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jì)公園》中國突破3億票房
截至今晨零時,3D版
《侏羅紀(jì)公園》中國票房已突破3億(約4900萬美元),超過它在北美市場(含加拿大)的4500萬美元。
有趣的是,2D版《侏羅紀(jì)公園》問世于1993年,而中國的海外大片引進政策則始于1994年,因此當(dāng)年它并沒能在國內(nèi)公映。
誰也沒想到,20年后《侏羅紀(jì)公園》披上3D外衣來訪,竟然在這里日進斗金。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20年,恰好是引進片在中國歷經(jīng)挫折、逐步成長的20年;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從1994年至今,進口片的票房在中國增長了351倍。其間,有許許多多比《侏羅紀(jì)公園》更精彩的故事。
引進片·目的
1994年 10部大片開啟新篇
進口片的到來,最初背負著“拯救中國市場”的使命。
翁立是原中國電影集團的新聞發(fā)言人,做了幾十年電影宣發(fā)工作,他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電影本來盛極一時——1979年全國觀影人次高達293億,到了1980年代,由于電視、錄像帶以及盜版的沖擊,電影市場不斷萎縮,全國各地的影院要么關(guān)閉要么入不敷出;至1990年代,全國的年觀影人次已經(jīng)只有3億上下。
1992年,時任中影公司(即今天的中國電影集團)總經(jīng)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采用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方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目的是用發(fā)行收入扶持貧困地區(qū)的電影事業(yè)。
1994年底,廣電部終于批準(zhǔn)這一建議,允許中影公司每年從國外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和表現(xiàn)當(dāng)代電影成就”的影片,后來被稱為“10部大片”,其中美國占1/3,歐洲占1/3,其他國家占1/3,可如今已經(jīng)演變成美國大片占絕大多數(shù)。
“10部大片”計劃無疑給當(dāng)時蕭條的中國電影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中影首先與香港嘉禾達成初步協(xié)議(當(dāng)時香港電影還屬于進口片),隨即驚動了覬覦中國市場已久的美國八大公司。
經(jīng)過長時間的商討,1994年,中影與美國華納兄弟達成協(xié)議,同年11月12日,中國首部以票房分賬的發(fā)行方式引進的大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和鄭州等六大城市進行為期一周的首輪放映, 這便是進口大片在中國的開端。
1995年,
《真實的謊言》、
《獅子王》、
《阿甘正傳》等7部大片轟炸中國市場,隨后
《拯救大兵瑞恩》、
《偷天陷阱》、
《完美風(fēng)暴》、
《珍珠港》、
《泰坦尼克號》等進口大片紛至沓來。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電影市場進一步開放,進口大片由原來的10部增加到20部。
2012年,中美雙方達成協(xié)議,中國每年的進口大片份額從20部提高至34部,而新增的14個名額全部為美國大片,并以IMAX和3D電影為主,美國大片的票房分賬比例也從13%提高到25%。再加上每年約30部被中國買斷版權(quán)的批片??偟乃阆聛?,每年在中國公映的海外片已經(jīng)有六七十部之多,平均每個月能有5部以上。
引進片·票房
從千萬到近百億 20年增長了351倍
1994年,《亡命天涯》在中國拿下2500萬票房,這也是當(dāng)年進口片的總成績。
1995年,《真實的謊言》在國內(nèi)卷走1.02億,成為第一部票房過億的進口大片。加上同年上映的《阿甘正傳》、
《紅番區(qū)》等,進口片票房占總額的80%。
1998年,
詹姆斯·卡梅隆執(zhí)導(dǎo)的《泰坦尼克號》瘋狂拿下3.6億票房,這一歷史紀(jì)錄保持了11年之久,直到2009年才被
《變形金剛2》(約4.5億)打破。
2010年,同樣由詹姆斯·卡梅隆執(zhí)導(dǎo)的
《阿凡達》1月4日與國內(nèi)觀眾見面,雖然正值冬天,中國的北方冰天雪地,但竟然有觀眾通宵達旦排隊,最終該片以13.78億收官,中國市場第一次出現(xiàn)了2億美元票房的影片,其紀(jì)錄至今無人能破。
可以說,進口片在中國的成長歷程,詹姆斯·卡梅隆是真正的開拓者,功不可沒。
從進口片的年度總票房來看,1998年為14.4億,《泰坦尼克號》一部影片就貢獻了3.6億,占全年總額的25%。1998年之后,進口片的票房在20億以下起起伏伏。直到2009年,因為《變形金剛2》和
《2012》的大賣,當(dāng)年總票房歷史性地達到27億,2010年突破40億,2011年突破60億,2012年達到88億,成功實現(xiàn)“三級跳”。
今年,進口片的票房總額預(yù)計會達百億左右,但即便只按去年的88億計算,與1994年的2500萬相比,20年間增長了351倍。
引進片·票價
從15元到180元 漲幅為11倍
進口片數(shù)量相對較少,耗資巨大,往往成為票價的領(lǐng)漲者。
1994年,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為6元左右,但《亡命天涯》最高票價卻賣到了15元(一般影院都是10元),而當(dāng)年北京市民的月均工資為545元,只夠看36.33次電影。
1998年,一線城市的平均票價已接近20元,但《泰坦尼克號》卻在北京賣到了40元一張。2008年,中國引進的第一部3D大片《地心歷險記》,票價被炒到80元一張,在1998年的基礎(chǔ)上翻了倍。
2010年,平均票價已超過30元,《阿凡達》的IMAX版票價在一線城市一度賣到180元一張。
目前,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約為37元,好萊塢大片一般都在80元以上,IMAX版基本在120至180元之間。
20年間,引進大片的普通票價從10元到80元,漲幅為7倍;最高票價則從15元到了180元,漲幅為11倍。
2012年,北京市民的人均工資收入為5223元,約為1994年的9.8倍。而如果按180元的最高票價計算,5223元工資只夠看29次電影,而1994年還可以看36.33次;相比之下,還是電影票價的漲幅大。
下一頁:引進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