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中國功夫片的熱度席卷全世界,一代人在刀光劍影中長大。
尤其是1928年《火燒紅蓮寺》的上映,更是中國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將武俠神怪熱推向了空前的高度。
從此世界電影史上又多了個富有中國特色的電影類型——功夫片,亦稱武打片。
功夫片和動作片是兩種不同的電影類型,不能將其混淆,簡言之,功夫片就是表現(xiàn)中華武術(shù)的電影。
當年好萊塢以摧枯拉朽之勢幾十年如一日地統(tǒng)治世界電影文化時,中國功夫片是少數(shù)能與之抗衡的。
動作片則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常常涉及追逐、營救、戰(zhàn)斗、災難、逃亡、等運動,搭配驚人的節(jié)奏和歷險的角色。
可惜的是,中國功夫片在現(xiàn)行的環(huán)境下即將消亡,但它曾帶來的輝煌卻不可磨滅。
雖說第一部武俠片脫胎于大陸,但使功夫片風靡全球的始作俑者還是香港,所以只要提及功夫片,必然繞不開香港電影。
早期的功夫片以京劇為底子,講究一板一眼的套招,最為突出的代表則是瀟灑寫意派的胡金銓和暴力美學派的張徹所執(zhí)導的影片。
他們皆屬邵氏,也統(tǒng)治了香港電影功夫片的60年代,然而固守傳統(tǒng)的邵逸夫卻沒能料想到當初自己拒絕的李小龍竟然開創(chuàng)了新的功夫片時代。
隨著邵氏的鄒文懷、何冠昌等人的出走,另一家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公司嘉禾異軍突起。
而他們崛起的原因,是因為鄒文懷用7500美元簽了李小龍,并且滿足李小龍的一切需求。
簽約后的第一件事,李小龍就帶著劇組前往泰國的一個小村莊拍攝《唐山大兄》,是一部低成本的電影。
但是誰也沒有預想到,有時候時勢是造英雄的。
當時的香港亂成一鍋粥,可該片在香港上映不到3周,票房就已達到350萬港元,打破了當時香港電影票房紀錄。
李小龍一下子成了香港所有年輕人的偶像,他所代表的功夫片不同于邵氏的模式化,而是強調(diào)迅猛有力,出其不意。
此外,李小龍在出拳后還會有定格,一是自信,堅信自己可以一招制敵,二是為了讓觀眾欣賞勝利瞬間。
隨后的《精武門》是功夫片的又一次更新。
以往功夫片盡是狹隘的復仇主題,《精武門》將影片上升到民族大義,以其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引起廣泛共鳴。
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段落有兩個,第一個是李小龍飛踢公園門口“華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牌子,第二個是踢爛“東亞病夫”的招牌。
當然,李小龍所要的可不止是香港市場,他還要征服好萊塢,于是《龍爭虎斗》隨之誕生。
《龍爭虎斗》后李小龍在美國有多火?
當時,在美國小孩的房間里掛著兩張海報,一張是代表他們性啟蒙的艷星,另一張就是李小龍。
四部電影下來,李小龍儼然成為世界級功夫巨星,并且重新定義了“功夫”一詞,也通過功夫改變了西方對華人的偏見。
怎奈天妒英才,1973年7月20日,年僅33歲的在香港逝世。
他的離去標志著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去了便不再回來,且無人可取代。
后來者有很多,都想復制李小龍的成功,甚至把名字都改成了呂小龍,黎小龍,侖小龍,樂小龍,黑龍……
可模仿終究不是原版,無一人再現(xiàn)輝煌,直至成龍的出現(xiàn)。
起初他也是被當作李小龍的接班人培養(yǎng),但在幾部跟風作之后,連一點水花都沒有濺起。
于是著手轉(zhuǎn)型,與袁和平合作推出了《蛇形刁手》和《醉拳》系列,將功夫與喜劇結(jié)合,結(jié)果大獲成功。
不但成龍一炮而紅,就連華語功夫片也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即功夫喜劇時代。
香港電影也在這股浪潮中,有了更多的功夫明星,如七小福中的洪金寶、元華、元彪等人。
他們與成龍屬師兄弟,前期以功夫喜劇成名,之后便偏向動作片,也讓功夫片又有了一次創(chuàng)新。
一起締造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A計劃》系列、《新警察故事》系列、《奇謀妙計五福星》系列。
他們的走紅從不是意外,如其中的成龍,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拼與不計生死。
《重案組》有一場戲要炸掉一整棟大樓。
如果是現(xiàn)在一般會采用炸模型或者特效完成,而成龍是真的炸掉了一棟大樓。
因為成龍根本沒有申請過爆炸許可,他知道就算申請不可能通過審批,所以干脆讓15臺攝像機暗中拍攝。
整個爆炸過程演員的反應(yīng)和爆炸都是真實的,因為知道要炸樓的只有成龍和另一位主演。
這一階段是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的時期。
不僅有這些頭牌演員領(lǐng)頭,還有香港從武術(shù)指導升任導演的第一人劉家良,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以及女打星鄭佩佩和楊紫瓊。
