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之后,選秀節(jié)目特別多。
前幾天,分別來自騰訊與愛奇藝兩大視頻平臺的選秀節(jié)目,幾乎同時開播,打起了對臺戲。
是的,就是《創(chuàng)造營2021》以及《青春有你3》。
我們也是實在閑著沒事,就,都給看了。
當然,不止我們。
最近這幾天,微博、朋友圈,和各種聊天群,都會看到有朋友在聊這兩個節(jié)目。
可以說,很多人的業(yè)余時間,都被這兩百個男孩承包了。
我們當然也是抱著養(yǎng)眼的目的去看的。
但是,還是會發(fā)現(xiàn),即便快進、倍速、跳過、走神……
仍是抑制不住的疲憊與無聊。
本來是放輕松的節(jié)目,卻總是讓人覺得,有點,累。
當然,看了下其他網友的評價,似乎也不是那么好,我們看下兩個節(jié)目豆瓣點贊最多的熱門短評們:
先是《青春有你》第三季,簡直慘不忍睹。
然后是《創(chuàng)造營2021》,相對略好一些,但其實,也是硬撐。
當然,我也并不是完全認同上面的評價,只是一起來學習一下大家的看法。
而真正讓我好奇的是,為什么這樣的選秀節(jié)目越來越讓我們看不下去了。
或者說,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偶像嗎?
這幾年,國內的偶像選秀節(jié)目特別多,也特別火。眼看著一群記不住名字的小朋友,成了小流量,天天貢獻著熱搜。
甚至,是我這種不那么愛看選秀節(jié)目的,也跟著湊熱鬧看了不少。
尤其是偶像產業(yè)化之后,各種練習生公司、選秀平臺、偶像團體蜂擁而至。甚至,你還沒來得及記住這些少男少女的臉,他們就已經過氣了。
就像有網友吐槽的那樣:偶像太多,粉絲都不夠用了。
還是要聲明,我們并不反對偶像選秀,甚至,創(chuàng)造101的時候,我也打投過(當然,我是不會告訴你們我到底投給了誰)
真正的問題在于,現(xiàn)在的選秀節(jié)目實在是:太多了。產生的偶像也實在是:太像了。
市場永遠是瘋狂且盲目的。電影其實就是,喜劇片火了就都拍喜劇,小成本恐怖片好賣就都小成本恐怖片,大家都愛跟風,結果呢,就是一大堆同質產品,誰也不愛看。
選秀其實也是這樣。
這兩年選秀節(jié)目不是不夠,而是,太多、太多、太多了……
而且,模式類似,選手相似,用相似的審美規(guī)則,批量生產出的流水線偶像,也都是大差不差的。
甚至,把整個初舞臺看完,能記住的選手,其實也沒有幾個,反正就都是美美的,萌萌的,沒什么記憶點的。
這就,太可怕了!
倒不是因為那些很難被記住的男孩子們不夠好,只是,類型同質太嚴重了,真的完全沒有足夠深刻的記憶點啊。
創(chuàng)造營一期兩個半小時,按說這個時長已經不算短了,但還是有很多初舞臺基本是用快速剪輯的形式一帶而過。
為什么?
因為其實節(jié)目組自己也知道,那些同類型浮光掠影式的表演是抓不住觀眾的,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拖時長。
千篇一律唱歌跳舞的男孩子們,最終大多數(shù)在節(jié)目里活成了背景墻,襯托著幾個幸運兒閃閃發(fā)亮。
相似的規(guī)則,相似的標準,誕生類似的偶像。
舉個例子,創(chuàng)造營被吐槽的哇唧三人組,如果看過去年《明日之子3》的,一定記得這三個人。
都是各有人氣的音樂小才子。然后呢,跑來參加創(chuàng)造營,除了表演樂器之外,也要以偶像的方式,跟著唱跳一曲,水平嘛,就……
作為一個去年真情實感追過《明子3》的人,與其說想吐槽,不如說是心疼。因為,他們當初能火,本就不是因為唱跳和偶像人設,結果,現(xiàn)在也要以唱跳的方式,去變成流水線偶像。
失去了自我,也只能被無視了。
而這,剛好是我對如今偶像選秀節(jié)目最失望的地方。規(guī)則化,模式化,流水線化,包括參賽的選手,也千篇一律,缺少特色。
兩個節(jié)目,兩百多個男孩,只能大概分出來幾個類別:可愛甜萌型、實力舞者型、網紅型、“回鍋肉”男團型。
當然,每個類別還是有各自代表人物的,也相信很多朋友會很吃某一種類型的男孩。
比如可愛甜萌型里的代表,“青你3”時代峰峻的藝人李俊濠,記者見面會的時候腿抖到無法控制,一雙無辜的大眼睛讓人不忍直視,初舞臺也是甜甜萌萌的,被Lisa說像是小朋友跳舞。
再比如實力舞者型里,日本學員贊多和力丸,兩位舞蹈高手的表演瘋狂征服了全場。
雖然,大家會忍不住吐槽,你們,為什么,不去參加街舞?
