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wǎng)特稿整個一月份的院線片乏善可陳,幾乎沒什么能打的,但是本周五上映的張震新片《緝魂》卻是個例外。提前看過片的時光君直到走出影院,還久久沉浸在這種“震驚”的情緒中。這部包含懸疑、犯罪和軟科幻元素的電影,會不會是本月院線新片的最大驚喜?
《緝魂》給時光君印象最深的,就是反轉。在這部電影中,不到最后一分鐘,你完全猜不到影片最后的結局,(下文含輕微劇透,不涉及關鍵情節(jié)。)這顯然是來自導演的精心設計。該片由導演程偉豪執(zhí)導,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還稍顯陌生。不過,他的過往作品確實是成色不俗。2017年的《目擊者之追兇》,是近年來評品最高的華語犯罪懸疑片之一,在國內評分網(wǎng)站斬獲8.2分的高分。在之前的作品中,程偉豪導演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他對于懸疑類電影純熟的駕馭能力。
緝魂
時光評分 8.0
124分鐘 - 劇情 2021年1月15日中國上映
這次在《緝魂》中,導演再一次把“懸念”玩弄于股掌之中。他試圖先用充滿迷惑感的各種細節(jié),把觀眾的好奇心拉滿,然后讓大家體會到“層層反轉”的燒腦快感。《緝魂》的劇本,根據(jù)作家江波的科幻小說《移魂有術》改編。原作以“近未來”的人腦復制技術為背景,所以影片的故事設定在距今不遠的2032年。
一開場,我們就看到了一宗豪門謀殺案。身患癌癥、臥床不起的王氏企業(yè)董事長王世聰突然被殺害,案發(fā)地點位于山中的王氏豪宅,他死得蹊蹺。王世聰早已病入膏肓,為何有人要來殺一個將死之人?究竟有什么企圖?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似乎都逃不開嫌疑?,F(xiàn)任妻子李燕,遺產(chǎn)第一順位繼承人,她和王世聰毫無感情,只為傳宗接代,被“挑選”進了王家。
王天佑
兒子王天佑,因為母親的緣故,對父親憎恨入骨。飾演兒子的演員林暉閔,是曾經(jīng)和徐嬌一起演過《星空》的男孩。前妻唐素貞,與王世聰感情不和,此前在王家大宅的陽臺自殺身亡,心心念念想報復丈夫。公司合伙人萬宇凡,遺產(chǎn)第二順位繼承人,他和王世聰兩任妻子的關系,似乎特別親密。他倆曾經(jīng)是合作伙伴和摯友,如今難道成了情敵?還是另有其他的隱情?
由張震扮演的檢察官梁文超(阿超),和張鈞甯所扮演的刑警妻子阿爆,是影片中的另一組重要人物。阿超和王世聰一樣,身患癌癥。他知道自己即將不久于人世,而妻子阿爆(張鈞甯 飾)卻剛剛懷上兩人的孩子。為了給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多攢點錢,阿超帶病工作,接下王世聰?shù)陌缸印kS著探案的逐漸深入,阿超一家和王世聰?shù)募彝バ纬闪四撤N奇妙的呼應和聯(lián)系。
同樣是被病魔死死糾纏,他們會做出怎樣的反擊?王氏企業(yè)專注于研究“RNA神經(jīng)元計劃”,試圖進行“人腦復制”,但又陷入爭議被叫停。阿超的身體每況愈下,阿爆拼盡全力想要延續(xù)丈夫的生命。在預告片中,我們看到了兩個人的激烈交鋒。病床上的阿超面對妻子,眼里全是痛苦,“你真的不用這樣做,我活得一點都不快樂。”