他們都是香港功夫片的錦上添花者,也是華語動作片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香港電影如火如荼的時候,內(nèi)地也有了一位日后可與成龍齊名的功夫明星李連杰。
1982年由他主演的《少林寺》創(chuàng)造了中國功夫片的一個奇跡。
在那個票價一毛錢的時代,《少林寺》的票房達到了1.6億,在香港上映創(chuàng)下1616萬港幣的超高記錄,一舉打破香港功夫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
而《少林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整個班底都有實打?qū)嵉奈涔Φ鬃印?span id="ig4r3lh5d" class="bjh-br">
他們中,有山東醉劍于承惠,螳螂拳高手于海,劍術(shù)冠軍王常凱,金刀醉棍孫建魁;
河南豫劇刀馬旦新秀丁嵐以及浙江禿頭鷹爪計春華、猴棍南拳三絕胡堅強和北京武術(shù)隊五屆全國冠軍李連杰。
尤其是作為主演的李連杰將傳統(tǒng)的硬橋硬馬的套路功夫片變成了漂亮、寫意的神話功夫片。
他與徐克的珠聯(lián)璧合,讓傳統(tǒng)的功夫片煥發(fā)了新意,不再是呆板的套招,轉(zhuǎn)而變得顛覆傳統(tǒng)、天馬行空、行云流水。
最為經(jīng)典的作品當屬《黃飛鴻》系列,此前黃飛鴻的形象已經(jīng)被拍了上百次,但李連杰塑造黃飛鴻有了新的審美意義。
這種新武俠的寫意手法也影響了李安和張藝謀。
李安的《臥虎藏龍》中的竹林之戰(zhàn),張藝謀的《英雄》中讓動作與畫面美到極致,都借鑒了這一思潮。
然而,俱往矣。
他們之后的后來者,最出名的只剩下甄子丹和吳京。
而他們的電影類型都以動作片為主,唯一能稱得上功夫片的只剩甄子丹的《葉問》。
這一令蟄伏多年的甄子丹大火的電影也在第四部后完成了謝幕。
余下的吳京,他的代表作則完成成了動作片中的另一類型——軍事動作片。
自編自導自演的《戰(zhàn)狼》系列,一舉打破了華語歷史電影票房記錄,冷鋒成了專屬于他的招牌式銀幕形象。
不過,仔細一品,就會發(fā)現(xiàn),到了吳京這里已經(jīng)看不過功夫片的影子,以及動作片的下一代。
功夫片的發(fā)展究竟為何斷層,動作演員又為何斷代,其實原因不難想到。
以成龍為例,1983年拍攝《A計劃》從鐘樓上掉下摔斷脊椎;1985年的《警察故事》因脊椎受損和盆骨錯位險些癱瘓;
1987年拍攝《龍兄虎弟》,左耳頭骨凹陷摔成重傷;1991年拍攝《飛鷹計劃》從索道滑下導致胸骨撞傷移位。
這些血淚的傷病史都會讓現(xiàn)在的演員望而卻步,停留在安全的舒適區(qū)內(nèi)。
再加上時代的變化,特效技術(shù)的發(fā)展,以及電影拍攝的規(guī)范化,曾經(jīng)不要命的拍攝早已不現(xiàn)實。
那些拳拳到肉的動作也被眼花繚亂的特技取代,觀眾更喜歡看飛天遁地、御劍飛行,而在狹小空間里打斗的場面此刻略顯單薄。
最終華語功夫片沒能走向世界,反而被好萊塢主流電影所同化,這樣的結(jié)果令人惋惜。
可是在文化輸出層面上,功夫片的斷層與動作片的斷代,其他類型片的崛起,對于中國電影市場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根據(jù)2019年世界各國的年度票房榜來看,只有“東亞三杰”中國、韓國、日本守住了自己的“領(lǐng)土”。
票房冠軍分別是本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極限職業(yè)》和《天氣之子,其他各國的年冠不是《復仇者聯(lián)盟4》,就是《獅子王》。
除了土耳其出現(xiàn)了一部《有組織的工作》,但這也是在政府的干預下才不被好萊塢大片“荼毒”。
由此可見,好萊塢電影對全球的文化輸出甚至到了全面占領(lǐng)的地步,而中國電影市場則是靠著一代電影人的努力才達到今天的高度。
從2012年《泰囧》出現(xiàn),打破了好萊塢壟斷華語電影市場的局面,也成了第一部破10億的國產(chǎn)電影。
這一年,中國電影市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自此之后,每年的票房冠軍都是華語電影(除了2014年的《變形金剛4》),從未旁落,而它們的上映時間皆不在國產(chǎn)電影保護月。
迄今為止的七年間,中國電影市場的年冠分別是《泰囧》、《西游降魔篇》、《捉妖記》、《美人魚》、《戰(zhàn)狼2》、《紅海行動》、《哪吒之魔童降世》。
這些電影的類型都是喜劇片和軍事動作片,早已沒有當年功夫片的半點影子,能反映出三個問題。
一是現(xiàn)在能把人逗樂絕對可以名利雙收;二是華語電影并未出現(xiàn)斷檔;三是大國崛起的實力。
因為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華語電影總算不再依靠功夫片抗衡好萊塢電影,而是呈現(xiàn)一種半百花齊放的局面。
這種局面讓中國電影市場真正成為中國電影人的市場,不用去過分擔心文化被倒輸出的問題。
只是要想達到好萊塢那種統(tǒng)治力,現(xiàn)在還不容樂觀,畢竟現(xiàn)代電影的發(fā)源地和規(guī)則制定者都是美國。
中國僅僅是在自己的本分上往更好的方向走,需要跟美國電影的工業(yè)化流程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不應(yīng)沾沾自喜,也不應(yīng)崇洋媚外,中國電影,依舊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