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時光編輯部的@倫敦橋我們從電影里來,再回電影里去。
Netflix最近好像年底沖業(yè)績,把手上囤的好劇,接連放出來。
打的還都是一張牌,大女主。
上回我們介紹過《拉契特》。
《飛越瘋人院》女護士長前傳,復古畫面配高能現(xiàn)場,從審美到尺度,簡直過目難忘。
今天來看看《后翼棄兵》,又名《女王的棋局》。
拍天才少女如何站上國際象棋的頂峰,一共7集,一口氣刷完,一個字概括:爽。
本劇在爛番茄成功拿下100%新鮮度推薦。
女主角由好萊塢95后女演員安雅·泰勒-喬伊出演,看過《女巫》《分裂》的朋友,想必會對她獨特的長相和氣質,留下深刻印象。
劇中安雅從13歲演到成年,設定是一位少女,又得有女王氣場。
她用演技撐住了角色。
而作為一部大女主爽劇,它的爽點究竟在哪?
時光君認為,反倒是對女性這層“殼”的打破。
01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一段頗為出名的精彩論點:
“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fā)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
當她發(fā)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
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span>
伊麗莎白·哈蒙的成長,剛好是對這句話的反叛。
她的身世起點,比普通女性更“不幸”。
父親拋棄母親,母親早早過世,哈蒙最終進了孤兒院。
從此只能穿統(tǒng)一的制服,按規(guī)訓扮乖巧淑女好被收養(yǎng),聽大人話把鎮(zhèn)靜劑當維生素吃,結果產生依賴又對她說要停藥。
哈蒙的叛逆和瘋狂,從小就表現(xiàn)出來,趁所有人都不注意,她跑去偷食鎮(zhèn)靜劑。
一把把地往嘴里塞,直到眾人看著她暈倒……
哈蒙又足夠聰明,繼承母親的最強大腦。
數(shù)學課上分分鐘交作業(yè),并且很快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國際象棋。
9歲的她,光是圍觀老校工下棋,就已經摸到門道。
讓老校工教自己下棋,對方說沒有女孩下棋,她不聽。
沒多久,老校工也不再是她的對手,于是請來國際象棋俱樂部的人。
與多人同時對棋,仍然小菜一碟。
此時能給到天才小女孩的獎勵,卻只是一塊巧克力,一個拿到手就丟掉的洋娃娃。
被貝絲夫婦收養(yǎng)后,哈蒙正常進入高中,一度遠離國際象棋。
無論學校還是家里,她都被教育多去社交,該去參加社團party,像其他青春期的少女,受到外界聲音的“蠱惑”。
哈蒙照做,身處其中,卻渾身不自在。
不愛蕾絲包裹的少女,人生歸宿在棋場。
然而零花錢的捉襟見肘,連一副國際象棋都買不起。
后來她一邊在棋局上大殺四方,一邊通過比賽獎金翻倍賺錢,劇的爽感開始直線飆升。
哈蒙用賺來的第一筆錢,給自己買了棋,也買下商場里更為高檔的衣服。
自己賺錢自己花的同時,她還負擔起養(yǎng)母被拋棄后的生活開銷。
而原本怕麻煩說不要房子的養(yǎng)父,得知哈蒙名利雙收后,又想著打臉討回。
哈蒙直接問,多少錢,她要買下來。
當時哈蒙分明快到人生谷底,第一次輸?shù)舯荣?,養(yǎng)母又突然離世,偏偏設計這樣一次反擊,讓孑然一身的她,徹底主宰自己的生活。
繞回片名,“后翼棄兵”,國際象棋里的專業(yè)術語,簡單來說就是兵行險招,以換取接下來更有利的局面。
無論如何,命運的棋子已落定,就是要逼成哈蒙的“女王棋局”。
02
哈蒙的人生,替換成男性,同樣會精彩。
故事是以一個聰明人的視角展開,講她如何面對世界,如何獲得成長,如何為自己贏下想要的東西。