我們熟悉的張震,身為演員的拼命人盡皆知。這一次為了演好這個癌癥病人的角色,張震暴瘦24斤,瘦到面頰凹陷,青筋暴起。他的四肢甚至瘦到皮包骨的狀態(tài),活生生變成了中國的“彈簧人”貝爾。外形的巨變,讓張震呈現(xiàn)出“形銷骨立”的病態(tài)模樣,仿佛一陣風都能吹倒。不僅僅是體重的下降,他還和導演主動提議加入光頭的造型。只為體現(xiàn)出“阿超”在患癌的不同階段,整個人的狀態(tài)是不同的。
張震的表演細致入微,比如當阿超和嫌疑人對峙的時候,他的眼神努力保持著檢察官的威嚴。但支撐在腿上的雙手,卻忍不住微微顫抖。他努力交叉手指,想抑制這種虛弱的顫抖,但卻是徒勞的,因為久病纏身,手上遍布著病態(tài)的斑點。僅僅這一個鏡頭,張震就充分展現(xiàn)了人物身上豐富的細節(jié)。
在與時光網(wǎng)的訪談中,張震聊到了自己花了三個月,分成三個不同階段,每個階段一個月的減重過程——第一階段主要是多吃蛋白質多做重量訓練以增??;第二個階段吃的東西驟減,重量訓練要變成有氧訓練;第三階段吃得比之前還要少,并且運動量也減了下來,以減少肌肉含量,更貼近癌癥病人虛弱身體的狀態(tài)。
在與記者的訪談中,導演程偉豪提到,一早寫劇本時,他就是按照張震的形象塑造了“梁文超”檢察官的樣子。寫了第一稿之后,導演想要碰碰運氣問問他,沒想到張震不僅欣然同意加盟,對于導演提出“減重20多斤”的要求也當即答應,兩個人算是一拍即合,打造了也許是2021年的第一部佳片。
片里有一句臺詞,令人印象深刻:“事情不是你們看到的那樣”?!毒兓辍啡木瑁己w在這句話之中。每當你覺得看懂了,覺得這個人嫌疑最大的時候,后面的故事情節(jié)總能打翻這個推理。而到了最后,“生存還是毀滅”,全片回歸到一個哈姆雷特式的終極問題。家財萬貫的企業(yè)家,以及剛正不阿的檢察官,他們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至于影片的結局,時光君只能說,主角們是在左右兩難的選擇題上,做出了腦洞大開、但符合人性的選擇。這個結尾不僅僅是震撼,而且是令人“細思恐極”的。看到最后,當受害者和犯罪者的界限不再分明,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在極端的條件下,人性的弱點會被無限放大。
在影片后半段,導演試圖探索在大腦復制的背后,華語片很少有人探討的倫理問題。按照片中的設定,如果將A的大腦復制到B的身上,那么B原本的思想、意志和記憶就會被抹去,只剩A的大腦。但A和B卻可以同時存在,以兩副不同的身體。當分身開始在新的身體里面存活,就會有新的人生體驗和想法,這時候分歧就產(chǎn)生了。導演想探究的是,復制出來的這個人,還能算是本人嗎?
目擊者之追兇
時光評分 6.9
118分鐘 - 犯罪 / 懸疑 / 驚悚 2017年3月31日中國臺灣上映
在時光君的采訪中,我們把這個問題拋回給導演,“如果有機會,您會想要把自己的思想,復制到別人的肉體上嗎?”導演回答說,“肯定是不會的,尤其是做完這部片子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導演還為記者透露說,為了給觀眾們一個意想不到的大結局,他特意選擇了名不見經(jīng)傳的孫安可,來飾演片中實際上最重要的角色“李燕”。他坦言,劇本剛寫好時,有很多大咖都想要演“李燕”,但假如許瑋甯或者林依晨這樣觀眾們熟悉的面孔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大家一下就會猜出,這個角色背后一定有貓膩,也就失去了真正反轉的驚喜。
——張震·訪談實錄——
Mtime:您減重12公斤的過程,能不能分享一下花了多長時間,怎么做到的?