還有青你3的梁森,同樣是舞蹈高手。以及,他的發(fā)型太獨特了,因為他沒頭發(fā)。
這么一顆閃亮亮的腦袋,是個很難忽視的記憶點。
而“青你3”中的艾克里里,創(chuàng)造營的韓佩泉(韓美娟)、甘望星、胡燁韜等都屬于網紅型練習生。
他們用他們各自領域的人氣,以跨界的身份,幫節(jié)目帶來流量和熱度。
或者,創(chuàng)造營里的電競世界冠軍諾言也應該屬于網紅人氣型。
是的,我們很快就可以把這些小男孩分成各種類型。
于是,類型成為這類男孩的一種人設。
當一些選手把自己劃入可愛甜萌類的那一刻,他就基本與實力、個性、自我這些字眼無關了。
我們作為觀眾,也很少會對某類選手報以類型之外的期待。
類型清晰固然是這類男孩們的好處。但問題是,每一種類型,有一兩個就夠了,剩下的同類男孩,更多只能成為被類型遮蔽的隱形人。
所以,他們只能一次次參賽,又一次次被忘記,最后,還要被稱為回鍋肉。
成團,像是在刀尖兒上起舞,要有團隊黏性,能跟隊友揉在一個團里頭。
同時,又要有自己的鋒芒,當聚光燈照過來的一瞬間,大家能看得清每個人身上的獨特光亮。
共性與個性的配比,不是每個練習生都有能力拿捏的游戲。
大多數(shù)男孩不僅沒有得到類型屬性帶來的分類優(yōu)勢,也喪失了自己身上的個人特質。
最終,只能淪為大多數(shù)觀眾臉盲的某某。
而過于依賴分類,而造成類型對個性的遮蔽,或許,也是導致“回鍋肉”選手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
“回鍋肉”男團,這兩年并不少見,不少練習生在成為愛豆之前都參加過大大小小很多次選秀。
今年創(chuàng)造營的何屹繁等一批“回鍋肉”在舞臺上談起這個心酸的身份,周震南爆出了金句:
“我覺得選秀就像找工作一樣,沒有第一次遞簡歷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公司的,不丟人,重頭再來,沒有關系?!?/p>
聽起來很燃,也確實讓大家狠狠打了一針雞血。
但是仔細想,其實這里頭藏著一個概念偷換——選秀當然不是找工作。
找工作的路有千萬條,而選秀成團的路,只有一種。
更殘酷的是,選秀的保鮮期可比職場短太多了。
30歲在職場上還能再努力一把,在選秀里,30+只能考慮“乘風破浪的姐姐”或者“去油吧!哥哥”了。
“青你”和創(chuàng)造營的練習生里,很多是十八九歲的男孩子。
對于這些想要通過選秀成為愛豆的男孩來說,一寸光陰一寸金,絕非虛話。
出名要趁早,這話放在愛豆行業(yè)里,不再是一句感慨,而是現(xiàn)實的寫照。
要么趁早出名,要么趁早退出。
從2018年《偶像練習生》爆紅之后,內娛狂風吹來,選秀一茬又一茬。
騰訊《創(chuàng)造101》《創(chuàng)造營(2019-2021)》,愛奇藝《青春有你(1-3)》,優(yōu)酷《以團之名》《少年之名》,剛剛過去的2020年底還有央視的《上線吧!華彩少年》……
前兩年男女愛豆交叉選,內娛儲備量雖然捉襟見肘,但也勉強滿足供應。
到了今年,非官方網傳有6檔男團選秀,一共600個練習生參加,最終選出6個愛豆團體出道。
且不說6個男團選秀的消息是否準確,但看現(xiàn)在已經開始掰頭的倆節(jié)目,創(chuàng)造營和“青你3”,200多個練習生,幾乎就已經榨干了整個內娛男生庫存。
所以,我們在“青你3”看到了訓練不到3個月的練習生,叫做N班, 而在創(chuàng)造營的舞臺上,雖然沒有明確劃出新人班,但也仍然聽到不少選手說自己只練了三個月。同時,在創(chuàng)造營2021,還有一大批國際練習生來補位。
說是為節(jié)目搞些新鮮感,但其實,也有湊選手的嫌疑。
