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文化能否得到真正的“Gold chain”,一切仍舊未知。
作者 | 世昕
編輯 | 石燦
“夏天與音樂絕配”。2021年7月6日,在廣大樂迷的期待下,曉峰音樂公社公布了2021仙人掌音樂節(jié)的第一波陣容,隨即引發(fā)熱議。
一是票價。近年來,音樂節(jié)票價水漲船高,但此次仙人掌音樂節(jié)已經(jīng)超出了樂迷們的想象——單日1000+,這對于“單日500左右就很貴”的市場來說已經(jīng)略顯“離譜”;另一個爭議點則在陣容,不同于前幾年以搖滾樂隊為主,今年仙人掌的海報上,Rapper們占據(jù)了C位,嘻哈力壓搖滾成為了仙人掌音樂節(jié)的“主要賣點”。
陣容的變化+高票價,不得不引發(fā)大眾聯(lián)想。不少樂迷提出了一個疑問:“現(xiàn)在嘻哈音樂這么火嗎?”
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上,“嘻哈”一詞也熱度頗高。不久前,多家中概股赴美IPO,這一批赴美企業(yè)中,叮咚買菜、滴滴出行等明星企業(yè)幾乎奪走了所有目光。但有一家公司憑借上市首日大漲405%的驚人表現(xiàn)引發(fā)了國內資本市場的關注,這家公司名為普普文化,代碼為CPOP,主營的正是“嘻哈文化產(chǎn)業(yè)”。
2016年,普普文化就曾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當時被稱為中國“嘻哈第一股”。赴美上市后三個交易日內,普普文化累計漲幅達到790%,市值翻倍。但在隨后的幾日,中概股持續(xù)受挫,普普文化也迎來暴跌,由最高峰的78美元跌至19美元。盡管如此,普普文化的股價仍比發(fā)行價高出13美元。
暴漲又暴跌,普普文化一時成為話題焦點,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爭議的重點之一,是“嘻哈第一股”是否名副其實。
普普文化招股書稱,公司以“嘻哈文化”為品牌內核,圍繞嘻哈文化產(chǎn)業(yè),主要業(yè)務為活動主辦、活動策劃和執(zhí)行、以及營銷業(yè)務,但在國內嘻哈圈,普普文化的知名度似乎并不高。相較于愛奇藝投資的刺猬兄弟、近年來進軍嘻哈行業(yè)的摩登天空等公司來說,普普文化并沒有比較出名的Rapper或者Bboxer,這也讓普普文化的曝光量在嘻哈圈內大大減少。
沒有音樂人,普普文化到底怎么“搞哈”?
在國內大眾的心中,嘻哈這個名詞似乎與說唱天然掛鉤,但其實嘻哈文化不止音樂,還包含“街舞”“涂鴉”“DJ”等多種藝術形式。
普普文化就是靠街舞起家,創(chuàng)始人黃卓勤就是一位資深的嘻哈文化愛好者,更是一位OG級別的Dancer。
2002年,還是大學生的黃卓勤與朋友一起創(chuàng)立了街舞界知名的群體“精舞門”?!熬栝T”成立后,不僅成為了福建地區(qū)街舞的領軍團體,還曾經(jīng)登上央視舞臺,并在國內多個街舞比賽中獲得了較高的名次。
2017年夏天,愛奇藝推出綜藝《中國有嘻哈》,新奇、獨特的嘻哈文化破圈進入大眾視野,2017年也被稱為“嘻哈元年”。就在十年前的2007,已經(jīng)在可口可樂、動感地帶等公司任職過的黃卓勤成立了普普文化,而其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推廣“嘻哈文化”。
在嘻哈文化缺乏受眾的情況下,普普文化成立的前幾年,雖然名義上是“嘻哈文化產(chǎn)業(yè)公司”,但嘻哈相關的業(yè)務卻十分缺乏。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普普文化的嘻哈文化業(yè)務占比較低,營收主要來自市場營銷業(yè)務。依靠著為快消品牌提供公關服務,普普文化穩(wěn)步發(fā)展,2015年,公司營收達到了1819萬,公關服務占比98%。
很快,普普文化的嘻哈業(yè)務迎來了轉機。2016年,普普文化舉辦了CBC中國街舞冠軍賽等嘻哈活動,為自己的嘻哈文化業(yè)務打開了局面;同年9月份,普普文化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嘻哈文化上市公司,“嘻哈第一股”的名聲也成功打響。
巔峰還未停止,《中國有嘻哈》的爆火為普普文化帶來了更大的機會。
