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左是羅大佑本人,右是魏晨在片中飾演的“羅大佑” |
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媽,我問你,我爸是誰?”“羅大佑。”這樣的對話出現(xiàn)在了5月28日上映的《迷妹羅曼史》中。
實際上,該片原名就是《我爸不是羅大佑》,講述了閆妮飾演的母親常常對兒子說“你爸是羅大佑”,不相信她的兒子為阻止這種“腦殘粉”行為,決定帶母親去找羅大佑對質(zhì),發(fā)現(xiàn)了母親曾經(jīng)瘋狂的青春和傳奇愛情故事。
《迷妹羅曼史》以一個90后兒子的視角消除了對母親的誤解,與母親一起踏上尋父之旅,最終找到了“迷妹”母親的青春“羅曼史”。整體來說,其依舊延續(xù)了中國電影傳統(tǒng)的倫理情節(jié)劇傳統(tǒng),但卻使用了一個如今不太常見的“明星梗”——“尋找羅大佑”。
![]() |
片中模仿羅大佑的魏晨身后是羅大佑照片 |
換言之,這部電影在穿越親情(倫理)電影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一個“碰瓷”明星的懸念線索——“我爸到底是不是羅大佑”。誠然,周冬雨和魏晨通過“我媽”年輕時代頗具CP感的演繹讓那段“迷妹”的摩登青春得以合理展現(xiàn),但這一“明星招牌”的套路用之稍有不慎,便容易弄巧成拙。
主線?彩蛋?“明星招牌”電影面面觀
早在2003年,正值“周董”人氣如日中天之際,一部《尋找周杰倫》伴隨著強烈的市場企圖,試圖用周杰倫、余文樂、陳奕迅等明星卡司聚集的方式在龐大的歌迷團體中打開票房市場。該片亦是周杰倫第一次參演影視作品,但在影片中亮相不超過5分鐘,臺詞不超過10句。周杰倫在敘事中的意義更多的是其歌曲化作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向往,借此窺探現(xiàn)代人的戀愛觀。
![]() |
《尋找周杰倫》中,周杰倫的巔峰人氣和顏值并不能抵消電影本身的平庸 |
當一部電影過于倚重巨星光環(huán),而周杰倫本身在電影中短暫的登場除了商業(yè)需要和“點題”外,并未起到升華主題等過多的意義時,這部電影已然在創(chuàng)作中走向了本末倒置——明星噱頭大于影像實質(zhì)。果不其然,該片口碑平平,在豆瓣也只收獲了5分。
當然,同樣的“明星招牌”也會有驚喜之作,那就是2015年的《我的少女時代》。本片在展現(xiàn)浪漫溫情的校園初戀故事之余,也通過種種細節(jié)展現(xiàn)了女同學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到來之前追星的可愛伎倆和朦朧美感——課桌上要貼滿他的貼紙,家里的墻上也都是他的照片和海報,還要自稱是他太太……一手懷舊牌打得有模有樣,戳中了影迷的青春回憶,也收獲了豆瓣7.8的高分評價。
女主林真心(陳喬恩 飾)在片中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看一場劉德華的現(xiàn)場演唱會,而作為林真心愛情守護者的男主徐太宇(王大陸 飾)則在多年以后成為了她夢想的守護者,幫助她實現(xiàn)了這個夢想,也找到了遺失的愛情。片尾劉德華的出現(xiàn),完成了所有人的心愿,也填補了故事結(jié)構(gòu)最后一環(huán),堪稱全片“點睛之筆”。這也是劉德華首次在電影里“演自己”。
![]() |
《我的少女時代》最后,林真心追星劉德華成功 |
4年后,《大約在冬季》帶著標志性的齊秦IP登上了大銀幕。該片講述了男女主在1991年齊秦演唱會上相識相知相愛,卻屢屢因為誤會、變故和時代遺憾分離的故事。片中齊秦分別飾演了1991年和近30年后的自己,通過不同時空的兩次出鏡訴說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懷念之情與唏噓之感。
![]() |
《大約在冬季》中,齊秦以回憶和現(xiàn)實的雙重影像出現(xiàn)在故事中 |
盡管編劇饒雪漫自稱齊秦歌迷,并將齊秦代表作《大約在冬季》這一IP作為電影的靈感來源,但濃濃的瓊瑤電視劇質(zhì)感和一些套路化的情節(jié)沖淡了本該屬于光影殿堂的魅力。因而,該片在豆瓣僅僅得到5.1的評分,從歌迷到影迷都難掩失望之情。
故事?噱頭?“明星招牌”電影還能走多久
同樣是“明星招牌”電影,為什么上映后口碑好壞不一呢?是明星的問題嗎?顯然和他們無關(guān),這幾部中表現(xiàn)最好的《我的少女時代》,僅僅在結(jié)尾才出現(xiàn)劉德華的真人“彩蛋”,完全只作為劇情的最后一環(huán),完成自己在劇作中的任務,讓從主角到觀眾的夢想同時成真。
事實上,劉德華在該片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卻起不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換言之,如果《我的少女時代》本身故事立不住,無論女主的“男神”是誰,最后他是否登場,都沒法改變這部電影本身的水準和底色,起不到“扭轉(zhuǎn)乾坤”的作用。
同理可以參考《尋找周杰倫》和《大約在冬季》。前者將周杰倫的歌曲提升為女主角的“愛情圣經(jīng)”,但劇情對這位當紅巨星的過分倚重導致了劇情不夠流暢自然和主題的自我局限;后者不僅啟動了齊秦堪稱最經(jīng)典的歌曲IP,甚至霍建華飾演的男主同樣來自中國臺灣,名叫齊嘯,還原、致敬之意溢于言表,卻敗在了故事的俗套和蒼白上。
由此可見,當“明星招牌”的故事情節(jié)足夠優(yōu)秀,演員的表演令人信服并引發(fā)共情,招牌上的明星是誰、有幾個、出鏡多久,甚至出不出鏡都無法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這部電影已經(jīng)成功了;反之,如果從主題立意到故事情節(jié)乃至結(jié)構(gòu)框架都根據(jù)這個明星“量身定制”,那多半會讓一部電影淪為這位明星的“追星現(xiàn)場”和“加長版MV”,失去了電影本應引發(fā)觀眾共鳴的光影魅力和情感能量。
當然,如果真的就想追星,還要拍成電影,不如拍個明星紀錄片,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