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標準答案的馬后炮提問——
贏了票房、但輸了口碑的《你的婚禮》,是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以很多影迷和意見領袖的觀點,它應該被歸入那類不該再出現(xiàn)的差片行列。老套、平庸、欠缺邏輯,包括其中男性自我感動式的價值觀呈現(xiàn)。
不過,換個視角,一部拿到近8億票房的新片——雖說在2021年這個數(shù)字早已算不上什么新聞——其行業(yè)價值終究是不可忽視的。
尤其考慮到,從春節(jié)檔《人潮洶涌》到五一檔《你的婚禮》,連著兩部日韓翻拍片有不錯的表現(xiàn),值得行業(yè)注意。
這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起點。
作為這兩部電影的主出品之一(《人潮洶涌》并非主控),光線影業(yè)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一直以來,光線都有兩個十足鮮明的標簽——
青春、動畫。
這兩個標簽如此搶眼,以致于行業(yè)由此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
一方認為,只靠這兩個差異化優(yōu)勢,光線就可立于不敗;另一方則會指出在青春類型上的口碑隱患,和動畫類型上的周期隱患,會在未來制約其更進一步。
如果要簡單粗暴地下個結論,那么我們必須承認,觀眾只想看到好作品,作為國內老牌電影公司代表、少有的現(xiàn)金流穩(wěn)定甚至充盈的光線,顯然更值得行業(yè)研究一番。
從翻拍說起
兩部翻拍大賣之后,光線在接下來的暑期檔,很快又續(xù)上了兩部——
6月《陽光姐妹淘》、8月《五個撲水的少年》,依然翻拍自韓日,且相比上面兩部,在普通觀眾中的知名度還要高上很多。
對于翻拍,國內輿論的主流觀點向來是看低,以光線今年這四部為例,公映前幾乎都是爛片預警,兩部待映新片,已發(fā)的物料也都遭到了群嘲。
一個太山寨,一個太奶油。
但就像光線自信地將《你的婚禮》從520提到五一檔并得償所愿,未來這兩部的市場前景,拉胯的概率同樣不高。
對當下很大一部分觀眾,這樣的作品,哪怕質量不佳,但就是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看看它們的slogan——
一部青春喜劇,看到最后會哭;
讓笑話變得很燃。
在上一篇五一檔復盤中(戳此回看),我說之后強情緒強話題的類型片會成為票房主力,數(shù)量上也會越來越多,而以上兩部翻拍的票房基本盤,就來自于此。
很多人看到翻拍就翻白眼,第一反應是質問中國電影你的原創(chuàng)能力哪兒去了,但其實最該問的問題不是為什么翻拍,而是為什么現(xiàn)在翻拍。
往前數(shù)幾年,彼時國內翻拍的同樣是韓日,但流行的類型卻是懸疑犯罪。
2015到2017三年,光線一年一部分別翻拍了《我是證人》《捉迷藏》和《嫌疑人X的獻身》。應該說,放在那一大撥犯罪片翻拍潮中,這三部的口碑并沒有好到哪兒去,《捉迷藏》更是賠了錢。
但就像前面說的,翻拍的關鍵,往往在于時間點。
可以說,光線趕上了、或者說一定程度上引領了那一撥犯罪片翻拍潮,更重要的是,在2017年之后,適時地選擇了收手。
后來的幾年,除了意外走出長線的《大人物》,翻拍的犯罪片幾乎都草草收場。
到去年那部光線主出品但非主控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雖然電影口碑慘淡,但可以視為一個信號——
翻拍潮,又要回來了。