張震:減重的過程是開拍前三個月左右開始啟動,大概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增加肌肉量,就是吃的比較好,吃了很多蛋白質,做了很多重量訓練,讓體重維持在一個差不多比較正常的狀況,肌肉量是增加很多的。到了第二個階段第二個月時就辛苦很多,因為吃的東西突然減少很多,可能從一天的兩三千卡突然要降到一千卡左右。然后在運動上面,做重量訓練要變成做有氧。我覺得不能吃或吃不飽,對我來講是最辛苦的,也蠻痛苦的。
大概那一整個月,我每天一天吃兩餐,每一餐內容都是吃沙拉,加一點點的肉就是蛋白質,零食吃一點堅果類,喝的東西是一點豆?jié){,其他就喝白開水。運動量也比較大,做慢跑大概都要三次以上,每次都是一個小時以上。其實運動我覺得還可以,可是吃不飽真的讓人比較沮喪。
第三階段身體習慣吃的東西比較少量之后,第三個月就要比之前還要再少,本來一天一千卡左右,就要降到一天是五六百卡。那時候身體也比較習慣,但運動就要減少很多,讓你肌肉量跟脂肪都一直往下掉。整個過程里,如果體重一直往下降,人都還可以勉強撐得住,可是如果體重一直維持在一個地方,降不下去的時候,就會覺得很辛苦。
Mtime:減肥這三個月,和您的拍攝時間是重合的嗎,還是先減再拍?
張震:其實是先減再拍,我是減了差不多24斤上下的時候開始拍的。因為到了開工的時間,只能維持一定體重,沒法再往下掉。需要運動需要活動,體重才會掉,開工之后就沒有多余的時間去做這些運動。雖然我自己覺得沒有到達自己很滿意的效果,可是對大家來說,還是有跟之前不一樣的反差。
Mtime:您自己不夠滿意嗎?
張震:我盡力了,我覺得效果還是最重要,因為演身患癌癥的檢察官,他主要給人的感受是要有病態(tài)的體態(tài)。導演也會用一些巧思和效果,讓觀眾朋友可以感受到,這個人是真的身體非常虛弱。
Mtime:您減重花了三個月,恢復到正常體態(tài)花了多久?
張震:我那個時候最瘦是減到120多斤吧,然后我恢復到130多斤是大概過了半年,現(xiàn)在這半年基本上快要恢復到拍攝之前,正要開始減重的那個狀態(tài)。
Mtime:哇,等于說是增重要比減重時間更久,是因為更難嗎?
張震:也沒有吧,我覺得可能是難得瘦下來,就希望身材好一點,繼續(xù)保持下去了……沒有,我開玩笑啦,因為在減重過程里,你吃的東西很少,雖然很想吃,但胃口其實并不是很大,需要慢慢再把它養(yǎng)回來。
Mtime:我看到您是不是也對癌癥病人做了相關的研究,因為會有下意識敲腿表示腿麻了的細節(jié),這是您之前做過準備嗎?
張震:這也是跟導演一起討論出來的,當然劇本上面寫“他腿麻了,所以步履闌珊”,我覺得這很難表演。我怎么讓你知道我腿麻?我又不能講出來“我腿很麻,所以我走不動”,也沒有這個臺詞嘛。所以我就想走的時候敲一敲腿,很直接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我會把劇本里的一句話,變成電影里的一個形容詞,用一個動作帶過,觀眾可以接受到這個信息,我覺得就可以了。
《一代宗師》劇照
Mtime:為什么想要接這樣一個角色,是劇本特別打動您,還是導演怎么說服了您?
張震:我第一次收到《緝魂》劇本就很喜歡,一方面我自己很喜歡看推理小說,對推理電影也比較感興趣。另一方面,這個電影不光是類型片,里面探討關于人性的部分,我覺得寫得非常有深度,再加上電影的時空背景是近未來的設定。還有包括程偉豪導演,之前看他的《目擊者》,我印象非常深刻,覺得他在類型片里有非常濃郁的風格,就很想跟他合作這個電影。
Mtime:您第一次看完劇本的時候,有沒有覺得特別燒腦,沒看明白的地方?
張震:對,第一次看劇本的時候就像您講,就是很燒腦。我記得我看完以后,反反復復翻了好幾次,整個案件的設計我覺得很神秘,里面的人物關系錯綜復雜,特別好玩,想要看得更仔細一點,所以翻了好幾遍。我們探案的梁文超檢察官,跟張鈞甯演的我妻子,兩個人一起辦案,除了這樣的關系,里面嫌疑人之間的關系也扣得很緊密,很滿足推理迷的需求吧。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Mtime:能不能分享一下,片場上有沒有什么特別難忘的事情。
張震:有一場戲我覺得印象蠻深刻,就是要去捉王天佑的過程。其實通常檢察官不會直接參與辦案的過程,但是梁檢會主動參與。這個地方場景和整個安排都很有神秘感,作為一個比較冷靜的檢察官,在這場戲中他的角色是什么?因為他平常辦案可能是在辦公室比較多,隔著雙面鏡觀察嫌疑人??墒撬娴囊H自捉犯人時,會讓人腦洞大開,有很多想象的空間。
Mtime:和張鈞甯合作的時候,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場戲?