所以,根本就不用談什么捉襟見肘,對于從2015年后才開始進入偶像養(yǎng)成時代的內娛經紀公司來說,一年內拿出200個優(yōu)質練習生,著實有點強人所難。
而就目前的初舞臺來看,跟風選秀的結局已經是在竭澤而漁。
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讓不少初舞臺現(xiàn)場都成了翻車現(xiàn)場。
破音、跑調、摔倒都是常見事故。
沒有硬實力,甚至連當年那個“努力成團”的價值觀也不再新鮮了。
從2018到2021,當初那個“你知道他們練習多努力”式的價值理念已經不再能夠輕易打動我們。
我們漸漸看清了,愛豆這個行當里,努力應該是一個練習生的基本素養(yǎng)。
而話說回來,哪怕僅僅是作為觀眾的我們,打榜撐腰的時候,誰又不是在為了自己心愛的愛豆努力呢?
我們這么努力,希望自己的愛豆能發(fā)光發(fā)亮,然而一轉眼,當年選秀里不同愛豆身上獨特而動人的力量,一點點被機械化、模式化的類型愛豆所代替。
如今的他們整齊劃一,講禮貌、懂規(guī)矩,該笑就笑,該甜就甜。
然而每個人身上獨有的特質都被壓縮進了隱秘的角落。
喜歡一個節(jié)目,或者討厭一個節(jié)目,都在于套路或者反套路。
就好像去年《乘風破浪的姐姐》為什么會火,是因為她們帶給了我們選秀節(jié)目的一些不同與破局,讓千篇一律的選秀節(jié)目有了太多大膽和個性。但,今年跟風的《追光吧!哥哥》和《乘風破浪的姐姐2》就惡評如潮,說來說去,還是回到了復制與重復的老路。
而去年我最愛的綜藝《說唱新世代》,同樣是這樣,就是因為,不那么類型化,它讓每個選手有個性。
但從新世代走進創(chuàng)造營的AK,就也泯然眾人了。
歸根到底,就是個性都沒了。
當然,今年創(chuàng)造營別出心裁設置的國際學院確實非常出圈,每個人也都個性鮮明。
國際學員,是內娛選秀放入桶內的那條鯰魚,期望能夠攪動選手們的勝負心和積極性。
但這條鯰魚,對于觀眾來說,它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像之前說過的,日本選手贊多和力丸的舞蹈非常厲害。
甚至包括米卡、和馬的表演也讓人難忘。
但我們作為普通觀眾,在意的真的是贊多舞蹈的難度指數(shù),或者是慶憐表演多了幾個轉音嗎?
當然不是啊!
我們之所以會記住贊多、力丸、米卡等等這些人。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身上帶有的那股異國風情的特質,他們的神采、經歷,讓我們看到了類型框架之外的個性和魅力。
是那種看膩了嚴重同質化的男團表演之后,從外形到氣質上的耳目一新。
說白了,就跟梁森的光頭造型一樣,這些國際學院的選手們,對觀眾而言,鯰魚效應本身的價值就在于,他們的“鯰魚”屬性本身。
他們帶來了我們內娛觀眾相對陌生化的審美觀感和娛樂體驗。
陌生感帶來的新鮮和興奮,會讓我們不自覺更多關注國際選手的表現(xiàn)。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再次印證了,內娛選秀的類型同質化已經嚴重到讓人不得不看向“窗外”,透一口氣。
我們對新入局的國際選手有多好奇,也恰恰就證明了當前的內娛選拔有多無趣。
一年又一年,青春的男孩子們不斷登場,卻都是重復的臉龐,重復的套路。
他們來過了,又走了。
我們看過了,忘記了。
像是商場里的快銷品牌,生命力只有一季。
然而,誰的生活又需要如此大量購入同款快銷品呢?
一年看兩百個沒什么差異性的選秀男孩,還不如去刷刷短視頻里的寶藏男孩,至少,他們是有特點又有趣的鮮活個體。
而千篇一律的偶像選秀,真的,膩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