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像獎的評審們大多為老年男性
奧斯卡為何偏愛中老年演員? “老齡化”評審平均年齡63歲
早在去年的圣誕節(jié),《好萊塢報道》的首席分析師芬恩伯格就曾撰文預測奧斯卡戰(zhàn)局前景,題目一針見血——“奧斯卡的評委們能Hold住《華爾街之狼》嗎?”拋開《華爾街之狼》電影自身的問題不談,芬恩伯格在文中談到了一個無可避諱的事實:奧斯卡評審的老齡化。
美國電影藝術(shù)與科學學院的6000位成員來自電影圈各界,而據(jù)《洛杉磯時報》的數(shù)據(jù)研究顯示,這其中白人占93%,男性占76%,平均年齡在63歲左右。老年男性占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他們保守的世界觀無疑是導致奧斯卡入圍演員“老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奧斯卡“老齡化”從提名者合照中就能看出來
奧斯卡“老齡化”之問題重重 新鮮題材難入“法眼”
學院的各位高資歷評委們都堪稱“閱片無數(shù)”,從影經(jīng)驗較為豐富,似乎能夠保證奧斯卡金像獎在一眾電影節(jié)中無上的權(quán)威地位和專業(yè)性,但實則不然。事實上,“老齡化”現(xiàn)象折射出奧斯卡金像獎的眾多問題,小編為您一一解析。
固步自封眼光保守 新類型電影難入圍
事實上,奧斯卡入圍演員“老齡化”只是最直觀的表象,從入圍電影的內(nèi)容和主旨來看,學院依然青睞年代久遠、敘事嚴謹或是反映艱澀現(xiàn)實的影片,忽視了由于電影技術(shù)發(fā)展、新增類型的變化等而出現(xiàn)的其他佳片,從而導致了奧斯卡金像獎這一頂級電影盛事整體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
就本屆入圍名單而言,雖然由
斯派克·瓊斯執(zhí)導的
《她》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但是“女主角”
斯嘉麗·約翰遜卻沒有獲得任何獎項的提名,原因在于約翰遜在其中“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約翰遜的聲音在影片中發(fā)揮極其重要的功效,與男主角有著大量的“對手戲”,看起來評審們還是以“出鏡”作為入圍的標尺。
此外,當年曾經(jīng)為
《指環(huán)王》系列著名的怪物“咕嚕”進行動作捕捉并配音的演員
安迪·瑟金斯也常年“失意”奧斯卡,他還是
《丁丁歷險記》中的“阿道克船長”,其他角色還有“金剛”和
《猩球崛起》中的“猩猩凱撒”等,每一個形象都表現(xiàn)出了復雜的情感和心理活動,將精湛演技與視覺效果融合得天衣無縫,堪稱大師級演員。瑟金斯無法入圍奧斯卡的原因大概與斯嘉麗相同,試問如果沒有他,“咕嚕”等是否還能如此活靈活現(xiàn)?不過是紙片人罷了。
世易時移,電影界涌現(xiàn)出了動作捕捉等新時代技術(shù),為演員們提供絕好的施展空間,但奧斯卡評審們卻依然固步自封,不肯“開眼看世界”。設置底線和有所堅持固然值得學習,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以此為借口逃避一切新鮮事物。一味拘泥于自己的舒適帶讓奧斯卡越發(fā)顯得老氣橫秋,要知道“停滯”對于飛速發(fā)展的當下來說無疑是一種變相倒退,從整體而言嚴重拖累奧斯卡自身的發(fā)展。
學院派口味單一 奧斯卡自身局限性難突破
不得不說的是,雖然奧斯卡“小金人”代表著業(yè)界的最高褒獎和肯定,但奧斯卡本身并不完全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魄。縱覽近年來的入圍名單和獲獎名單,會發(fā)現(xiàn)超現(xiàn)實題材基本都無緣奧斯卡,科幻類、魔幻類等電影無論多受歡迎,就是不入眾評審的法眼,即使入圍也是“陪跑”命。
比如超級英雄電影典范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就無緣奧斯卡,諾蘭另一部電影
《盜夢空間》也只是拿了一個視效獎以示安慰,科幻大作
《阿凡達》也沒能拿下主要獎項。
那么學院到底喜歡什么樣的電影呢?像今年橫掃頒獎季的
《為奴十二年》這種由根據(jù)歷史改編、體現(xiàn)真人真事的電影就一直都是奧斯卡的寵兒,同類型影片
《國王的演講》更在第83屆奧斯卡頒獎禮上一舉奪魁,毫無懸念。與平民觀眾觀影口味上的偏差體現(xiàn)了奧斯卡自身的局限性。
新人和新片“敬而遠之” 一邊倒局面致年輕觀眾流失
高齡演員的集體“扎堆”無疑讓許多新人紛紛退避三舍,敬而遠之。去年曾在哥譚獨立電影獎獲封最佳女演員的布莉·拉爾森就在采訪中坦言自己對奧斯卡沒有把握,言下之意即指當今的奧斯卡重點比拼年齡和資歷。而
《醉鄉(xiāng)民謠》這樣的獨立電影也難以入圍奧斯卡主流獎項,只能在奧斯卡之外的領(lǐng)域攻城略地。
但影片和觀眾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那些反映年輕一代或為年輕人所喜愛的電影被奧斯卡數(shù)度排擠在外,那么邊緣化的將不只是影片,還有大量流失的觀眾。
下一頁:奧斯卡仍然在挽救 制度改革VS頒獎禮頻出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