到這,我想說的其實是——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電影仍將面對從創(chuàng)作到市場都遠不成熟的現(xiàn)實,于是多數(shù)時候,選擇比質量更重要。
說來說去,還是摸清市場。
市場為大
重視選擇,意味著對市場始終保持敏感。
如果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去回顧過去十年光線的創(chuàng)作軌跡,四個就可以總結,市場為大。而在這其中,IP就是那個最重要的關鍵詞。
首先,青春愛情是IP的重中之重。
10時代的十年,是國產青春片重生回暖的十年,也是屬于IP開發(fā)的十年。對青春IP的開發(fā),光線大概有這么兩個階段——
一是2013到2017的1.0階段。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這個階段的引領者,而在2013年參投《致青春》初嘗甜頭后,2014到2016這幾年,光線主投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和《誰的青春不迷?!范寄玫搅顺錾钠狈砍煽儭F渲小稄哪愕娜澜缏愤^》算是這個階段的集大成之作。
雖然,青春愛情類型爛片扎堆的印象,亦是由此而立。
二是2018至今的2.0階段。
以時間線來看,2017年《秘果》的票房失敗是一個轉折點,此后,光線在IP的選擇上明顯有了一個升級。
最大的變化,就是光線拉來了郭敬明,在強情緒之上,增加了強話題這個屬性——顯然,這也是近幾年網絡世界最大的標簽之一。
于是,《悲傷逆流成河》《如果聲音不記得》這樣口碑慘淡、但有話題傍身的新片,依然能拿到一個不錯的票房數(shù)字。
再到今年,年初《明天會更好》和年末《一年之癢》,雖然都不是IP,雖然前者口碑票房雙輸,但對強話題的追逐一以貫之。
其次,有號召力的職業(yè)匠人可謂自成IP。
從2012年開始,徐崢、管虎、陳可辛、張一白、鄧超、黃渤、郭敬明等電影人都和光線有過合作,且市場表現(xiàn)不俗。
這些中生代導演,算是國內將作者表達和市場屬性結合得較為圓潤的一批創(chuàng)作者,既有知名度和票房保證,又天然在創(chuàng)作上懂得親近市場。最重要的是,他們始終在保持進化。
比如徐崢的囧系列,比如張一白在青春類型,比如陳可辛的現(xiàn)實題材,在當時都是有開創(chuàng)性的。
鄧超的變化弧線在過去十年或許最為明顯,從《分手大師》到《銀河補習班》,無論是個人進步還是對市場喜好的拿捏,都令行業(yè)印象深刻。
而光線下一個重點合作者,就是此前采訪中直言、只想做職業(yè)匠人的張藝謀,拋開藝術水準,年內的《堅如磐石》《狙擊手》票房前景都很樂觀。
最后,動畫對IP的依賴度顯然是最高的那個。
作為光線的招牌類型,在神話宇宙之外的原創(chuàng)動畫,真正成功的寥寥無幾,《大魚海棠》的市場表現(xiàn)也只能算勉強及格。
這是國產動畫相比真人電影的劣勢,但同時,一旦開始深耕IP,動畫在創(chuàng)作上的優(yōu)勢又要比真人電影高出不少,建立一個動畫宇宙的難度,更是小了很多。這部分在這就不再展開多談。
所以,市場為大的具體執(zhí)行,表面是選擇,背后是判斷。
選擇類型,更要判斷類型和時代的契合度;
選擇創(chuàng)作者,更要判斷創(chuàng)作者對市場的敏銳度;
選擇動畫,更要判斷動畫宇宙才是終極選擇。
必須承認,十年乃至未來更長的時間里,一以貫之地做到這些,光線的確是有兩把刷子的。
光線模式
最后,我們不妨來做一個總結。
市場為大爛片預警都是前提,但如果說有一個針對電影公司的所謂光線模式,掰開揉碎看,到底是什么?
