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你2》,注定會成為現象級的選秀節(jié)目。
《中國有嘻哈》帶火了rapper,《這就是街舞》普及了dancer,《青春有你2》則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工種,reader,即朗讀者。
而朗讀者們的代表作則是“淡黃的長裙,蓬松的頭發(fā)”。
這本來是句有節(jié)奏、有力量的歌詞,愣是硬生生的被練習生李熙凝念成了無感情的朗讀課文。
一旁的導師Jony-j一臉懵逼,深感自己不配為人師,竟然連一群小女生都教不會,可是,他哪能想到,這屆學生資質這么差,這么難帶。
令Jony-j頭疼的不止一人,還有吳亦凡的緋聞前女友秦牛正威。
她閱讀式的說唱,搖頭晃腦式的動作,讓混跡說唱圈許久的Jony-j尷尬在當場,不知如何是好。
想當年,自己是嘻哈詩人,而如今只想找個地縫,擔心節(jié)目錄完后,自己的饒舌水平直線下降。
而這,僅僅是《青春有你2》低質的一部分。
開播第一期,說話嬌柔做作,舉止搔首弄姿的虞書欣便登上熱搜,接下來成了???。
而那些實力派選手,只能在邊角落得一個一個而過的鏡頭,空有本事卻無展示之地,成為不該成為紅花的她們的“陪襯品”。
除此之外,還有離過婚,職業(yè)假笑,還賣慘的蔡卓宜與微博紅人林小宅。
一個唱著旋律簡單,歌詞平淡的口水歌,一個跳舞像廣播體操,作品抄襲別人,她們的共同點,很相似,即實力皆爛出天際。
當然,最無下線的當屬“冰清玉潔”四姐妹。
她們口吐芬芳為常態(tài),節(jié)目上,抱團排擠;節(jié)目外,黑料不斷,好似魑魅魍魎,來人間作孽。
就連同節(jié)目的選手都難以忍受她們明目張膽的行為,可她們不以為然,反而大找借口,尋求詭辯。
節(jié)目內容在這些瓜面前,顯得無足輕重。
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雖然之前也有,但至少還能看到一兩個選手成才,可像《青春有你2》亂的這么徹底,確實少見。
亂象叢生的背后,是選秀規(guī)則的被更改,是割韭菜模式的一次性,以及選秀節(jié)目催生和加劇的審丑文化和無聊經濟。
從心理層面看,當事者的扮丑行為大多數是想出名、搏出位,通過不一樣來吸睛,達到廣而告之的目的。
從圍觀者的角度看,他們是為了尋求精神刺激和心理滿足,由于工作或生活的壓力,以獵奇心來娛樂和消遣。
最后在輿論開始大肆蔓延時,借助負面營銷或透過節(jié)目反轉洗白,如上吐槽類的節(jié)目自揭黑點。
至于無聊經濟,更易理解,即打發(fā)時間。
只不過,無聊經濟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漸漸走入了歧途,不再是最初填充碎片時間的樣子,而是現在浪費時間的丑陋。
其實,本質上我們都是丑陋的人,只是不愿意承認罷了。
這是積怨已久的畸形選擇,需要有人來打破,可這個破局者遲遲未見出現,因為他們的成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以此類推,法不責眾,這才導致市場的容量逐漸變大,想收手時,已非一己之力可扭轉。
亂,便演化成了默認的無書面說明的規(guī)則。
以前的選秀節(jié)目雖然也是亂哄哄,噱頭滿天飛,但好歹還能出來像張杰、陳楚生、張靚穎之類的實力派歌手。
可現在的這些選秀節(jié)目出來的偶像盡是些“牛鬼蛇神”,只知道上頭條、上熱門,基本的業(yè)務能力成了被夸上天的本領。
大部分偶像甚至連這項技能都沒有,如周震南的2g上網,孟美岐的兩個月不睡覺,楊超越的幾乎沒有才藝,樂華七子的眾多幼稚行為等。
他們全靠人設撐著,這不該是選秀節(jié)目的本質。
而人設又是什么?
人設是粉絲的要求、資本的裹挾、自身的不作為、市場的導向,在這些規(guī)則里,偶像們有了面具,戴著腳鐐跳舞。
于偶像而言,他們被封閉了起來,就像坐井觀天一樣,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眼界只有井口那么大,不會有更大的世界觀,更不會有破圈的想法。
于粉絲而言,在充斥低劣作品和飯圈文化的圈子里,言行舉止皆被影響,三觀變得模糊,極易做出過激的舉動。
于市場而言,惡性循環(huán)形成,即資本運作、平臺配合、創(chuàng)造粉圈、推出偶像、偶像失聲、大眾嫌棄、粉絲攻擊、偶像崩塌、再度循環(huán)。
人設之下是備受推崇的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達到如今的繁榮程度得益于十五年前的超級女聲冠軍李宇春和十一年前的與韓國SM公司解約回國的韓庚。
2005年李宇春的橫空出世開啟了全民造星的時代,自此之后,明星不再是高門檻,只要有大批人喜歡就能夠推動產業(yè)升級換代。
2009年從SJ退團的中國籍成員韓庚回國發(fā)展,超高的人氣令他在沒有任何演技的情況下得到了眾多男主類的資源。
他們是粉絲經濟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第一波紅利的受益者,營銷包裝從此被提上日程,排在藝人能力前頭。
可是這種閉環(huán)類的經濟鏈是不理性的,會讓追星的年輕人變得拜金、淺薄,凡是明星露臉的地方成了各家粉絲講排場與豪擲千金的戰(zhàn)場。
同時,也助推了整個演藝生態(tài)滑向病態(tài)的深淵,最終導致演藝圈疏于創(chuàng)造,只愿遵從“明星=流量”的懶惰邏輯,一次次產出次品。
更甚者,還會引出屢禁不止的網絡罵戰(zhàn),讓某些平臺少了說真話的屬性,變得烏煙瘴氣。
黑紅也是紅,所以大多數資本為了盡快盈利大都選擇嘲、酸、黑,無底線的釋放緋聞或制造假象。
不明真相的路人,尤其是缺乏獨立思考的未成年,他們看事物只能瞧見表面,難以深入到本質,從而被利用,成為偶像們產業(yè)鏈上撈錢的一環(huán)。
由此可見,選擇與引導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在精神文化的領域,應當有追求的高下之別。
古人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