張震:我跟她合作有幾場戲都蠻喜歡的,其中一場戲是在梁檢的辦公室里,第一次講到他過去的成長背景,也透露出他和妻子阿爆之間的關系。我和張鈞甯看劇本的時候也覺得,隨著案情的發(fā)展,在心理狀態(tài)上,這場戲也蠻重要。我們那天拍的時候很順利,兩個小時就拍完了,我覺得效果也還算滿意。
Mtime:接下來還有什么自己沒有做過的,想要做的挑戰(zhàn)嗎?
張震:沒有做過的挑戰(zhàn)其實蠻多的,如果有機會可以飾演動漫人物,我也會很開心。
——程偉豪·訪談實錄——
Mtime:為什么想要用“人腦復制”這個技術,它作為影片的背景設定,有沒有參考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種真實的技術?
程偉豪:一開始看到江波的輕科幻小說《移魂有術》,復制大腦RNA制作出來的粉末,可以作為人腦復制的技術,這件事情我非常感興趣。跟江波老師碰面之后,跟他詢問過這個技術,后來我自己在正式開始撰寫劇本時,做了調研,特別問了真實研究院里,RNA/DNA相關的專家與博士,電影里面的這種技術是有可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真實發(fā)生的。
現(xiàn)實狀態(tài)是,人類現(xiàn)在還沒有辦法完全克服粉末在腦中的穩(wěn)定性問題,就是簡單講,如果你現(xiàn)在被復制成唐素貞(張柏嘉飾),可能半個小時粉末在體內消耗完了,就會回到原本的狀態(tài)。這也是我為什么想把整個電影設定在近未來,我覺得未來有點像《黑鏡》那樣,人類的一些醫(yī)療科技已經(jīng)更進步,有了更突破性的發(fā)展。
《繡春刀》
Mtime:為什么想要用張震來演梁檢這個角色呢?
程偉豪:之前有留意過《繡春刀》里的張震,我個人的原因非常膚淺,覺得他特別帥,追兇、辦案的神情和狀態(tài)都非常好看,而且很有演員魅力,演什么角色都會有一雙很會說故事的眼睛。所以在寫《緝魂》劇本時,一開始就是按照他是梁文超檢察官的角色來寫的,寫了第一稿之后就想,不然碰碰運氣去問問他。
結果沒想到他看完之后自己也蠻喜歡的,然后一拍即合。當然在這個第一次碰面的過程里,除了他很有意愿之外,還問了他愿不愿意接受一些挑戰(zhàn),比如說有沒有可能減重20斤,然后有沒有可能剃頭。他也都還蠻愿意接受挑戰(zhàn),所以就往下真的進行下去了。
《目擊者之追兇》
Mtime:您最開始說因為喜歡他帥,但這個片子里面可能更多展示的不是他帥的一面,而是很多觀眾完全沒有見過的一面,這是刻意而為之嗎?
程偉豪:沒錯,帥的這一面現(xiàn)在電影里還是有的,但后段的時候,不管是張震也好,或任何演梁檢這個角色的演員,對他最大的挑戰(zhàn)是,你會看到一個迥然不同的人。不管是減重的成果,或者是癌癥病人越來越身體失能的那種不堪狀況,都是蠻大的挑戰(zhàn),這也會讓他更有興趣想要嘗試。
Mtime:梁文超這個角色的前后轉變其實是很讓人震驚的,您是怎樣設計的?
程偉豪:我們也有特別針對他的心路歷程,他心境的轉換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一開始在車上聽阿爆講話,他心里已經(jīng)埋下了一些種子。到他發(fā)現(xiàn)阿爆竟然是為了他做偽證,梁檢開始理解到,自己另外一半真正的需求與期待,他開始跟阿爆說,我怕再也看不到你們這樣子,作為一個很小的伏筆,但是也不敢做太深或太明顯,因為最后結局想要給觀眾驚喜。
Mtime:您本人如果有選擇的機會,會想要把自己的思想復制到別人的肉體上嗎?
