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在Netflix上線。
不出意外,劇集開播即爆——
不到一天的時間,豆瓣評分人數(shù)超2.5w,想看的人達到了10w。
不過,隨著打分人數(shù)越來越多,豆瓣評分卻也直線下降,從最初的8分+跌倒了如今的7.5分,照這個架勢,接下來的評分還會往下掉。
這也和第一季34萬人打出的9.2分超高分差距巨大:
而在爛番茄網(wǎng)站,觀眾打出的爆米花指數(shù)更是慘不忍睹,只有49%,未達及格線:
不得不說,憋了兩年的大招,《愛、死亡和機器人》(以下簡稱《愛死機》)第二季,真的讓人有些失望。
還記得當年第一季橫空出世,驚艷了所有人的巔峰時刻嗎?
豆瓣9.2分的高分,至今讓人難忘。
大衛(wèi)·芬奇和《死侍》導演蒂姆·米勒十年磨一劍的心血,無論是形式、題材,還是風格、尺度,都讓人耳目一新。
IMDB9.0,爛番茄爆米花指數(shù)92%,拿下艾美5座動畫大獎,好萊塢新的王牌動畫IP,就此成立。
當年的《愛死機》幾乎可以稱為“年度最佳”“年度最爽”“年度最炫”動畫,而這一次的第二季,大家當然也攢足了期待。
高期待意味著高標準。
而最終的結果證明,《愛死機》第二季,沒能撐起這份期待。
大家的失望,一部分來自第二季的集數(shù)。相比一次性放出18集的第一季,第二季的體量縮水到了短短8集。
按照每集5-18分鐘不等的時長,整季看下來還不到兩小時,一部電影的時間。
集數(shù)的縮水當然也源自制作周期的縮短。
蒂姆·米勒曾提到,第一季前后花了十年的時間籌備、制作。
而第二季距離上一季,只過去了兩年左右的時間。
緊接著明年,還會推出第三季。
大家都知道,動畫電影相比真人電影往往需要更長的制作周期,即便是動畫短片,隨著品質的提升,也需要較長的制作時間。
所以,隨著《愛死機》上線頻率的越來越高,也意味著制作周期越來越短,而能看到的集數(shù)似乎也會隨之減少。
不過,第二季體量的縮水,或許也是劇集的一種策略。沒準主創(chuàng)們把已經(jīng)制作好的劇集儲存留到了第三季?
可以肯定的是,因為集數(shù)的減少,第二季的內容呈現(xiàn)出的多元性,遠不及第一季來得豐富、震撼。
坦白講,單從這一季的制作來看,不難看出創(chuàng)作者的用心。
蒂姆·米勒回歸擔任監(jiān)制,此外曾執(zhí)導過《功夫熊貓2、3》的亞裔動畫導演呂寅榮成為本季的總統(tǒng)籌,參與挑選故事以及尋找合適的制作人選。
同時,她還執(zhí)導了其中名為《突擊小隊》的一集。
初加入《愛死機》系列的呂寅榮提到:
“動畫可以讓人們以一種更加自由的方式創(chuàng)造世界。世界本身好像變成了劇中這些寓言故事里的角色,它們通過人們可以接受的方式,拋出一些富有挑戰(zhàn)的問題和想法。更重要的是,我們在15分鐘的時間里,就創(chuàng)造了如此豐富、各異的世界”。
她和蒂姆·米勒解釋過,第二季8個故事?lián)碛械墓餐ㄖ黝}是:展示世界。
我們確實能從8個不同的故事中,看到包羅萬象的多樣世界。
比如第四集,《沙漠中的斯諾》,就建造了一個遙遠、荒涼、群居著各異生物的外星廢土世界。
這里似乎遠離文明,帶有一種屬于美國舊西部時期的荒蠻、混亂卻充滿俠義與浪漫的江湖色彩。
人們艱難求生,逃犯大隱于市,賞金獵人伺機而動。
除了世界的搭建,這一集的視覺也堪稱驚艷,動畫的CG效果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每一條皺紋,每一個毛孔都清晰可見,表情與動作也非常自然。更重要的是,角色眼里有神,顯然已經(jīng)跨越了動畫一直以來都面臨的“恐怖谷”。
可以說,奇幻世界的搭建以及精致畫風的升級,都是第二季非常值得肯定的優(yōu)勢。
但劇集的問題,卻恰恰在于過分關注世界的構造和畫面的呈現(xiàn),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精彩。
《愛死機》第二季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屈指可數(shù)。
沒有第一季中《證人》那令人屏息的緊張和反轉;
沒有《齊馬藍》凝聚的悠遠哲思與意蘊;
沒有《天縫之外》耐人尋味、細思恐極的回響——
第二季仍然保持著集黃暴于一體,成人向的動畫風格,以及結合了科幻、恐怖、驚悚、喜劇等等不同的類型化元素。
但在爽感和深度方面,相比第一季仍然相差一大截。
新一季的8集,在IMDB上獲得評分最高的單集,是來自呂寅榮執(zhí)導的《突擊小隊》。
故事發(fā)生在未來世界,人們擁有永生的能力,為了控制人口,卻也被禁止孕育新的生命。
在這個社會,孩子變成了一種“物”,人們稱之為它,而非帶有人格的他抑或她。
男主角是突擊小隊的一名主力,專門在全城范圍內,搜尋那些私自違法出生的孩子。
