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你會留下什么愿望?
Sir覺得,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20歲的時候,你可能想要一個燦爛輝煌的落幕,去瘋?cè)ネ妗?/span>
30歲的時候,你可能想要家人的平安幸福,去留下記憶。
40歲,50歲,60歲......
等到耄耋之年,你沒準只想一切歸于平靜,無怨無悔。
如入夢一般合上雙眼。
那。
如果是14歲呢?
世界的一切還沒來得及追逐,活著的意義還沒來得及參透,晦澀懵懂的愛,還沒有向任何人說出口——
現(xiàn)在,只剩下一個愿望。
你,會遺憾嗎?
別,別急著替他遺憾。
他比我們勇敢。
他說——
再見吧!少年
一位是2020年度高跟鞋女王,劉敏濤。
一位是2020年度小張東升,榮梓杉。
出演一對特殊的母子。
除此之外。
在國慶檔一片熱鬧當中,《再見吧!少年》是一個另類的三無存在,無流量,無IP,無情懷。
看海報,藍天白云下少年們的稚嫩臉龐。
似乎已經(jīng)確定一部非熱門青春成長片的調(diào)性?
錯。
千萬別被這賣相騙了。
它,比我們想象的悲痛。
但同時,也比我們想象的堅強。
準備好紙巾。
再與Sir一同走近,這個孩子溫暖的心愿。
01
電影開場,演唱會現(xiàn)場。
橫幅、口號、熒光棒。
在這樣一群興奮的年輕粉絲當中,兩個40多歲的夫婦違和得像是來錯了地方。
一邊憂慮,一邊擔心。
他們在怕,怕得要命,怕錯付了一份承諾。
終于,明星登臺。
在演唱前,向所有觀眾介紹了一個“特殊的朋友”——
沒有真人登臺。
只有一段VCR,一位少年對著鏡頭打起招呼。
全場嘩然,這孩子是誰?
但只有這對父母一邊笑,一邊流下淚水。
這是他們的兒子。
現(xiàn)在,兒子的愿望馬上就要達成了。
這是他的心愿:
把自己的歌,留在這個世界上。
來,讓我們把時間回撥,聽聽這個孩子,這個家庭的故事。
母親周嵐(劉敏濤 飾)。
要強、嚴厲,家里的權(quán)威、主心骨。
忙完事業(yè)忙家務(wù),教育完兒子罵老公。
兒子王新陽(榮梓杉 飾)。
陽光、調(diào)皮,家里的重點關(guān)注對象。
面對老媽的嚴厲管教,是他每天必過的難關(guān)。
不過好在,他也有一位盟友。
父親王業(yè)安(譚凱 飾)。
負責唱紅臉,爺倆同一陣線,共同抵抗母親“暴政”。
瞞著孩子媽,支持兒子做想做的,玩想玩的。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如果非要說出點什么特別。
那就只有,爸爸瞞著媽媽,偷偷幫兒子買了一份禮物——
一把二手吉他。
和太多青少年一樣,王新陽小同學(xué),也有一個“音樂夢想”。
還能是啥?
和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玩命練吉他的想法一樣:
多帥??!
學(xué)校文藝演出上。
王新陽為自己編排了一個太有逼格的出場——
不直接上臺,從走廊中開始彈唱,再慢慢步入講臺。
同學(xué)們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各個側(cè)耳傾聽。
這逼格,沒誰了吧?
青春、自信、陽光。
有點小創(chuàng)意,也有點混不吝,一個七八點鐘的臭屁少年。
但沒料到的是。
他走著走著,命來敲門了——
嗵?。?!
琴,摔斷了。
人,倒下了。
血,淌了出來。
一個普通孩子,一個普通家庭,徹底改變了命運。
暈倒送去醫(yī)院后,檢查結(jié)果讓爸爸媽媽怔住了:
絕癥。
父母二人配型失敗,治愈概率,很不理想。
這個家庭原本美好的普通,從此變得沉重、煎熬起來。
青春片?