程偉豪:肯定不會,尤其是做完《緝魂》這部片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不是因為接受受訪,所以講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我自己在片中也有偷偷講出一個小觀點,就是一開始梁文超檢察官在車上跟阿爆提過,這種復制出來的,還真的算本人嗎?
Mtime:影片中有一段分身和本體的沖突戲份,讓我很觸動。就好像你以為換腦之后他們是同一個人,但其實已經(jīng)分裂成兩個不容的人了。
程偉豪:對,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因為說穿了,它很像克隆人電影的那種大概念。它并不是常見的意識靈魂轉移題材,人只是追求純粹的永生,它的問題是:當我有一個本體跟分身的時候,分身即便多數(shù)來自于本體的思想跟記憶,但分身在新的人生里,已經(jīng)開始會有新的人生體悟和思考,這一刻就開始分歧了。
Mtime:其實我覺得李燕是全篇中難度最大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她也需要有口音的轉變,需要表現(xiàn)出前后狀態(tài)的不同。您為什么選擇了孫安可?
程偉豪:孫安可真的是千挑萬選出來的,那時候我還特別到內地來看試鏡,選角導演試戲的就至少有百人,我們真的很仔細。一開始寫完李燕這個角色,坦白說有非常多大咖想要演,但我一開始就很明確跟監(jiān)制和投資方說,李燕這個角色是觀眾越不熟悉,越會有驚喜。
比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假如是許瑋甯或者林依晨來演,你一定會覺得這個人肯定有非常大的問題,從自始至終都會懷疑她,她一丁點博取同情的機會可能都沒了,那種反轉的驚喜肯定也沒了。所以一開始就很確定,要選擇觀眾盡可能不熟悉的新演員,而且要非常年輕。那時候孫安可算是脫穎而出,她試鏡的時候整體表現(xiàn)非常穩(wěn)定,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最后就決定選擇她了。
孫安可
Mtime:這個片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籌備的?
程偉豪:2016年開始寫, 18年開始有一稿劇本,碰到張震,他有興趣,選角的過程也是在18年。然后19年開始建組籌備,后期這邊差不多又再做了一年,所以現(xiàn)在前后一共做了超過三年半。
Mtime:拍攝過程中會不會需要有對演員進行保密的部分,不能讓他們知道真正的反轉?
程偉豪:我確實有想過你說的這種方式,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當演員夠專業(yè)的時候,他們其實越了解狀況,對我越有幫助。所以在拍攝或前期籌備過程里,我反而會很明確需要對角色關系的建立,就是要大家一起確立這句臺詞怎么講,為什么講這句話,還有故事已經(jīng)要給觀眾揭露到什么程度。
這一次預算稍微多一些,我有導演的任性,全片幾乎九成都是用了順拍的方式。所以整個過程里演員們情緒的醞釀,走到戲劇的時間點時,已經(jīng)完全可以連接前面累積下的那些能量,從一路有些紛爭有些吵架,到互相理解一起辦案,到后來身體每況愈下,到最后“原來你為我做到這件事情”,那個時候演員們已經(jīng)都非常了解這些狀態(tài),他們對于情緒的掌握都非常好。
Mtime:《緝魂》與您之前的《目擊者之追兇》,都很喜歡探討人類的弱點和所謂的“丑陋之處”,是因為您對這個方向特別感興趣嗎?
程偉豪:坦白說,是我一開始身為新導演,別人還沒辦法完全確定你的才華或能力,那我就先選擇類型片。類型片也有大有小,有些大的像史實、戰(zhàn)爭片、硬科幻那種,都是格局比較大。可也有一種是小成本,可以高娛樂的,像犯罪、懸疑電影,我先選擇了這個方式,于是就開始了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過程里也開始有了一些心得,開始更知道怎么去做東西。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擅長,但確實唯一沒變就是,我很喜歡確認故事里頭,人的弱點是什么,也就是你所說的“丑陋的地方”。好人也有邪惡,壞人也有情有可原之處,這些東西都是我在每一個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里,一定都會特別去思考的。它放在虛擬電影、犯罪電影這種以謊言和真實為大幕的電影里,格外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