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被“它”支配的恐懼嗎?
一只巨大且猙獰的怪物迎面襲來。
所到之處,盡是驚聲尖叫。
堵住耳朵,歲月靜好?
抱歉,那終究是掩耳盜鈴。
你永遠不知道,怪物下一秒會不會把你“帶走”,那種如同巨石般的壓迫感和無力感,無孔不入。
不妨想象一下。
如果這樣的怪物不止一只,而是滿街都是。
你.......還敢出門嗎?
愛與怪物
Love and Monsters
近期少有Sir覺得不錯的娛樂片。
電影去年就完成了。
因為疫情,推遲了好幾次,最終轉流媒體播放。
別誤會。
不是我們國內的那種操作,為了及時止損而從銀幕轉網大。
它轉網大,僅僅因為……
粉絲等!不!了!了!
演員都是有著不小人氣的優(yōu)質股:
《少狼》里演技精湛的迪倫、《權游》里誘人的沙蛇娜梅莉亞、《銀河護衛(wèi)隊》里和星爵相愛相殺的勇度......
是老熟人沒錯,可是還算不上豪華呀。
國內豆瓣評分7.2,也算不上高分呀。
但口味不同就是不同。
Sir一看爛番茄嚇一跳,92%。
反差之大,一個原因——
電影里的困境成了他們的現實。
開篇假設滿街的“漢江怪物”,在《愛與怪物》中實現了。
前者是鯰魚變的。
后者呢?由蝸?!?/span>
蛤蟆——
螃蟹——
還有螞蟻、蜥蜴、蟑螂、鱷魚……
雖稱不上大制作,但視覺效果非常精致。
畢竟,電影特效出自大名鼎鼎的MPC公司。
《金剛:骷髏島》《哥斯拉》,都是由它們做出來的。
△ 感受一下,它們的視覺震撼
跟《漢江怪物》往江里傾倒甲醛引發(fā)變異異曲同工,《愛與怪物》因為炸隕石......
多年前一顆小行星砸向地球。
沒有轉彎抹角,而是直擊。
怎么辦?射它下來唄。
數枚火箭射向隕石。
射中了,也炸了。
感覺一個字:爽!
得救了?
人類還沒來得及慶祝,更大的災難來了。
火箭,可是有很多化學物的。
這一炸,等于向世界“播種”。除了人之外的冷血生物開始變異,變大,變兇……
這是個什么世界?
這么說吧——
一只本來用拖鞋就可以拍死的,蟑螂。
現在,要用獵槍。
后來,出動坦克。
再后來,連坦克都……
人與怪物的“戰(zhàn)爭”,還沒開打就勝負已定。
人類一年之內死了95%。
躲起來,是幸存者唯一能做的。
曾經是動物躲著人,如今人躲著它們。
城堡、洞穴、避難室,一切能躲的地方都被利用上了。
一躲就是7年。
現在懂Sir剛才說的與美國觀眾“困境相似”了吧?
能別出門就別出門,最好在家宅著。
這不就是當今疫情之下,美國人民的尷尬處境嗎?
一句話,快憋瘋了。
但,人怎么可能安分地待著。
誰說世界末日一定是喪的?哪怕是避難,也得苦中作樂對吧。
久居一室,日久生情很正常。
宅在一個地方,最好的娛樂就是談情說愛了。
無奈,我們的主角喬爾是單身狗。
在地下避難的日常,就是聽著室友和女友羞羞,有時候還得騰出空間給他們(這虐狗,也太難受了吧)。
先別急著可憐喬爾。
女友,他是有的,只不過異地。
彼此聊以自慰的方式,只能是通通無線電,傾訴下日常。
足足7年。
被虐狗+愛而不得。
喬爾終于受不了了,決定去找她。
宅了7年,背起行囊,拿起武器,走起!