從電影開場不到10分鐘開始,90%的篇幅,集中在了一個場景,醫(yī)院。
《再見吧!少年》的片名,就是它的字面意思:
一個少年學(xué)會向世界說再見的故事。
按道理說,這種片子真不難拍:悲慘經(jīng)歷+感人場景+煽情音樂,你敢買票走進電影廳,就不怕你鐵石心腸哭不出來……
便利、討巧、模式化。
換句話說,俗。
但《再見吧!少年》則不。
它拒絕以慘相催淚的皮肉哭點。
它選擇,尊重死亡與別離的厚度。
打個比方。
當知道兒子得了絕癥,父母會干嘛?
賣房、賣車,籌措高額治療費用;輪流請假,二十四小時看護孩子。
可一旦孩子問:怎么,我得了什么???
他們總是能強擠出一副笑臉……“沒事,小病,你聽話好好治,治好我們就回家?!?/span>
這就信了?
新陽不傻。
孩子都不傻,他們看得到。
母親偷偷落下的眼淚;痛得要命的治療;自己愈發(fā)虛弱的身體;甚至,是病房中一個一個“消失”的小伙伴……
掏出手機查查,他都知道自己是什么病。
坦然面對死亡的誠實,是《再見吧!少年》第一層感動的伏筆。
當“善意的謊言”統(tǒng)統(tǒng)失效。
就哭?
就鬧?
也不是。
他比你猜的“沒心沒肺”多了。
02
醫(yī)院里,和一幫小病友東跑西顛,調(diào)皮搗蛋,在醫(yī)院天臺搞出了一個秘密基地,有說有笑有打有鬧。
同病房的孩子去世了,新陽打趣一樣地,在網(wǎng)上寫下日記:
“今天病房里走了一個,就剩我們兩個同志了。”
Sir本以為,這孩子是真的陽光、天真。
后來才發(fā)現(xiàn),還是他“不懂事”。
在孩子身上,這是一種再真實不過的單純——
他知道自己可能要死。
但死,究竟意味著什么,他不知道。
直到有一天,化療。
醫(yī)生下令:剃光頭。
平日里最愛耍帥的新陽,一掃笑容,嚎啕大哭。
我不想剃光頭
樂觀天真的他沒想過:
死亡,就意味著自己喜歡的一切,都將慢慢消失。
這是《再見吧!少年》最打動我的第二層坦誠:
當死亡降臨在一個孩子身上。
那就不止是一個結(jié)果,還是一堂課。
需要孩子、家人、朋友一起學(xué)習(xí)的一堂課——
當一切到了盡頭。
我們該誠實面對的,是什么?
我們該死不悔改的,又是什么?
戲,就在這。
承托起這樣的戲劇能量,是一場對演員的考驗。
Sir不得不說,題材限制,小演員榮梓杉表現(xiàn)出的驚喜,并未能超出《隱秘的角落》。
然而,劉敏濤所飾演的母親,絕對會打破你的期待。
周嵐,最初,就是一個普通母親:要強、嚴厲,一副“虎媽”的架勢與演員氣質(zhì)相投。
可轉(zhuǎn)變,就在孩子生病之后。
嚴厲的外在情緒,和內(nèi)心中對孩子的心疼。
擰成了一股擠出血水淚水的繩子。
打個比方。
還是“剃頭”這場戲。
兒子無法接受,情緒崩潰。
母親一再忍讓,好言相勸。
終于(是的,Sir必須要用“終于”),孩子一句賭氣的話,擊潰了母親的心理防線。
母親發(fā)火了,情緒難以抑制地宣泄著:
“別說是頭發(fā)了,我的命都能給你。”
“頭必須要剃?!?/span>
說完,轉(zhuǎn)身離去。
等走到走廊,孩子看不見的地方,她才無聲痛哭。
這,是怒嗎?
這,是她忍了太久的痛。
在劉敏濤的演繹中,你能感受到一份獨特的、殘缺的母愛。
這有點偏激,甚至有點偏執(zhí)。
我愛你,所以你絕對不能死。
但這何嘗又不是最炙熱的母愛——
我愛你,希望能代替你去死。
但就像Sir先前所說。
電影中的死與別離,是一堂課。
不止是孩子的,也是父母的。
而教會父母的不是別人,正是新陽。
03
這堂課,來自一個真實故事。
一個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抗癌少年,決定為世界留下他的歌聲。
這個遺愿故事,被暢銷書作家大冰,寫進了《阿彌陀佛么么噠》第一篇。
名為《一個孩子的心愿》。
同樣是一個喜歡音樂的孩子,在去世前,向父母許下了遺愿:希望父母能帶著幾首自己寫的歌詞,找到真正的歌手譜曲錄音。
聽起來......
