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成龍的的電影,《A計劃》絕對不可能被錯過。
在錄像帶時代,如果哪家錄像廳沒有《A計劃》,客流量至少要減少一大半,它可以是當之無愧的鎮(zhèn)店之寶。
作為商業(yè)片來說,《A計劃》誕生距今已有37年,依舊保持著豆瓣8.0的評分,可謂是一枝獨秀。
若將層面擴大至香港電影,或許《A計劃》在云集的佳片中沒有那么的優(yōu)秀,可是在華語動作喜劇領域,它卻是至今都難逾越的巔峰。
究其原因,很簡單,好看又好笑,主題不落俗。
首先是搞笑,電影中最經(jīng)典的片段有三處,一是酒館里水警、陸警龍虎斗。
陸警抱怨水警多次打海盜羅三炮,第一次船被大風吹翻,第二次漂到其他海域,連羅三炮的影子都沒見到。
反而耗費了大量資金和軍火,導致他們漲不了工資,發(fā)不了雙薪,在水警第三次出海的聚會上,陸警出言嘲諷,笑他們讓老百姓不敢走水路,除非長翅膀才行。
水警不容如此欺辱,由太保和大嘴二人合演了一出小品,以“大頭綠衣,抓人不著吹BB”反擊。
陸警這邊,盛怒之下,一盤意大利面扣在太保臉上,隨即拉開了啼笑皆非的水陸警大戰(zhàn)的序幕。
那時的成龍和元彪等人,真是年輕力盛、身手敏捷,各種動作做起來行云流水,看特別舒服。
尤其是動作設計方面,兼具美感和喜劇效果,伴隨著節(jié)奏感極強的進行曲,動作場面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互相扔東西,鍋碗瓢盆、桌椅板凳,哪個順手丟哪個;
第二階段是赤手空拳互搏,翻轉騰躲式抱摔、裝模作樣式硬撐,誤打誤撞式打到自己人,悉數(shù)上演。
第三個階段是瞄準目標扣意大利面,太保在混戰(zhàn)中,不停尋找起先扣他一臉的陸警,意圖報仇雪恨。
先用碟子裝意面,被飛來的桌子帶走,后是拿大好多號的盤子裝意面,胸有成竹之際,卻讓自己成了小丑。
二是陸警訓水警。
由于第三次出海剿匪的船被炸毀,導致行動還未開始就以失敗告終,上頭大為惱怒,責令撤掉水警改為陸警。
可是,造化弄人,訓練水警的教官偏偏是水警出海前和他們在酒館斗毆的陸警隊長洪天賜(元彪飾演),落到了他的手里,自然是新仇舊恨一起算。
到了訓練場,洪天賜一開始就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太保和他的隊友,在訓練時隨意評價路過的美女,便被罰說一千遍“那兩個馬子好正點,前凸后撅腿子長”。
還有限水警們十秒之內(nèi)洗完澡,害的他們?nèi)矶际桥菽?,光溜溜的跑出浴間,只靠小小的水瓢遮住下體。
受了這么多氣,水警幫自然不肯就此罷休,在一次投擲手榴彈的訓練中,大嘴將道具換成了真的,計劃害教官一次,誰知自食其果。
這些以反差制造出諸多笑料的橋段,不論回看多少遍,都會叫人笑到酥麻,一整天的疲勞都會煙消云散。
三是胡同弄堂自行車追逐戰(zhàn)。
為了躲避前來追問失槍下落的追擊者,馬如龍(成龍飾演)搶了戚幫辦的自行車,逃到了九曲十八彎的胡同里。
只見他左進右出,一會用晾衣桿戳倒追兵、一會敲開住戶的扇門,碰倒前來的后面的人、一會甩起自行車前輪,掄倒他們、一會扔出尿盆,惹得他們一身騷。
或是借助路人手中的長梯擋住抓他的人、拿竹竿卡住對方的前輪,讓他們以平沙落雁式倒地、雙腳蹬住墻壁,雙手將自行車像甩鞭一樣甩出,把敵人接二連三的打倒。
當然,有時候會有意外發(fā)生,馬如龍調(diào)轉車頭時,車座由于松動脫落,不知情的他一躍而上,菊花一陣火辣辣的疼痛襲來。
