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彥竹
《吐槽大會5》總算上了熱搜,雖然靠的是空降嘉賓許知遠。
第四期的吐槽大會有幾個高光時刻:李雪琴以CP王建國為借口,大講諧音梗;閻鶴祥拿出了相聲基本功,改編經典“叫賣圖”;許知遠用“文化人”姿態(tài)指出在場每一個人“沒文化”的表現;金星作為“毒舌前輩”像是做評委一樣,上來就替網友們吐槽了節(jié)目力度不夠。
“一起見證一個節(jié)目改版的失敗”類似這樣的口號從預告片到每一期的節(jié)目都反復地出現。到了第四期,前面用了五十分鐘介紹賽制規(guī)則,還定制了“辣目洋子靠背叛回歸”、“雪國列車CP再同臺”情節(jié)。最后還是要靠#許知遠有文化的吐槽#來占領熱搜。
《吐槽大會5》作為網播“綜N代”,既要面對眾多喜劇綜藝同期競爭,又要打破觀眾對固定模式形成的審美疲勞,還要繼續(xù)承擔前兩季成為平臺爆款之后,再無法追平紀錄的壓力。
因此,《吐槽大會5》增加了真人秀部分。但真人秀是一個長線鋪墊,需要觀眾的耐心等待,才能看見一個情節(jié)豐富的完整故事:張雨綺隊突發(fā)奇想集體上臺“補刀”生出一種團魂,辣目洋子換隊被說“背叛”,為了不成為被補刀的對象尋求結盟,會有人淘汰、會有隊伍團滅、會險勝、會“才盡”等等??墒怯^眾很多時候要的不是故事,要的是新鮮,所以這中間得提供額外的刺激才能讓觀眾有動力等下去。
但從第四期的成果來看,觀眾對《吐槽大會》的熱情依舊來自巧妙的文本、有態(tài)度的表達和出其不意的表演形式。這是彈殼、大張偉、許知遠等表演能夠帶來討論的主要原因。
用李誕調侃張紹剛的話來形容最新一季的改版再合適不過:“把廢話說得這么正經”,《吐槽大會5》帶著巨大決心改版,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帶著問題意識改版沒有問題
節(jié)目第一期一開場,就把之前網友們質疑節(jié)目的問題用假裝訪談的方式,“自問自答”了出來。其實就是想能借此和觀眾做一個對話,拿出誠意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并引發(fā)討論形成熱度。
這一季的嘉賓被稱為是“年度流行文化代表”:《演員請就位》組的黃奕、張大大、辣目洋子,說唱組的彈殼、姜云升,選秀遺珠陳卓璇、張顏齊,“德云皇后”閻鶴祥等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都有被討論過的“故事”。還有些“有關系”的嘉賓:一起合作過的演員秦昊、馬思純,脫口秀大會常駐嘉賓大張偉、張雨綺,引起過標志性公眾話題討論的:易立競、宋方金和蒙淇淇。首先解決了“嘉賓不認識”“國民度不夠”的問題,先扣上帽子打上標簽,讓觀眾熟悉。落座后,在“自曝槽點”環(huán)節(jié)講出自己的“事故”,幫觀眾為接下來的吐槽表演建立理解基礎。
上一季就有網友對還不太臉熟的脫口秀演員提出過疑問:這個人是誰?他和明星什么關系? 憑什么這么說?這次作為《脫口秀大會3》前五名登場的笑果員工們在真人秀環(huán)節(jié)與嘉賓們充分互動,不但可以展露自己的個性,還能在分組后的隊伍里充當“指導教練”,甚至可以通過組CP為自己的表演增加角度和立場。這些故事背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老梗”和尷尬。
在張大大做主咖,另外兩個隊派人吐槽的場次,楊笠從調侃自己有張大大這樣的隊長,是“罵男人付出的代價”,進而調轉矛頭反向吐槽起自己隊的張大大,而不是替他說話。楊笠抱著贏比賽的心態(tài)這么做,動機充分,所以很容易被觀眾理解。如此配合加上張大大對自己黑料的“全盤接受”,就打破了“洗白”的詬病。
等到第四期,進行到第二賽段,即將整隊淘汰。除了有“高光”選手補位,還新增主咖,原來的“隊長主咖”也下場battle,甚至還進行臨時“補刀”,這樣就形成了“多主咖”的熱鬧場面,充分為演員提供了內容素材。