很普通對吧。
不至于又寫書,又拍電影的吧。
更想象不到的是,他這心愿還真成了。
你來品品,為他譜曲演唱的,都是誰?
△ 成方圓、好妹妹、馬頔、盧庚戌、王繼陽、趙雷
別瞎猜。
人家沒礦,沒背景。
與其好奇那些,不如聽Sir講講后面的故事——
如果說,電影前半段是王新陽如何學(xué)會面對死。
后半段,則是他學(xué)會,向死而生。
還記得他的吉他嗎?
這是他在醫(yī)院中,直到最后也陪著他的伙伴。
靠著這把吉他,他認識了一大群相同狀況的伙伴們;也是靠著這把吉他,他燃燒起生命最后的一點力量。
躲過護士老師,躲在醫(yī)院的天臺。
幾個人排練搞樂隊,為人生留下最后一個夏天。只不過這個夏天,也因為朋友的離去而早早結(jié)束。
他痛了。
他也開始懂了。
這是有限的生命,也將是突飛猛進的生命。
不久即將到來的死亡,在飛快加速著這個孩子的成長。
時間不多,他一定要為最愛的人留下些什么。
一場“遺愿”計劃,應(yīng)運而生:
他希望父母能將他的作品,送到他喜歡的明星歌手手里,并在演唱會上與他一起演唱。
在新陽去世之后。
這份愿望交到了他失魂落魄的父母手里。
這時的母親,正因為兒子的離去魂不守舍,甚至躲在兒子房中,盯著安眠藥的藥瓶發(fā)呆。
這,是雪中送炭還是落井下石啊?
這愿望?實現(xiàn)?
太難.......
怎么找到這個明星的行蹤;作品怎么送到明星手里;送到他手里怎么保證他會滿足孩子心愿……
本處在絕望中的父母,不得不接受孩子這最后一個任務(wù)。
加入粉絲團、了解明星最新動向、機場接機、簽售跟蹤,幾乎圍追堵截。
直到明星親手接過了這份愿望。
能實現(xiàn)嗎?
他們的父母被蒙在鼓里,只能在演唱會現(xiàn)場等待著答案。
也就是開頭,Sir說的那個場景。
愿望,實現(xiàn)了。
演唱會上,新陽說出了遺愿的真相。
真相,隨著反轉(zhuǎn)一同出現(xiàn)。
這個“遺愿故事”的主角。
不是對已故孩子萬般疼愛的父母,而是對父母給出自己最后一份呵護的孩子。
懂事的新陽知道,這個夢想高得有些不切實際。
而這,其實也不算新陽的愿望。
他真正的愿望是,爸爸媽媽能在幫他實現(xiàn)夢想的忙碌與輾轉(zhuǎn)中。
走出痛苦,走出悲傷,走出自責。
回到原來的生活。
他說了,他要為這個世界留下屬于他的東西。
他做到了。
留下的,不是他的作品,不是他的才華。
是他的愛。
這,是《再見吧!少年》最令Sir感動的地方。
承認痛苦,再看見希望。
用溫暖與希望,講述別離。
小規(guī)模,小制作,相比較起國慶檔其他大片,這部《再見吧!少年》絕不會成為一個熱門選擇。
但同樣題材,放到全年院線中,又能有幾部?
親情故事,趕走一半觀眾。
青春成長,趕走一半觀眾。
不喜劇,不熱鬧,不大團圓,又趕走一半觀眾。
但,要是沒有它。
那些患病人群樂觀向上的故事,那些失孤家庭的特殊遭遇,那些卑微渺小卻又向死而生的時間歲月。
這些難言的黑暗。
就永遠停留在那些熱點新聞的背面。
這,是Sir推薦你去看《再見吧!少年》的原因。
別害怕那黑暗,別害怕眼淚。
電影會告訴我們——
看。
那至暗之處,有一道溫柔的光。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