說白了,《愛與怪物》就是個死宅出門求脫單的故事。
勇氣確實可嘉,可是忘記告訴大家——
我們的主角還是個廢材。
沒有實戰(zhàn)經驗,在地堡里只負責做飯。
瞧,第一個困難:
他連地圖怎么看都不懂(那還學人家?guī)裁吹貓D)。
冒險還沒開始就這幅模樣,真遇見怪物,則不是立即狗帶?撐不夠一部電影的時長啊。
導演和編劇肯定也意識到這個問題。
OK,巨型怪物世界荒野求生游戲開始。
開局,標配一條狗。
△ 世界末日的人狗組合,似乎致敬了《我是傳奇》
還不夠。
既然這是個RPG模式下的打怪升級,那就得給他技能升級的契機——
遇到位師父。
此師父跟彼師傅不同。
教授射擊、偵查地形、辨認怪物,這是“師”。
聊過去、聊人生、聊目標,這是“父”。
你以為慘的只有你一個人嗎?
失去家人,失去自由,同是淪落人。
是落難,連接了這段師生關系。
可是難過歸難過,如何接受這個事實,并帶著這份記憶守護眼前珍惜的東西,才是關鍵。
師父的一句“你比我想象中更像個幸存者?!?/span>
什么意思?
只有幸存下來的人,才會比任何人都極力去守護剩余的東西,才會大老遠跑出來尋找女友,還說“值得”。
這位師父,不僅引導了喬爾的肉體,還讓他確定了,自己心之所向。
從最開始見到怪物只會膽怯,跪地求饒。
到為了拯救小狗,而敢于拿起武器,舍命和怪獸搏斗。
那一刻,他不再是過去的自己,整個冒險的旅程,也是喬爾尋找自我的過程。
但懂得抓住珍惜的東西還不夠,還得學會放手。
這就是《愛與怪物》有趣的地方,它沒有落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俗套。
當喬爾找到了女友,巴拉巴拉訴說自己多苦多累多不容易,卻被女友潑了一盤冷水——
我已經不是以前的我
我愛上了別人
你不再被需要
整個冒險,不過一廂情愿。
正常人聽到這個答案估計會氣急敗壞吧,我跨越大半個美國來找你,你給我這個反應?
喬爾沒有。
他只是淡淡說了聲:“沒事的,沒關系?!?/span>
拿得起,放得下。
對,他早就在那場“游戲”中升級了。
就算你已經不再愛我,我還是愿意舍命去救你。
所謂怪物的斗爭,到頭來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
哪怕人類已經集體落難了,也總有人想要成為“人上人”。
奴役怪獸,壓迫他人。
最后,喬爾如何拯救所有人?
留點懸念,這是全片的最后高潮,Sir不劇透。
讀到這里,大概也能定個調。
《愛與怪物》是部合家歡向的爆米花怪獸電影,有起伏,有通關,節(jié)奏明快。
放在平時,不出挑。
但放在疫情期間,本片和現實產生了莫名的互文。
植物野蠻生長,動物滿街亂竄。
這種魔幻的事情,本以為只在電影里出現。
但放在疫情居家隔離時期——
植物得以“茁壯成長”。
動物鳩占鵲巢,“占領”了城市。
很魔幻,奇妙地神預言了此刻的現實。
地球重新還回給大自然。
與《漢江怪物》將畫面調得昏暗,刻意營造末世感不同。
《愛與怪物》則不刻意渲染驚悚,而是給你呈現地球之美。
溫煦的陽光,蒼翠的綠意,隔著銀幕都能嗅得到的清新空氣。
仿佛在說,人類退場后,地球反而更美了。
而怪物,更像是為了懲罰人類,真正守護地球的使者。
這就回歸到傳統(tǒng)怪獸電影主題——
人性與獸性的討論。
從1933年的《金剛》開始,怪獸就代表著未知、野蠻和獸性。
反襯著人類的理性、文明和人性。
但是。
這些怪獸不就是人類一手造就的嗎?
《金剛》中。
如果不是人類闖入金剛的家園,并強擄它回紐約,它會去威脅人類嗎?
《哥斯拉》中。
如果不是人類的核污染,怎么會導致蜥蜴變異,變成哥斯拉攻擊人類呢?
一切都是人類的反噬,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你以為怪獸電影只是給青少年看的奇觀,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怪獸,更像是人類身上獸性的投射。
《愛與怪物》中,反派為了控制怪物,瘋狂電擊它。
使得怪物發(fā)出陣陣低頻的哀嚎。
這是在哭泣,也是在控訴。
它很巨大,但比起人類,它依舊弱小。
獸性,終究是人性的一部分。
帶著隔岸觀火的心情圍觀這場“游戲”。
我們終有一天會迎來“怪物時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海邊的卡夫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