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了。
Sir說的不止天氣。
還有冰封多時的中國電影。
3月20日,全國5省486家電影院開始試營業(yè),首日票房……
1.38萬。
△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yè)版
可以看出,恢復的影院不多,觀眾態(tài)度仍然謹慎。
但已經是難得的破冰。
另一面,宅家太久的明星,也紛紛開始返崗,劇組集結——
王家衛(wèi)的《繁花》(胡歌、馬伊琍主演)即將開機;
《平原上的摩西》(主演劉昊然、周冬雨)將復工拍攝;
田壯壯《鳥鳴嚶嚶》后期剪輯一直在緊張進行,等待公映;
《大江大河2》宣布正式復工。
可以這么說。
在疫情下,電影是受創(chuàng)最嚴重的產業(yè)之一。
從期待中火爆的春節(jié)檔,到全國院線關閉,降幅為100%。
但同時。
電影行業(yè)的困難又幾乎不怎么被掛在心上。
因為許多人會想,去不了電影院,反正還能在家看老片、刷?。粍〗M不開工,這時候暫停非必需的娛樂行業(yè)也無妨。
電影,對于我們真的就可有可無嗎?
Sir想說的不是關于影院何時能重現熙熙攘攘,也不是今年票房要保多少億的目標。
而是重新復盤——
就和當下各行各業(yè)一樣,至少做點什么。
就像在勵志片中拍的一樣,在逆境中堅持住,活下來,不頹喪。
電影太多次這樣激勵過觀眾。
這一次,它需要親自示范。
真的太難了
猝不及防。
1月23日,春節(jié)檔7部電影集體撤檔。
1月24日起,全國大部分電影院等公共場合暫停營業(yè)。
這意味著,華語電影錯失一次百億票房的賽末點。
還不止。
1月31日, 影視劇拍攝劇組全線停工。
這意味著:
有的劇組就地解散,復拍只等通知。
觀眾對于電影行業(yè)的認知,停留在明星身上。
但金字塔尖以下,才是這個行業(yè)的大多數。
電影上不了,影院關門了,劇組停工了,連鎖反應帶來——
春節(jié)檔投入成本的宣發(fā)公司前期付出廢了,他日重映,只能另外再花錢;
物料、后期包裝、配音、群演、經紀人、宣傳、藝人助理、妝發(fā)、甚至影視基地的餐廳、酒店等等環(huán)節(jié)的從業(yè)人員。
這個產業(yè)的上中下游,一起停擺。
在鎂光燈下的1%,有望塵莫及的片酬。
但光線沒照到的99%,其實與我們并沒有什么差別。
他們是默默無聞的基層人員。
看一看網上影視行業(yè)的招聘需求——
職位不高,薪水不高,而且工作不穩(wěn)定。
劇組開機,來活了。
劇組殺青,另謀高就。
像現在,大部分只能待在家,等待時機。
而可以想見的是,如果疫情結束, 還有實力的影視公司或改變項目方向,或要趕工趕檔期,比如暑期檔、年底。
就意味著需要狀態(tài)被迫懈怠的編劇快馬加鞭連軸轉。
要么餓、閑;要么累、忙。
身體、心理都將超負荷。
總之,就是難。
Sir在近期相關報道中看到這些聲音:
沒有業(yè)務,只能先在家呆著。
沒有營收,開底薪工資。
只夠撐到2月,3月再沒活,就沒招了。
公司倒了,人員全部遣散。
他們不是你認識的電影明星。
他們都是真實活著的“電影人”。
如果我們想念電影、電影院回歸正常。
那么他們最渴望的,同樣是回歸。
回到那個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價值得到尊重的良性循環(huán)里。
哪怕不是1%的金字塔尖,但光環(huán)之下的基座沉默而堅固。
中國電影不該死
疫情如狂風暴雨。
瞬間將因經濟大盤而尚未走出寒冬的中國影視行業(yè)再度打翻在地。
也讓我們看到電影行業(yè)的窮則思變,不破不立。
兩個月來,已經三部院線電影宣布“上網”播映:
《囧媽》《肥龍過江》和《大贏家》。
且不說口碑、傳播效果,放在整個行業(yè)主流環(huán)境來看,也僅僅只能算嘗試。
更多“同行”受限成本、受限類型,也很可能受限“身段”。
去電影院看電影,是業(yè)內業(yè)外很多人的“執(zhí)念”。
以上都是真實發(fā)生,隨疫情變化滾動的“行業(yè)動向”,相信牽動著Sir的心,也牽動著所有影迷的心。
危機的危,見識了,清楚了,也領教了。
但是除了這些客觀存在的困境,有一種困境Sir要重點說說。
就是輿論雜音。
偏激的,有“滅霸派”。
理由,“國產電影凈是爛片”,“行業(yè)暴利、明星片酬高是原罪”,“只知道偷稅漏稅洗錢”。
總之。
趕緊毀滅吧。
想當然的,有“偽理性派”
認為,趁此機會“清理垃圾”、給行業(yè)“消毒”。
前一種,不值得反駁。
聽上去好像挺有道理的“優(yōu)勝劣汰”真的能成立嗎?
Sir只能說,如果你以為疫情只會選擇性打擊爛片,留下好片,完成一次行業(yè)整頓,那么就太一廂情愿了。
請問。
一場森林大火后,最快長出來的是什么植物?
