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無宴
對于科幻作品來說,大部分劇集看完之后,感覺只是看了個寂寞。
只有少部分神劇,才真的是今生看一部少一部。
HBO Max出品的《異星災變》屬于后者。
導演是首次下凡拍劇的雷德利·斯科特,82歲高齡,還能繼續(xù)站在一線,不得不佩服。
關鍵在于,《異星災變》和雷老爺子之前的殿堂級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異形》、《銀翼殺手》、《普羅米修斯》,他手下這些科幻神作中的理念在《異星災變》中得到更加細膩的詮釋和拓展。
所以,這部劇一上線,立即口碑炸裂。
IMDb評分8.6。
豆瓣評分9.1。
而看過的劇迷也用一句話表示了對雷老爺子的敬佩:多說沒用,一集封神。
說封神或許有尬吹的嫌疑,可單從本劇的故事和設定來看,說它甩開一大批科幻劇,絕對不成問題。
01
《異星災變》的故事發(fā)生在未來,但是這個未來和我們如今的世界區(qū)別很大。它不是以國別作為劃分,而是以有神論和無神論作為區(qū)別。
有神論的一派叫做密特拉教,他們崇拜太陽神索爾(此索爾不是雷神索爾),用宗教教義統攝人心,屬于統治階級。
無神論的一派信奉科學主義,被密特拉教視為異教徒。
在未來高度發(fā)達的科技水平下,兩派之間的你爭我斗,最終將地球毀滅。密特拉教的科技水平更高,他們乘坐“方舟”飛船前往外太空尋覓新的殖民地。
而無神論的一派,雖然被遺棄,但他們卻派出一男一女兩名“人造人”,帶著人類的胚胎延續(xù)種族。
故事最開始,便是這兩名人造人到達“開普勒-22b”星球,在此繁衍人類。
頗為硬核的是,“開普勒-22b”并非杜撰,而是人類在2011年確認的,首顆位于宜居帶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600光年。
不僅如此,這兩位稱呼對方“母親”和“父親”的人造人,在孕育胚胎的時候,同樣讓人感到真實而詭異。
真實的是,“母親”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培養(yǎng)基,在9個月的時間內供給胎兒。
詭異的是,她在“妊娠”時一動不動,讓人感到所謂的“恐怖谷效應”,一種富有人性,卻和人性有些微差異而帶來的驚悚感。
(機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們越有好感,但在相似度臨近100%前,這種好感度會突然降低,越像人反而越反感恐懼,好感度降至谷底,這被稱之為恐怖谷)
在他們的悉心培養(yǎng)下,六個不同種族的孩子很快長大,但是卻因為意外和不知名的病因逐個死去,除了男孩坎皮恩。
原本,他們的任務是養(yǎng)活這六個孩子,讓他們相互交配,從而不斷繁衍人類。但如今只剩下坎皮恩這一個獨子,人類繁衍計劃便已告吹。
所以,“父親”打算呼叫其他人到“開普勒-22b”星球,拯救坎皮恩,盡管這很可能會招致密特拉教的教徒。
而“母親”則堅決反對,因為這違背了他們逃離密特拉教統治的初心,為此,她不惜摧毀了“父親”的處理器。
但坎皮恩無意間觸發(fā)了飛船的通訊設備,讓密特拉教的教徒闖入星球,從而再次挑起了雙方的爭斗。
“母親”雖然因死靈機器人的身份,秒殺了大量密特拉教的教徒,但人造人仍會在未來面對數之不盡的麻煩和危險。
由此不難看出,斯科特在劇中設定了多種派別和勢力:兩個偽裝的無神論戰(zhàn)士,密特拉教教徒,星球上未知的野獸,兩個堅持科學主義至上的人造人,以及一個被各種思想影響的男孩——坎皮恩。
02
為什么有些劇迷會說斯科特這次的野心比以往的電影還要大呢?其實就在于上文說的這些復雜的社科人文設定。
比如密特拉教這一宗教,在人類歷史上確有存在。它源于波斯和印度地區(qū),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五世紀間非常強盛。
基督教研究者勒南甚至曾在19世紀時指出,如果基督教當初未能正常發(fā)展,統治世界的很可能是密特拉教。
而且,密特拉教中只允許男性入教的規(guī)定,也促使當初羅馬帝國的大量士兵信奉該教?;谶@一史料,《異星災變》中密特拉教對于異教徒的絞殺,以及對戰(zhàn)爭的狂熱心理便得到了合理解釋。
至于劇中密特拉教信奉的太陽神,也和史實吻合。
再看本劇的英文名《Raised by Wolves》,即“由狼養(yǎng)大”,也和羅馬帝國有著神秘的聯系。