“她”字,去掉“女”,留下“也”。
他能做成的事,她當然也能做。
劇里哈蒙專注搞事業(yè),連感情線都弱化為成長輔助。
她的三場床戲,顯然存在一種性別身份互換的反差。
第一次,和俄語班的同學。
哈蒙并不喜歡他,在接受到對方的暗示時,卻主動迎上。
整個過程,唯有躍躍欲試的興奮。
在此之前,她多次目睹其他女生和男生親密,早已好奇其中滋味。
完全可以視為,迫于成長的需要與計算。
第二次,和曾經的一位對手。
他幫哈蒙分析其他棋手的棋局,也一直對她抱有好感。
或許是出于回報,哈蒙順水推舟,兩人發(fā)生了關系。
結果事后,哈蒙躺在床上漫不經心地抽起“事后煙”,對方不知是走是留,搞得好不尷尬。
第三次,和前全美國際象棋冠軍班尼。
兩人有點把棋藝切磋到床上的意思。
哈蒙嘗試和班尼能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他卻還是滔滔不絕地討論下棋。
他們是一類人,眼中只有棋的天才瘋子。
能產生靈魂共振,又注定給不了對方想要的溫暖與撫慰。
哈蒙并非不開竅,她曾遇到過讓自己真正情竇初開的記者。
只不過就像對于漂亮裙子,再喜歡,也只是把它當作令自己體面和自信的道具。
愛情,也無法讓她有過一絲猶豫和沉迷。
她把人生視為棋局,以至于主動做任何事,都帶有目的性,而目標又過于明確——
贏。
彼時是1960年代的美國,隔壁法國的香奈兒女士發(fā)明喇叭褲還沒多久,解放女性自由剛邁出第一步。
國際象棋的棋場上,照舊由男性主控,哈蒙卻從來沒懷疑過自己是否該沖在最前。
03
對棋的癡迷,對勝利的偏執(zhí)。
足以將哈蒙捧上高位,也能讓她瞬間跌入深淵。
走上天才的孤絕之路,天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再加上童年留下的創(chuàng)傷,在心底積累了無法化解的憤怒。
一旦出現(xiàn)解不開的棋局,就情緒失控,咒罵自己,也一直保持著吃鎮(zhèn)靜劑的習慣。
她最緊要的人生課題,不是對女性身份的打破。
自始至終,都是作為一個人的自我救贖與成長。
最大對手,來自蘇聯(lián)的頂級棋手博戈夫,他們也曾有過三次交鋒。
如果說三次床戲,是從身體的角度,完成哈蒙情感經歷上的成長。
那么與博戈夫的三次對棋,就是從精神的角度,激發(fā)她心智成熟。
第一次遇上,博戈夫沉著冷靜的步步為營,幾乎吊打已經是全美冠軍的哈蒙。
失敗后,哈蒙崩潰大哭,那種被完全掌控且逼到絕路的感覺,讓她心生恐懼。
后來,班尼無心的一句話,點醒了她——
不是只有她,在大腦里就能下完一盤棋。
山外自有高人在,單憑天賦還不夠,要想在天才云集的頂峰爭出勝負,拼腦力也拼努力。
然而第二次,哈蒙還是掉以輕心,由于宿醉遲到,讓她面對博戈夫時,比前一次還要陣腳大亂。
這回失利,直接摧毀了她的自信。
哈蒙躲在家里,酗酒買醉,開始重復生母和養(yǎng)母的循環(huán)悲劇。
好在最后,結局溫暖。
孤兒院時期認識的黑人女友上門,將哈蒙從黑暗中”救“了出來。
兩人回到已經廢棄的孤兒院,童年所有不開心的回憶,隨著時間在此掩埋。
哈蒙在校舍卻發(fā)現(xiàn),當年教她下棋的老校工,一直在默默關注著自己的所有消息。
終極對戰(zhàn)時,”前男友們“又為她組成背后的智囊團。
友情、親情、愛情的及時歸位,讓哈蒙原本瀕臨破碎的棋局,又恢復了往日行棋如神的氣勢。
她也終于接受那句話的背后含義,“下棋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后翼棄兵》用短短七集,講完哈蒙與世界對弈,與男性對弈,與自己對弈的全過程。
情節(jié)充沛,又情緒輕盈。
盡管有意無意地,帶出許多女性主義觀點。
驚喜的地方就在于,它最終讓主角面對的,還是生而為人的一系列問題,而這些無關她是否為一名女性,一位天才。
棋場不該分男女,人生也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