2017年《中國有嘻哈》播出的同時,普普文化以每股9.2元的價格獲得了667萬的定增,除了涌瑞創(chuàng)投、青瓦資本兩大資方外,近年來因投資人身份頗受關注的音樂人胡海泉也參與了投資,持股50萬股,成為普普文化的第五大股東。
整個2017年,普普文化的營收達到了質的飛躍。根據(jù)2017年報顯示,普普文化的營收4639萬元,其中策劃舉辦活動的營收比例大幅增加,嘻哈賽事、活動的數(shù)量也逐漸增多。
巔峰過后,即是困境。2018年初,伴隨著嘻哈文化在國內文藝圈的大震動,嘻哈行業(yè)迎來了寒冬,普普文化也不能幸免于難。普普文化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仍然達到了2000萬以上,但嘻哈活動收入占比基本為零。盡管公司規(guī)模擴大、營收增加,但普普文化回到了原點——一家靠公關服務營收的“嘻哈公司”。
另一方面,單一的收入渠道也讓普普文化進一步陷入難關。在經(jīng)歷了借款、定增等努力后,2019年,“嘻哈第一股”普普文化從新三板摘牌,重回二級市場。
普普文化到底能不能代表中國的嘻哈文化產(chǎn)業(yè)?答案眾說紛紜。普普文化赴美上市暴漲后,一張截圖在網(wǎng)絡上得到了傳播,截圖里,一位媒體人對普普文化的火爆做出了激烈的批評,稱普普文化“音樂圈內沒人知道”“騙子公司”。
作為一家以“嘻哈文化”為品牌核心的公司,普普文化確實缺乏知名藝人,缺乏圈內“硬牌子”的活動項目。
點開官方網(wǎng)站,普普文化在核心內容上打出了“派對、賽事、音樂”三大方向八個品牌,但其中“嗨趴”“頂級舞團”“海峽嘻哈文化節(jié)”“派對大妞”“嗨普普”5個品牌甚至沒有相關簡介,專攻音樂及派對方向的“潮圣音樂節(jié)”也幾乎沒有知名度,除了通稿外,查詢不到相關信息及評價。
普普文化最知名的品牌是“CBC街舞冠軍賽”,盡管幾屆比賽中普普文化請來國內外知名選手、投資巨大,但相對于KOD、BIS、炸舞陣線等街舞賽事仍舊缺乏知名度與關注度,在國內嘻哈媒體的頂級比賽盤點中,并不能看到CBC的身影。
普普文化到底在舉辦什么樣的活動?翻閱普普文化的官方公眾號,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信息:除了規(guī)模較大的“CBC街舞冠軍賽”外,中小型街舞比賽、小型派對、營銷向線下活動,快消品牌贊助的小型音樂比賽成為主要的活動業(yè)務。有人評價說,普普文化的各式線下活動,是國內許多不知名Rapper、DJ們的戰(zhàn)場。
根據(jù)招股書顯示,2020年,普普文化營收的52%來自活動策劃與執(zhí)行,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普普文化所舉辦的大多數(shù)活動仍舊是依靠快消品贊助商廣告和部分門票收入,與國內大多數(shù)小型線下音樂活動無異,對客戶的依賴性較高。
嘻哈活動本身的吸引力并不強,普普文化缺乏類似“仙人掌音樂節(jié)”“MDSK音樂節(jié)”這樣在圈內外具有強大號召力和粉絲基礎的品牌。
盡管早在2019年就已成為國內嘻哈文化產(chǎn)業(yè)、街舞市場行業(yè)排名第二的公司,“嘻哈第一股”普普文化仍然不能代表中國的嘻哈產(chǎn)業(yè)。市場排名第一的街舞企業(yè)嘻哈幫現(xiàn)如今已與騰訊音樂集團達成合作,以街舞培訓、潮牌文創(chuàng)、IP運作等方式快速發(fā)展,深耕街舞領域;而伴隨國內嘻哈音樂類綜藝的火熱,大廠們也在嘻哈音樂領域不斷擴張,說唱這一音樂形式在年輕人中具有廣闊的市場,Rapper們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普普文化在招股書中表示,不會將業(yè)務限制在嘻哈文化中的一倆個種類,讓嘻哈文化內容全面發(fā)展才是其根本目標;還承諾大部分資金將會投入發(fā)展運營線上內容,同時開拓培訓、賽事以及開發(fā)等更多產(chǎn)品。
暴漲之后,熱潮迅速退去,接連幾日的暴跌為“嘻哈第一股”的神話潑了一盆冷水,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嘻哈行業(yè)。普普文化能否得到真正的“Gold chain”?一切仍舊未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