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字總結一下這倆月:
窮。
剛送走雙11沒多久,雙12又來了。
錢到用時方恨少,連做夢都想變富。
今天,在這個大家都窮的時刻,Sir也不多廢話。
搬來一位世界億萬富豪(絕不夸張)。
手把手,教你賺錢。
《隱姓億萬富翁》
Undercover Billionaire
別覺得億萬富翁門檻太高。
他們動不動“先賺它一個億”,家底差太多。
放心,Sir早就考慮到了。
今天的故事,必須從他們變成窮光蛋的時候開始說——明明破產了,再次窮到什么份上,又動了什么腦子,又挖到下一桶金……
當富豪變得一無所有。
當他們沒了外掛,教人賺錢才有說服力不是?
今日主角,葛倫·史登斯(Glenn Stearnes)。
55歲,美國著名借貸公司老總,資產萬億。
上一秒,還坐擁豪宅名車,專機游艇。
下一秒,冷水泡面。
垃圾堆里翻東西。
流浪異鄉(xiāng),無家可歸。
全身上下,只剩100美元和一輛破卡車。
叫你還嘚瑟?
先別急著大快人心。
忘了Sir說的嗎,今天咱的正事,是跟富豪學翻身、學賺錢的。
《隱姓億萬富翁》,由美國紀錄片頻道Discovery出品,豆瓣評分9.1。
設定非常硬核:
富翁葛倫將接受一個挑戰(zhàn),拋棄家底,切斷聯(lián)系人,藏起真實身份,來到陌生城市。
90天時間,他要用僅有的100美元和一輛破卡車,賺夠100萬。
你說不可能。
Sir也說不可能。
但人家說可能——這,就是咱和人家的差距。
葛倫·史登斯的富豪人生,本就從窮光蛋開始,所以再次窮光蛋,賊刺激。
他出生在一個太不OK的家庭,爸媽沉迷酗酒嗑藥。
從小沒人管,還患了閱讀障礙癥,一個勁兒留級。
更離譜的是,14歲就當了爹(這人生聽起來差不多可以判死刑了)。
結果。
一手爛牌硬是打成了王炸。
他白手起家,25歲創(chuàng)辦了首家公司,一路摸爬滾打成了億萬富翁。
但如今,當然,時代變了。
變富的玩法也變了。
社會階級分層嚴重,人們越來越不相信白手起家。
“好像工作越辛苦賺得越少”
(說的簡直是你我)
葛倫卻偏偏要證明:
兄弟,我能變富。
而且,我還偏不靠什么時代紅利和運氣。
用范廚師的話說就是:
我試過從頭再來,所以……大不了再從頭再來。
好,雞湯到這里夠了。
下面,就是閉嘴顯功夫的時刻——這一趟致富路上的艱難險阻,這一個為錢所困的成年人,這窮得一眼望不到頭的整整八集。
你將從葛倫這,學到滿滿干貨。
剛到陌生城市伊利時。
他沒一個認識的人,住不起旅館,只能睡車上。
伊利市這晚上可夠嗆,溫度達零下20多度,結果,必然是生?。▌e忘了他還是奔六十的人)。
行了,還惦記什么睡,得找工作。
碰壁,是職業(yè)第一關。
為了養(yǎng)活自己,不碰壁怎么找到門?
做銷售、撿垃圾、當清潔工……辛苦,辛苦就對了。
他覺得,辛苦是萬事的敲門磚。
這磚還不是拿去敲門的,是敲自己腦門的。
高報酬工作?他沒工種資格;
低門檻體力活?他沒有實操技能;
就連撿垃圾,好幾天也撿不到有用的。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推銷寵物玩具的工作。
為了賣一顆小小的球,他轉悠了一天。
每一個困難,都非常真實;每一個鏡頭外,攝制組都非常冷血……就看著,什么忙也不幫。
換著我們,兩種情況。
一,老子不干了;二,老子就死干。
葛倫又不一樣,人家是計劃縝密,應對及時。
他開始迅速進化,在不斷出現(xiàn)的問題面前,展現(xiàn)出不同于常人的各路應對方法。
首先,他太懂用錢。
(是用,不是花。)
葛倫剛到伊利市,第一件事就是為僅有的100美元做好規(guī)劃。
100美元,該如何用,才能保證最初幾天不餓死?
你說精打細算我也會,但如何“更高效”地精打細算?
