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值夜編劇
ESPN紀錄片《最后的舞動》開播的消息讓不少在家躺倒疲倦的運動愛好者,垂死病中驚坐起,緩解了國內外因疫情導致沒有體育節(jié)目看的現(xiàn)狀。
這部原定每周播出兩集,持續(xù)播放五周的系列,講述了喬丹早年在芝加哥的經(jīng)歷,第一次三連冠和第一次退役后的棒球生涯,以及后續(xù)的電影拍攝,最后的三連冠。
原定十集的體量讓這部紀錄片涵蓋的信息量巨大,從各個面向現(xiàn)在的年輕人展現(xiàn)了誰才是籃球史上最強的男人。
雖然是今年4月19號首播,但整體素材卻塵封已久,第一集沒開始多久,公牛隊就奪得了5個總冠軍,所以全片的重點是圍繞著公牛隊1997-98賽季,進行了全程的跟蹤拍攝。
但在2016年之前,無論是NBA官方還是公牛隊,乃至喬丹本人都沒有授權這些資料外放,而在2016年總決賽之后,詹姆斯在1:3落后的情況下完成逆轉,創(chuàng)造了NBA歷史上的奇跡。
喬丹在騎士隊冠軍游行的當天,正是授權紀錄片《最后的舞動》,想必這其中多少有點證明的意思,畢竟Jordan字樣除了在年輕球迷買鞋的時候提起之外,幾乎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大家都知道他厲害,但知道他具體有厲害的人不多。
經(jīng)過了兩年半的制作之后,這部《最后的舞動》在今年與觀眾見面,其中穿插了50多歲的喬丹親述,當年的諸多細節(jié)至今他都還記得,而紀錄片直接將所有人帶回到了那個遍地傳奇的時代。
導演在整體內容設計上,并非全面傾向喬丹,在第二集就從皮蓬的角度出發(fā),這位公牛連冠史上不可或缺的藍領在手術回歸后的記錄被放在了第二集,而第三集直接就開始了羅德曼失控。
制作期間,不少人聽說喬丹本人會給導演提意見,刪除一些片段之類的。這在追求真實的紀錄片中算是一個忌諱,無疑是人為修改內容,但實際上,觀眾大可放心。
雖然在家隔離期間,喬丹幾乎看遍了所有的粗剪,但他幾乎沒有后去影響任何敘事,頂多就是把某一段他認為重要的點加進去,還和自己無關。
相比之下,紀錄片連喬丹愛賭這件事情都帶了出來,膽子也是不小。
回歸比賽中,紀錄片花了些功夫放在喬丹的防守上,想必所有看球的人或者不了解籃球的人也聽說過,誰誰誰哪天狂砍多少分,或者多少秒多少分的佳談。
但防守上的事情卻沒有得分這么明顯,除非有人真就場均十幾個帽,不然很少有人能注意到。
而在片中的年代,三秒?yún)^(qū)內幾乎是血雨腥風,當年的防守三秒和合理沖撞區(qū)還沒有完善,全聯(lián)盟的球隊都為了強壯的中鋒搶破頭,你想單刀直入或者遛個底線,一進一出就是是“滿身大漢”。
而紀錄片《最后的舞動》展現(xiàn)了一件事,就是喬丹在防守上的統(tǒng)治力,畢竟他是唯一一個在兩個不同賽季都有過200次搶斷和100次蓋帽的球員。
雖然防守時的喬丹垃圾話層出不窮,但這遠比只會說漂亮話的得分球員更實用。
這時可能有一部分人就會站出來說,當年的身體對抗哪有現(xiàn)在強啊?
其實不然,當你看過當時的紀錄片就會知道,喬丹身上的另一個傳奇點就是能在當年幾乎沒有傷病的退居二線。
那幾年號稱“壞孩子軍團”的活塞,“飛豬”巴克利、手套”加里·佩頓等,沒幾個善茬,別說明面上你能看見的肘擊,小動作和黑手就幾乎沒有停過,而且當時的轉播設備也沒有今天這么高清。
球場上那些臟事,可不比現(xiàn)在少。
除此之外,紀錄片中還提及了不少趣事,像在拍攝《空中大灌籃》期間,正是喬丹結束了兩個賽季的棒球生涯后,當時他的狀態(tài)還需要恢復,而華納兄弟為了讓他能在拍片期間不間斷恢復訓練。
在制片廠里直接為他建造了一個訓練館,在拍攝期間除了堅持訓練之外,還招募了其他明星和他一起訓練,從尤因到巴克利再到步行者的雷杰·米勒,他們有時甚至打到深夜,而第二天喬丹又很早的叫他們起來繼續(xù)。
這也照應了在片中諸多采訪中昔日隊友那句,如果你不是真的熱愛籃球和比賽,你待在他身邊會很痛苦。
而用喬丹自己的話說就是:“勝利是有代價的,所以他拽著那些不想拽的人,去挑戰(zhàn)那些不想被挑戰(zhàn)的人”。
最后,整部紀錄片所得的所有收益都將捐給慈善機構,撰文時紀錄片收益已經(jīng)超過500萬。
?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fā)起的影視文化行業(yè)第一垂直獨立視頻表達平臺。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制片人、編劇、演員、經(jīng)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fā)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fā)自內心。“說” 責自負,拳拳真誠在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