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認為香港電影需要時間(資料圖)
“從十年前就在說香港電影‘青黃不接’,但好的電影人不是突然就‘飆’出來的,”香港導演
杜琪峰對記者說:“香港電影自有優(yōu)勢,但要時間,創(chuàng)意工業(y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香港電影“老星當道、新人斷層”的討論這幾年一直沒有停止,每到電影大獎發(fā)布時更再起波瀾。
曾志偉曾調侃“看金像獎提名名單,與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什么分別?”;2013年的國際電影節(jié)中,
古天樂7部電影參展、
郭富城6部、
張家輝5部,被指“新人身影難覓”。
但實際上,為培養(yǎng)新人,香港電影人早已出發(fā)。“八年了,雖然我知道八年未必能培養(yǎng)出新一代的優(yōu)秀導演、電影人,但可能到第十年就會出現了,還要堅持。”在11月1日的鮮浪潮2013揭幕儀式上,被稱作“指導師”的杜琪峰說。
作為香港藝術發(fā)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主席,杜琪峰從2005年發(fā)起“鮮浪潮短片競賽”,希望通過提供資金及香港資深電影人的親自指導,發(fā)掘具潛質的年輕電影創(chuàng)作人。2010年,“鮮浪潮”又增設了國際短片環(huán)節(jié)、邀請國際導演訪港交流。“鮮浪潮”在香港新電影人、尤其是電影專業(yè)學生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報名人數連年遞增,更有作品得到海外影展垂青。
“現在香港不斷有新導演出來,但我不會期望能夠一下子出現很成功的新電影人。”杜琪峰說:“創(chuàng)作人需要經過很多階段、完成不同的轉變。這需要時間。在被大家知道之前,我也拍了很多年電影,
徐克、
許鞍華也拍了很多電影,這都是準備。”
除了“青黃不接”,港產電影“式微”的說法是壓在香港電影人肩上的另一大石。內地大片崛起,香港電影何去何從?“香港電影現在最大的問題,是700萬人養(yǎng)不起一部電影,所以很多時候要依賴內地市場。”近年出品過不少合拍片的杜琪峰把這種“依賴”看作“優(yōu)勢”:“內地市場有很好的空間給香港電影人發(fā)展,你中意拍合拍片也行,喜歡拍港味片也有人愛看。所以其實香港電影沒有‘虧’,因為我們有得選擇。”
杜琪峰說,相信未來幾年是香港電影、華語電影轉變的關鍵時間,“無論是形式、還是電影技術”。“但未來電影怎么都不會屬于我們這些做電影30幾年的人,”杜琪峰笑指,“我們是年輕人入行的銜接橋梁,未來的電影如何,要新一代自己去面對。”
帶著“鮮浪潮”走到第八年的杜琪峰說,自己現在最大的理想,是為年輕人籌到更多的資金拍戲,而同時為香港電影找到更多有潛力的接班人。“最根本的,要有恒心,把創(chuàng)意做下去。”
杜琪峰說,希望一兩年之后,“鮮浪潮”從一個比賽,“變成一個工業(yè),或者一個‘作品時代’”,那時,香港電影或者做好準備迎接“另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