他的職責,是在發(fā)現(xiàn)孩子后,當場殺死他們。
可當手上沾染的血越來越多,他對職責的信念,也漸漸開始動搖。
和《沙漠中的斯諾》一樣,《突擊小隊》以精致逼真的畫面,構造了一個全新的未來世界。
城市極具賽博朋克色彩,一邊是繁盛、華麗的富人區(qū),一邊是破敗荒棄的貧民窟,充滿了極致的視覺沖擊力。
這集的故事改編自著有《發(fā)條女孩》等科幻作品的雨果獎獲得者保羅·巴奇加盧皮的原著小說,探討了永生與新生的議題,同樣可以引發(fā)人們對這一話題的思考。
然而故事情節(jié)本身的推述和演進,卻乏善可陳。
主角的塑造,思想轉變、行為動機,以及最終的反思與救贖,看上去都格外的公式化,甚至是讓人感到突兀。
這集故事的陳舊老套,也體現(xiàn)出《愛死機》第二季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
呂寅榮提到,這一季的故事,相比于靈光乍現(xiàn)的原創(chuàng),更多采取了改編的方式。通過搜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科幻作者的作品,將其翻譯成動畫短片。
原本蒂姆·米勒希望通過不同幾部小說內容的雜糅,形成一個完整的短片故事。而呂寅榮則認為,盡可能地完整體現(xiàn)每個故事,盡可能地忠于原著。
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科幻小說中那些具有思辨意義的論題,以及更復雜細膩的情感、細節(jié)描寫,沒有辦法在篇幅有限的動畫短片中得到詳盡的鋪陳與展示。
而這就導致了,每集內容想要挖掘一個更深刻的主題,但故事本身的情節(jié),卻無法支撐起如此復雜深邃的概念。
甚至于絕大部分故事的主題,也趨于同質化。
比如第一集《自動化客服》和第七集《生活小屋》,擁有類似《黑鏡》的主旨,講述的是科技如何反噬人類。
《突擊小隊》和《沙漠中的斯諾》都探討了永生的問題,雖然切入點和落腳點有所差異。
而連帶著第五集《高草叢》,以上所有劇集故事都指向了對對人類文明、科技發(fā)展的反思。
比較特別的第六集《整個房子》更像是整部劇的一個小彩蛋,是一個充滿cult惡趣味的黑童話。
但詼諧風趣的喜劇基調賦予它的輕松觀感,也讓故事本身停留在趣味小品的層面。
看過笑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整部劇中,唯一讓人感到滿足的,應該是第八集,也是蒂姆·米勒執(zhí)導的《溺水的巨人》。
這集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與基調,講述了一個巨人的尸體被莫名沖上小鎮(zhèn)邊上的海岸線,從而引發(fā)人類的圍觀、研究等等舉動的故事。
故事通篇伴隨著一位研究人員的充滿詩意的旁白,他通過觀察巨人尸體的變化,人們行為的變化,生發(fā)出種種思考。
而這些思考,卻也能拆解成為不同的指向與意義——人類的傲慢,文明的顛覆,又或者權威的倒塌以及其連綿不絕的影響…
《溺水的巨人》改編自作家J·G·巴拉徳的同名原著,他最出名的作品《太陽帝國》曾被斯皮爾伯格翻拍成電影。
蒂姆·米勒完全保留了《溺水的巨人》原著小說的氣韻,賦予了動畫短片一種主流動畫作品中難得的憂郁氣質和文學性。
這集內容,也達到了《愛死機》第二季應有的水準。
畢竟,《愛死機》本身就是為了打破動畫的固有印象而出現(xiàn)的。
蒂姆·米勒當初策劃這部動畫短片合集的初衷,便是制作一部送給成人,特別是死宅的一套作品。他甚至喊出了“f*ck kids”這樣頗為強烈的口號,以彰顯《愛死機》這一系列的突破與顛覆。
而《溺水的巨人》無論是敘事、表達層面,或是情緒、思想層面,是真的讓人看到了動畫作品的不同可能性。
它不需要構造出一個天馬行空,充滿想象力的華麗世界,然而它的情節(jié)卻能為人們打開一個新的思考領域。
另一方面,《溺水的巨人》或許也只能誕生在《愛死機》這樣的動畫短片集里。
前七集故事具有的類型化特性,賦予了整部劇集豐富的娛樂性,也讓導演蒂姆·米勒有機會、有空間在最后一集選擇一種頗為任性的文藝化的方式,去實現(xiàn)一種新的表現(xiàn)方式。
在這個維度上來看,《愛死機》第二季雖然各個故事不相關,卻又是相互成就,彼此依賴的。
盡管第二季充滿了遺憾,但我們還是都在第一時間跑去看掉了這套動畫。如果還沒來得及看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以及,接下來,我們還是期待《愛死機》第三季吧。有了第二季的失落,也許第三季的評價會好一些。
那么,2022年的新一季,我們繼續(xù)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