簡單說,可以提煉為三要三不要。
第一,要盡可能地多做主投主控。
為了分擔壓力,越來越多新片選擇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投資方式,但任何一個在內容制作上有野心的公司,都應該將主投、甚至主控做為目標。
這并非意味著主投主控就會成功——事實上,光線總裁王長田自己說,但凡是主投主控的項目,光線就鮮有失敗——而是在風險超強的電影市場,將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盈利的概率必然就會增大。
再具體一點,增加廠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背后的核心邏輯,則是制片人中心制的確立。
對一個志在內容的電影公司,手里有多少優(yōu)秀的制片人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這和互聯(lián)網大廠的制片人工作室是一個思路,但相比較而言,光線對旗下廠牌的控制要更強,目的也是保證所有力量都能朝一個方向發(fā)力。
當然,光線在這還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其積累多年的發(fā)行能力,能做到主投主控主發(fā)行,這個綜合能力在國內倒是只此一家。
第二,要盡量拓寬公司的業(yè)務面。
在明確重點與核心的前提下,多元化,是這個時代電影公司尋求長期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這個多元化,可以圍繞著電影展開。從音樂到衍生品再到藝人經紀,都是可行的良性方向。
同時,光線的網劇開發(fā)和影視基地開發(fā),都是可供參考的選擇。說到底,拓寬業(yè)務的終極目的,不是盈利,而是節(jié)省開支。
第三,要對年輕創(chuàng)作者保持適度距離。
這里的適度,是一個很微妙的概念。一方面,不管是保證一定量的新片規(guī)模,還是鼓勵挖掘新人,一個電影公司都必須拿出部分資金與精力,去支持年輕的創(chuàng)作者;另一方面,新人作品失敗的概率,顯然也是非常高的。
應該說,在國內,光線算是比較重視培養(yǎng)、很給新人機會的電影公司了。
過去十年其主投主控的新人作品數(shù)量并不算少,但最后只有姚婷婷、落落這兩位主打青春愛情的女性導演票房表現(xiàn)尚可。若論口碑票房雙贏,大概只有《超時空同居》的導演蘇倫,但真正發(fā)現(xiàn)她的伯樂又非光線,而是徐崢。
剩下的一眾新人男導演,如今回看,幾乎都成了查無此人的炮灰——
趙林山(《銅雀臺》)、楊樹鵬(《匹夫》)、袁衛(wèi)東(《父子雄兵》)、連奕琦(《秘果》)、李非(《兩只老虎》)、周可(《保持沉默》)、崔斯韋(《雪暴》)、王韋程(《我的女友是機器人》)、徐展雄(《蕎麥瘋長》)。
以上這些作品,演員陣容都足夠強大,公司支持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最后成片的效果,都令人失望。
包括今年的幾部重點新片,從上半年《明天會更好》《你的婚禮》,到下半年《五個撲水的少年》《一年之癢》,四位導演都是清一色的新人。即便是國慶檔《十年一品溫如言》的導演趙非,作為和第五代合作多次的攝影大神,做導演也同樣是新人一個。
這既是中國電影人才青黃不接的現(xiàn)實映照,也在提醒電影公司,選擇新人上更需要謹慎小心。
不過,目前來看,光線的解決辦法也可供參考——
即,面對新人作品,要強化類型屬性,弱化作者表達,在給導演提供鍛煉機會的同時,寄希望靠類型和演員的優(yōu)勢收回成本。
這也是多年失敗帶來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不要迷戀大檔期。
扎堆大檔期可能是當下中國電影最嚴重、也最令人迷思的問題之一,這方面,光線的表現(xiàn)其實值得借鑒。
十年里,光線很少有主投主控的項目出現(xiàn)在春節(jié)檔,這在大公司中算絕對的異類。不過這背后的核心邏輯更重要——
即,不要迷戀高投資大制作,不要迷戀全年齡段通吃,更不要迷戀大爆款。
一個幾乎可以肯定的事實是,過去十年里絕大多數(shù)所謂的國產爆款,都不是必然,而是一個意外。
只有明確了這一點,在內容制作上才能真正靜下心來,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種出最繁盛的果實。
第五,不要懼怕單兵作戰(zhàn)。
應該說,某種程度上,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抱團取暖,只有大家越團結,行業(yè)才會越繁榮。
但換個角度,一個電影公司如果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個方向,很多時候,注定是孤獨前行的。
以光線深耕動畫為例,或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乃至神話宇宙的建立,都是大大的偶然,但選擇了走這條路,包括打造一個如漫威宇宙那樣的國產宇宙,以國內動畫制作整體產業(yè)鏈的薄弱,光線能靠的,只有自己。
這并非是給它貼金,但對任何一家不甘平庸的電影公司,這樣逆流而行的勇氣與信念,多少還是要有的。
結語
這個三要兩不要,顯然還不足以概括光線的全部經驗,更無法涵蓋其或明或暗的諸多隱患。
事實上,站在觀眾視角,如今的國產電影依然存在著十部有八部不及格的致命軟肋,從這個角度,觀眾真的不需要光線,或者說,目前沒有幾家電影公司,能配得起多數(shù)觀眾的期待。
但對行業(yè),對中國電影,這個所謂光線模式,的確值得學習,甚至推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