首先是苔蘚,然后是草本,然后是灌木,最后才能長出參天大樹。
同樣。
在行業(yè)不景氣的時候,手頭上緊巴巴的資本,會更傾向于投資周期短、見效快、噱頭足的電影。
而這樣的類型,成為爛片的幾率才更大。
而好的電影。
就像參天大樹,需要穩(wěn)定的土壤去生長,需要長時間慢慢扎根。
相對于疫情引發(fā),客觀必然的“停擺”,種種“雜音”的可怕之處在于:
在非常時期,它暴露了長期隱藏的對于中國電影的偏見與誤解。
首先是不客觀,其次是不理性,最要命的是“誅心”。
所以,在這種雜音的視角下,疫情反倒充滿了“正義性”:
它是一次對電影行業(yè)撥亂反正的懲戒?
它是中國電影鳳凰涅槃,洗心革面的機會?
它是認清形勢,退出大局的自我批評?
不。
疫情就是疫情。
在它之下,中國電影與其他行業(yè)共同承受著困境和壓力。
從業(yè)人員的意志力、智慧與初心都將面對從未有過的挑戰(zhàn)。
危險之下無僥幸。
這次也要挺過去
其實,對于中國電影來說,疫情并不陌生。
甚至疫情,成為中國電影轉型的“關卡”。
2003年的非典。
在此之前,中國電影風華正茂。
全國2000塊銀幕,一年10億票房,好萊塢電影大殺特殺,前一年張藝謀的《英雄》剛剛開啟了大片時代,蓄勢待發(fā)。
可非典來了。
院線和劇組受到打擊,行業(yè)遭到重創(chuàng)。
像《隋唐英雄傳》《末代皇妃》《笑定乾坤》等作品,均遭到影響,或延期,或換人,或取消。
有個插曲,馮小剛、葛優(yōu)的賀歲片《手機》因為北京疫情嚴重,轉戰(zhàn)青島,被媒體曝光之后,還遭遇當地居民集體抗議,要求劇組就地隔離14天。
劇組抵達青島之后,立即前往疾控中心體檢,平時拍攝都封閉在一幢18層的酒店里。
而疫情后期引進的大片《指環(huán)王2》,相比第一部,票房直接腰斬。
好萊塢也不好使,紛紛逃竄到下半年扎堆。
而大批老舊電影院直接關門倒閉。
寄予厚望的國產片票房也慘淡收場。
說好的大片時代開啟呢?
就像游戲剛開局,玩家還沒對線,就先送五人頭。
這還怎么玩?
要說2003年也真是個神奇的年份。
在電影一片哀嚎的時候。
反而是一部部神級電視劇先后救場:
《孝莊秘史》《金粉世家》《走向共和》《大染坊》《至尊紅顏》《粉紅女郎》《男才女貌》。
但,疫情結束后,中國電影應該怎么搶救一下。
問題就擺在了面前。
好在政策革新,下半年出臺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給合拍片降了門檻,促進文化交流。
這個政策口一開,也打開了日后合拍片爆發(fā)、香港導演北上的局面。
僅在2003年一年,就有60多部合拍片立項。
其中不乏后來的《功夫》《新警察故事》《2046》《七劍》等經典作品,都是在此時進入內地的。
除此之外,也采取更開放、現代的姿態(tài),引流新鮮血液和電影資源。
好萊塢七大更加重視中國市場,民營資本也成為生力軍,國內院線加強國際合作……
都是從那時開始加快了步伐。
當時的變化,影響至今。
十七年后,中國電影產業(yè),銀幕增長了30倍,票房增長了60倍。
全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數十萬計。
市場規(guī)模,是全球第二大電影票倉。
非典疫情非但沒有遏制住中國電影的發(fā)展,反而痛定思痛,促使一個更現代的生態(tài)誕生。
2003年,非典疫情,行業(yè)受挫。
但,如果當時放棄奮進、放棄包容,那么,今天的行業(yè)圖景會是如何?
2020年,新冠疫情,行業(yè)再次受困。
沒有理由,這一次我們要自暴自棄。
如果仔細揣摩現在影院復工排映的片單,耐人尋味。
《中國合伙人》《狼圖騰》《戰(zhàn)狼2》《流浪地球》與《何以為家》。
為什么選擇這5部?
有國產片,有合拍片,有外語片。
但從中Sir看到了相同的主題,合作與互助。
這個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擱置爭議,放下分歧。
回到我們最大的共識上——
電影。
這不代表我們要放棄審美的眼光,要曲意逢迎。
而是說即使我們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觀點,但在疫情面前,我們都是同一個陣線上的同袍。
困境,是大家的,一起扛。
在疫情期間,我們也多次說過,發(fā)生的事情,夠拍幾十部《藥神》一樣的爆款了。
就看未來,挺過去的電影人如何表現我們共同經歷過的歷史了。
在票房清零,宣傳靜音的時候。
我們才更關注到利益之外、光環(huán)之下,喧囂之內的“人心與人性”。
好的故事、好的視角、好的審美也一定隱藏在此。
要相信時間和真誠的力量,假以時日,未嘗不會出現新的藥神,新的小破球,新的哪吒。
兩個月過去了。
關于中國電影未來的聲音還會不絕于耳,新的玩法可能繼續(xù)出現。
但就電影而言, 它只有兩個基本元素:
人、做。
是人在做電影。
疫情之后,慢慢做,堅持做,會好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