據說,羅馬帝國的締造者羅慕路斯和他的兄弟雷穆斯,在嬰兒時期因為家族中的權力爭斗,被拋到河中快要淹死時,被一匹母狼看到,母狼非但沒有傷害他們,而且用奶水哺育,將他們養(yǎng)大。
劇中,“母親”在因為小女孩失足墜入大坑死去后,便拿著女孩留下的布娃娃繞頭一圈,然后像狼一樣哀嚎。這段情節(jié)其實就是在隱喻“狼孩”傳說。
不管是密特拉教在羅馬宗教史上的淵源,還是母狼養(yǎng)孩在羅馬神話中的傳說,兩者都指向同一個文化古國——羅馬,而羅馬恰恰是整個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之一。
所以,《異星災變》看似是科幻劇,實則是借著科幻的框架,在重新演繹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fā)展。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劇迷在看到劇中荒涼的場景,簡陋的房屋和粗糙的用具時,會怒打兩星,嘲諷本劇的預算不夠、經費差錢。
的確,在前三集中,除了某些宏大的特效場景和戰(zhàn)爭場面具有科幻史詩意味外,兩個人造人撫養(yǎng)孩子的大篇幅橋段,都在一種頗為原始的環(huán)境下進行。
然而這恰恰是斯科特所追求的科幻寫實,以及人文寫實。
科幻寫實在于,不管是密特拉教教徒,還是無神論者,亦或者是那對人造人,他們都在“開普勒-22b”這個尚處于“出廠設置”的星球開疆拓土,在幾年之間,即使是擁有高等智慧的人造人,也無法瞬間變出摩天大樓、盛世殿宇。
人文寫實則在于,這不是一部像《星球大戰(zhàn)》那樣的“太空歌劇”科幻片,而是聚焦于末日后的人類,在不同思想觀念下,會如何對峙,以及如何妥協。
因此,在科幻的設定下,探討人性,才是《異星災變》最核心,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03
而一旦熟悉雷德利·斯科特過往的那些科幻片,也必定了然,他的偉大恰恰基于在冰冷的科幻外殼下洞悉人性的幽微之處。
《異形》中的幽閉空間,以及外星恐慌,其實只是視覺層面的驚悚,最讓人后怕的是人造人艾希那看似頗具人性,最終卻毀滅人性的舉動。
《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則將這種人造人的復雜心態(tài),描述的更加細膩。
邁克爾·法斯賓德飾演的人造人大衛(wèi),在其創(chuàng)造者面前俯首帖耳,對人類科學家暗下異形毒素,直到最后想成為造物主,創(chuàng)造充滿異形的星球。讓人不寒而栗。
《異星災變》卻與此不同,它雖然繼續(xù)探討人造人的主觀意識和細微人性,但這里的“母親”和“父親”,沒有艾希和大衛(wèi)那種企圖超越創(chuàng)造者的“反骨”意識,而是在尋覓母親和父親這一身份所產生的特定人性。
你可以說,斯科特變得柔情了,也可以說他變得細膩了。
所以由阿曼達·科林飾演的“母親”才是整部劇的核心人物,而海報上她俯首看手中的嬰兒的畫面,則是整部劇的人性弧光所在。
她從一開始就透露出不凡的主觀意識。
在坎皮恩一開始沒有呼吸時,她用自己的能量救活了他。
再到她看見飛船上的孩子后,帶了五個不同種族的孩子返回基地。
之后,又以為是因自己的過錯,導致孩子死亡而懊悔不已。
尤其是上文提到的,她因為小女孩的意外去世,而發(fā)出狼一般的哀嚎。
“母親”的這些行為,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了真正的母愛,而不是機器人的指令任務。
但本劇高就高在,它又用一系列反向的橋段,讓你看到陰暗面。
“母親”的確帶回了五個孩子,但飛船上其他的孩子到底是何種下場?是和其他人一樣,被她殺死了嗎?
她確實對孩子們無比關愛,但又對被奸污而懷孕的女孩坦佩斯特態(tài)度異樣:她只關心如何讓她順利待產,而毫不關心她被奸污一事造成的心理陰影。
因此,“母親”這個人造人的母性是真是假,是基于自我意識,還是被指令下達?這種直面人性而暗喻社會的內核,讓人膽顫心驚。
因為,當我們將這個問題帶到現實中,同樣會發(fā)現令人心寒的嫌隙:母親這一身份到底是社會倫理強制給予的,還是人性中必然具備的?
而即使是人性中天然具有母性,是否每個母親都是如此,還是說不少母親其實在“迫不得已”地疼愛自己的親生子女?
當想到這一層時,《異星災變》帶來的沖擊力,早就超過一部科幻片的重量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