如此一來,為之前的“洗白”、尷尬等老問題,都設計了環(huán)節(jié),有針對的調整,進行有效的彌補。只是第四期到來之前,始終給人一種“重頭戲還沒來”的感覺。節(jié)目已經做了這么大力度的改版,每期節(jié)目都會給人兩個意外之喜,可還是熱搜寥寥,播放平平。
真人秀,秀得不如說得好
改版增加的真人秀部分,在第四期“變本加厲”到近五十分鐘 。就算假設觀眾耐心看完了前三期,第四期復雜到讓人搞不懂的賽制,隨意變換的選手,都讓原本就只是為脫口秀內容服務的真人秀過于啰嗦,破壞掉節(jié)目整體的節(jié)奏感,顯得拖沓和混亂。
頗有娛樂精神和脫口秀氣質的張顏齊和張雨綺都莫名離隊,本來被淘汰的辣目洋子卻回歸換隊,還憑空增加了好幾個笑果演員,“李誕從交際圈搬來”的卡司更是隨意空降。新卡司確實能帶來新鮮感和更豐富的話題:許知遠知識分子式的諷刺和圈內大姐金星突破冒犯尺度都帶來了不錯的效果。
這么說的話,真人秀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只要脫口秀內容由具有強烈風格特征的明星藝人進行表演,就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根本不必依靠真人秀。像說唱歌手彈殼,自帶不吝氣質和東北口音,立住了“批判一下我所在的娛樂圈”的態(tài)度;“綜藝老手”大張偉用擅長的音樂帶動氣氛把握節(jié)奏,不完全依賴文本,就算夸張地調侃也不會尷尬;許知遠綜藝首秀,淡定地說出一些他才有資格說的梗:北大的門檻,李誕出書的水平,金星的家長里短。
實際上,很多吐槽點以及“含沙射影”來自于新卡司和新梗。比如李雪琴(對許知遠)的“是你對時代的憤怒讓你不洗頭嗎”;馬思純用“張愛玲體”把吳亦凡和王建國分別比喻成白月光和蚊子血。
至于真人秀的場外信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之后,“人設”真的樹立起來了,才能被很好的使用。類似于楊蒙恩、王勉這樣,沒有李雪琴和王建國的“地域?!?、“炒CP”、“諧音?!边@些比較深入人心的設定,就沒法讓觀眾代入共情。
總結下來,面對觀眾的反饋《吐槽大會5》改版必須抓住兩個問題:“新不新”和“敢不敢”。為觀眾提供源源不斷的信息增量和意想不到的新奇角度。同時,回到最初的敢說、敢冒犯、敢突破界限上。無論如何弱化編劇和文本,走向表演、故事情節(jié)和綜藝感,都不能脫離《吐槽大會》是一個語言類的喜劇綜藝的本質。
笑果在焦慮和壓力下,解決問題迫在眉睫,選擇改版可以理解。只是改版歸改版,要看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繼續(xù)專注在擅長的脫口秀形式就好了。追求“別的綜藝有我也要有”的真人秀,反而多此一舉。真人秀雖然有種種效果和優(yōu)點,但也不是“包治百病”。改版還是得對癥下藥才行。
當然,如果寄希望于像《脫口秀大會》一樣,讓大眾對笑果的幾位核心演員有更多了解,也對“什么是好看的脫口秀表演”有更多認知,這么做無可厚非。經此一役,“憨憨神算子呼蘭”,“老謀深算王建國”“賣主求榮楊蒙恩”“直男克星楊笠”“鐵嶺學霸李雪琴”“打入明星圈王勉”都是這個故事里值得期待的形象。許知遠強邏輯、有諷刺內涵和思考空間的、克制的美式脫口秀和金星不拐彎抹角的、有強烈個人語境的傳統(tǒng)喜劇表演,都潛移默化傳遞給了觀眾。
不過, 比起培養(yǎng)演員和教育受眾,當務之急是讓節(jié)目的可看性更高——“看得下去”,幫助觀眾表達釋放情緒——“笑得出來”,進而產生話題關注度,才能讓節(jié)目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END-
運營 | 冬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