葛倫厲害之處在于,他做規(guī)劃,懂得建立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礎上。
先到處轉轉,摸清伊利市物價,知己,更要知彼。
不然自己算了半天錢,結果現(xiàn)實跟計劃差太多,那可更被動。
而且,他會做“小目標”(也是王總的同道)。
自己有3個月時間達成賺100萬的大目標,那在此前提下,先劃分成每個階段的小目標。
比如第一周,先賺3300美元。
但目標再美好,規(guī)劃得再細致,還得靠執(zhí)行。
對于葛倫來說,賺錢的機會是靠自己主動找到的。
比如:撿垃圾。
Sir可沒開玩笑,撿垃圾也學問大了,絕不是盲目撿。
葛倫要找的東西就一樣,廢舊輪胎。
想不到吧,那些被人們丟棄在路邊和垃圾場的舊輪胎,其實都是值錢的玩意兒。
而且,為了避免做無用功,葛倫會先在網上找好買家。
“我畢生信奉的買賣原則
就是先找好買家”
而聰明人都是活到老學到老的。
推銷寵物玩具的失敗又是一次學習,葛倫突然意識到:
原來他火急火燎的,居然違反了“先找買家”的鐵則……那,賣得出去有鬼??!
總結經驗,反思策略。
葛倫成功在圣帕特里克節(jié)(傳說中的綠帽子節(jié))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他進了一堆綠色小物件,走上大街售賣,一舉售罄。
時機。地段。買家。
能不成嗎?
再加上,他的貨品太對口。
圣帕里克節(jié),人們最需要的就是綠色玩意。
而且這個節(jié)和平日不同……很多人都開心地喝得醉醺醺的。
這種情況你體驗過吧,你會變得又糊涂,又寬容,又大方……
但這只能算小投機。
對葛倫這種商海老鳥來說,長期穩(wěn)健的生財之道,才是投資。
而什么叫長期?怎么個穩(wěn)健?
信息時代,必須快速收集信息,做出全盤對策。
要創(chuàng)業(yè),前期準備工作非常多,特別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當然會有很多信息和資源的短板。
換著Sir,短就短唄,反正我靠才華(所以Sir才打了多少年工)。
但葛倫不一樣。
沒幾天,他就找到了當?shù)靥峁┟赓M服務的小微企業(yè)發(fā)展中心,利用它來獲取更多的專業(yè)資料。
注意,此資料非彼資料。
最管用的資料,不僅是白紙黑字,有時還通過他人口口相傳。
人脈。
對你開竅了,人脈。
葛倫簡直和海綿一樣,喜歡吸引人脈。
最初在服裝店兼職時,他找準了一個機會,開啟講故事模式,就成功地跟老板阿杰嘮上了。
一個故事,快速形成了人設,讓阿杰喜歡上——這是他陌生城市的第一個人脈。
于是,在圣帕特里克節(jié),他又想起了阿杰。
他還沒只顧自己哦!
很體貼的,提醒阿杰也順帶發(fā)財。
“何不上街兜售
你帶你的T恤
我去找些圣帕特里克節(jié)小物
我們合力看看有什么商機”
生意,就是讓別人生出一個“意”。
他讓顧客在合適的時間,生出了買貨之意;
也讓新朋友阿杰生出了賺一把之意——只有朋友也賺到,你才能交到朋友啊。
畢竟葛倫不是當?shù)厝?,人脈需要層層建立。
而有了阿杰,既保證了這次售賣順利,還可以幫葛倫認識更多的人,開發(fā)更多的生意可能。
這還是人才嗎?不,是人精。
之后,葛倫創(chuàng)業(yè)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這些人脈了。
他對自己的認知不要太清晰——我能力有限,更不是樣樣在行,所以:
“一旦有了方向后
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召集能彌補自身缺點的人才”
最后一點,是葛倫對金錢的態(tài)度。
什么錢該花,什么錢不該花,他心里有把神奇的度量尺。
剛到伊利市,沒錢,他選擇住車里。
但,住車里讓他生病,讓他沒有良好的狀態(tài)去創(chuàng)業(yè)。
當葛倫可以支付房租后,他立馬花去了大半積蓄找住處。
該花的錢不花,該花的時候不花,怎么有基礎賺更多。
病了,他毫不拖延,立即去醫(yī)院。
就算不想看到醫(yī)院賬單,可健康才是第一賺錢力。
面對錢,人們有時特容易失去對利害的衡量……俗話叫,撿芝麻丟西瓜。
也特容易被短期的利益蒙蔽了格局……俗話叫,人窮志短。
越窮,越想來快錢。
葛倫也賺快錢,比如他曾賣過兩次二手車,小賺了一筆。
但他不會持續(xù)賺快錢,他看得見金錢的“臺階”。
所以下一步,他開始了炒房計劃(因為二手車買賣幫他增加了資本)。
道理說穿了簡單,就是滾雪球,錢生錢。
但我們很多人就是做不到。
我們日復一日在滾小球,或者一上來就打算滾個大球。
總是不能為金錢設立合理的臺階,一步步,滾上去。
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有時與財富的差距,并不是能賺一個億的家底。
恰恰是,如何利用好手上僅有的100元。
縱觀葛倫一路升級賺錢之旅,雖然感覺還是有點難度,但有些東西起碼清晰了:
每一次致富,都是一次獨立思考后的審時度勢。
他真正明白了金錢的本質,才能真正掌控錢,而不是讓錢掌控自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