這段充滿動作喜劇意味的設計,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后無來者,華語電影不會再有如此經(jīng)典的一幕,就連成龍自己都難以復制。
其次是打斗。
80年代的香港電影仍舊注重套招拆招的動作設計,講究一板一眼,你來我往。
在《A計劃》里,成龍雖然延續(xù)了《醉拳》里詼諧雜耍的路數(shù),但呈現(xiàn)的更多是硬橋硬馬的實戰(zhàn)風格,以及一對多的搞笑混戰(zhàn)。
如在茶樓中,洪金寶和他二人雙打,動作整齊劃一、臺詞幽默風趣,還有羅三炮海盜團所在島嶼的終極之戰(zhàn)。
不過,最為驚險的一幕,當屬成龍帶著手銬,徒手爬到旗桿頂,以后背著地的方式跳到對面的鐘樓里,然后從鐘樓跳下。
這個場景至少拍攝了三次,其中有一個鏡頭在正片中以正常速度播放,另一個則緊接著以慢速播放。
這兩個鏡頭中,馬如龍的落地姿勢并不一致,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差異,最后一個鏡頭則因為成龍落地姿勢不對,不幸脊椎受傷而NG。
然后是成龍大哥的演技。
馬如龍喬裝打扮成周永齡與羅三炮就釋放海軍少將一事洽談,正當事情都按照馬如龍設想的那般進行時,意外發(fā)生。
本該在監(jiān)獄里服刑的李初九從牢里逃了出來,風風火火的趕到島上參加羅三炮的三十五歲大壽。
因為他見過周永齡,當場就戳穿馬如龍的真面目,就是這個你來我往的片段,成龍大哥展示了他的“眼技”。
起初他并沒有應對的計劃,低頭皺眉,眼角下垂,做思慮狀,待有了辦法后,眼中透露出些許狡猾。
在羅三炮為他說話之時,馬如龍背過身去,眼睛左右擺動,偷偷聽他們?nèi)绾窝哉Z,此時的他,有緊張,也有擔憂。
憑借自己的隨機應變令羅三炮信服后,馬如龍側身彎腰,但眼睛一直在朝羅三炮瞟,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以便實施接下來的的對策。
這場三人之間對手戲,就算去掉同樣值得稱頌的臺詞和節(jié)奏,光憑成龍大哥的眼神戲,也足以撐起。
很多時候,看成龍大哥的電影,都會忽略他的演技,就像許多人不知道其實他是連續(xù)兩屆金馬獎影帝,這都怪他的動作過于精彩。
最后是電影的主題。
《A計劃》的背景是清末民初,但其傳達的主題是家國天下,并非充斥著屎尿屁的鬧劇。
片中的那些笑點不是刻意為之,都是水到渠成,觀眾捧腹大笑的包袱。
更為重要的是,《A計劃》并沒有犯一般華語喜劇的毛病,隔著屏幕硬撓關注功能的胳肢窩逼著他們發(fā)笑,也沒有往成人、規(guī)則、倫理方面靠。
然而,像《A計劃》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也許以后再也看不到了,這是唯一感到遺憾的地方。
成龍大哥和他們那一代動作巨星的老去很容易讓人釋懷,因為這是時間流逝不可逆的部分。
可惜的是香港電影的輝煌不在,隨之慢慢消亡的還有中國功夫片和華語動作片,尤以動作喜劇最為惋惜。
其實,功夫片和動作片這對難兄難弟與我們漸行漸遠的原因很相似。
它們都是因故事類型被拍完、動作演員斷代、電影拍攝的規(guī)范化、特效的發(fā)展,以及時代的變化被迫退出歷史舞臺。
搏命拍攝的傷病史讓現(xiàn)在的演員望而卻步,那些拳拳到肉的動作也被眼花繚亂的特技取代。
觀眾更喜歡看飛天遁地、御劍飛行,動不動就“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而在狹小空間里打斗的場面此刻略顯單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