》?”
后來還是臺灣演藝圈的朋友們傾囊相助,其中包括
周杰倫——當時魏德圣找他借錢,周杰倫表示:“只要我媽媽說可以就可以。”當然,葉惠美沒有拒絕。就是這樣,錢也只是夠用而已,但魏德圣仍然精益求精——一位演員說,拍攝耗費體力很大,有時候大家撐不下去了,魏德圣卻不肯勉強過關(guān),情愿讓演員們先休息,然后再拍,近三年的漫長拍攝期就是這樣來的。
在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之后,魏德圣坦承,這部片仍然有很多不足,“下次我會做得很好。”他說的“下次”是“臺灣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雖然,現(xiàn)在《賽德克·巴萊》還是虧的——即使票房已經(jīng)收了8億元新臺幣,但要收回成本須達到15億元新臺幣。在后臺采訪時,魏德圣身邊的人都在央求媒體:“大家要繼續(xù)去影院看電影,這樣才能讓導演有機會拍下一部戲??!”
“臺灣電影這兩年真的大不一樣了。觀眾終于對電影恢復了信心,肯買票來影院看電影。”前影后
楊貴媚感慨。這是包括魏德圣在內(nèi)的所有臺灣電影人辛苦得來的回報,他們用真誠拍出了電影,觀眾便肯買票去填補電影人的干癟口袋。一部傾臺灣演藝圈集體之力的《賽德克·巴萊》,或許從經(jīng)濟角度來看,并不是一盤好生意,但誰說電影就一定是生意?一位同行忍不住感慨:“在內(nèi)地電影圈,為何沒有這樣的執(zhí)著和誠意?拍攝之前,不是考慮怎么才能拍好電影,而是先想著市場會給多少回報。拍完之后,如果票房不理想,又埋怨檔期不合適,觀眾不理解,院線不幫忙。那些大導演和大公司的老總們,真該來過過臺灣電影人的苦日子。”
什么時候,內(nèi)地電影人都能變成“電影人·巴萊”,拍出純粹的“電影·巴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