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拍攝《爵跡》時的工作照
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史上最平淡的國慶檔終于結(jié)束了,那些關(guān)于國慶檔的美好猜想也隨之落空,而關(guān)于一個人及其作品的爭議又一次如約而至——郭敬明導演與其作品《爵跡》不出意外地成為了口水的中心。
郭敬明似乎是一個比較看重觀眾評價的導演,每一句負面言論都會令他神傷。10月3日,《爵跡》全國路演的最后一站回到了上海,郭敬明導演接受了媒體采訪,在談到大量負面評論時情緒有些失控地質(zhì)問到:“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錯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郭導演的這些話應該是說給黑子聽的。雖然是一時的氣話,不應該過度解讀,但言辭間暗含的邏輯還是令人擔憂。在郭導看來,一些喪心病狂的黑子罵《爵跡》只是為了攻擊他本人,而這些污蔑也許要用生死來消除。
當然,一些為了黑而黑的人確實存在,他們看到“郭敬明”三個字就氣不打一處來,沒看過《爵跡》也要跟風去打個一星。這些看熱鬧的人自然是壞,而在這些“壞人”中,應該有人消費過郭敬明導演的電影作品,所以這份懷疑里也有后者的責任。
2013年,柴智屏將郭敬明推向?qū)а輰氉臅r候,看重的恐怕就是郭敬明本人的號召力,《小時代》系列的商業(yè)表現(xiàn)也驗證了這一點。郭敬明的個人品牌也隨著作品的爭議被重新審視,不斷貶值,《爵跡》上映前,出品方甚至單方面拿掉了導演的部分署名權(quán)。
可以肯定的說,即便是浸淫電影圈多年的風云人物也會有馬失前蹄的一天,一部失敗的作品可能會斷送之前積累的信譽,比如《一步之遙》之于姜文,《私人訂制》之于馮小剛。郭敬明跨界以來,一直在自毀長城,甚至可以說是長城都沒有來得及建,只能在地上挖坑?,F(xiàn)在回過頭來,一桿子打翻了一船人,遷怒于所有批評《爵跡》的觀眾就不太對了。
回到電影文本來講,《爵跡》真的品質(zhì)過硬么?自然不是,郭敬明導演自己都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30歲的第一次做這種CG動畫的年輕導演做了這樣的作品,可能會收獲很多肯定,但我一上來,就看到別人拿我跟《阿凡達》《魔獸》比,我謝謝他們。”
郭敬明導演在評價《爵跡》時,加了很多定語。一個30歲的年輕導演勇于嘗試新技術(shù),制作全CG動畫電影,自然是要贊賞他的勇氣,他也自認達不到詹姆斯·卡梅隆的水平。但是比這兩點更重要的是,一個年輕導演需要明白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
全CG電影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長,《極地特快》《貝奧武夫》等失敗案例歷歷在目,即便是《猩球崛起》《阿凡達》等比較成功的作品,采用的都是比較保守的真人結(jié)合動捕CG角色的方式,精明的郭敬明導演不可能不知道這些資料,再加上制作經(jīng)費的掣肘,不難想到《爵跡》的最終效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更加地致命,觀眾是否該給予這樣的年輕導演以寬容,在一個以最終效果為導向的評論語境里恐怕是不能。
也許,真人結(jié)合動作捕捉的務(wù)實方式不足以展現(xiàn)《爵跡》宏大的世界觀與復雜的打斗場面,只能全部交由CG呈現(xiàn),七度王爵必須比七度礦工繁復夢幻。角色精細度上的欠缺,人物動作的僵硬可以歸咎為經(jīng)費不足,但把七度王爵(吳亦凡飾)與七度使徒(陳學冬飾)之間的師徒情誼拍成了搞基賣腐,就是視聽語言上的問題了吧。薄弱的劇情,缺少起承轉(zhuǎn)合的敘事方式,中二病的角色設(shè)定與對白都在削弱著影片的品質(zhì),文本上的缺陷比技術(shù)上更多。
影史上也的確有一些經(jīng)典影片,上映之處遭受惡評,多年之后撥亂反正。但《爵跡》不太可能成為下一部。
[1905電影網(wǎng)]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