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zhàn)》上線已久,但是最近卻在各大平臺引發(fā)各類話題討論,著實不小的熱度。人們對劇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愛恨情仇都敞開了剖析,各有各的看法。濤濤歷史正是如此,它永遠(yuǎn)擺在原地,但是值得人們一次又一次的回顧和品析。
接下來,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中的演員刻畫之角色,令人過目難忘,從大人物到小人物,每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我正在那段歷史中遨游著。
窈窕淑女、氣質(zhì)出眾——劉濤版宋美齡
劉濤飾演宋美齡,給人一個很大的反差。因為劉濤之前飾演的一系列角色,包括《還珠格格》里的慕沙公主、《瑯琊榜》里的霓凰郡主、《歡樂頌》里的安迪都是巾幗不讓須眉的比較大女人的角色。而這次她飾演的宋美齡作為民國高門貴女的形象,其實大氣還是很大氣的。
雖然說我認(rèn)為劉濤在外形上與真正的宋美齡其實相差甚遠(yuǎn),少了外貌上的柔和雅,多了一分英氣。
換句話說,宋美齡整個人看起來是非常柔和的很女人的一個形象,而劉濤卻多了一些男子氣概的東西在五官里面。前者的五官小鳥依人、溫柔似水,幾乎沒有攻擊性,我們知道美貌向上畫,眉峰向上提的話,整個人精神氣就釋放更多的攻擊性。
而宋美齡的眉毛一直都是彎彎的,眉尖永遠(yuǎn)向下,這代表她至少在整體的妝容上,是非常柔軟的。
而妝容方面,劉濤還原了彎彎的向下的眉毛,但是和真實的歷史相比,卻顯得那么的不適合。因為臉型上劉濤是屬于顴骨比較突出的,五官相對立體,更像北方人的臉。而宋是實實在在的南方人,祖籍是海南人,生在上海。南方女人的婀娜優(yōu)雅盡顯其中。
但是我又認(rèn)為劉濤的表演是成功的,雖然她這次與原本的角色之前是存在外貌上越不過的鴻溝的,但是她把角色的內(nèi)心刻畫的相當(dāng)細(xì)致。比如角色本身有留學(xué)經(jīng)歷,口語非常流利,以至于給丈夫做起翻譯來,搓搓有余。
而宋多次勸導(dǎo)丈夫要三思,在國際交往中要多一些“懷柔”,少一些“針鋒相對”,但是在她面對外交對手的步步緊逼的時候,她也有硬氣的一面,出口是用最溫柔的語言在講最霸氣的話。
而劉濤的性格、人設(shè)都與這份英姿颯爽之氣匹配感十足,所以在家里的小女人,在外頭的舌槍唇劍大女人,都集中在這個演員身上了,在她身上我是真的感受到了歷史給這個女人留下的痕跡。
雖然《大決戰(zhàn)》是一部獻(xiàn)禮片,絕對算得上是一部正劇,但是除了眾多實力派演員之外,年輕演員的加盟也給了這部劇勃勃生機。大家都知道陳都靈本身的膚色是非常白皙的,但是這部劇中的服化道確實非常細(xì)節(jié),足以好評。
因為陳都靈和張云龍飾演的是東北大學(xué)流亡的學(xué)生,而東北地區(qū)日照是比較充足的,而學(xué)生們素顏不加修飾,加上一路的顛沛流離,只得變得黝黑,身上到處是臟污。這非常符合流亡途中的一個學(xué)生的形象。
而《大決戰(zhàn)》本身的故事著眼的立場比較高,在于格局的變化。但是偏偏要在如此大格局的正劇中加上了學(xué)生這樣稚嫩的角色,有何深意呢?
因為年輕的力量是中國得以延續(xù)至今的原因之一,前輩們的血肉之軀筑起的長城,自然要有后輩去堅守、去珍惜,否則再牢固的長城,也會經(jīng)不起風(fēng)霜雨打。只有不斷的加固、加固,才能迎來真正的新生活。
于和偉演繹出大人物的小情感
歷史上有太多的大人物了,很多時候大家都不敢觸碰,但是其實要想把一個人演活了,把一個人的血肉演繹出來,其實就需要從小的地方入手。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那些人性的小缺陷恰恰是活人和死人最大的區(qū)別。
于和偉飾演的林彪我認(rèn)為帶著一絲黑色幽默,人人都知道他擅長指揮、擅長布局,是個奇才。但是他的出場卻特別滑稽,本以為堂堂司令員肯定身騎黑馬,但是他偏偏騎著一個小毛驢,走的慢不說,也沒有任何的氣勢。而且最重要的是,他還在驢子上面睡著了,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司令,偶爾偷懶,也有打盹的時候,才更加顯得真實。
而且在于和偉的刻畫下,司令員的小小任性也是挖掘出來,一個打10槍,大部分都脫靶,而且自顧自下圍棋,不管開會時間的漢子,居然是司令員。但是其實很多時候,再嚴(yán)肅的領(lǐng)導(dǎo)都和正常人一樣,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偶爾心情不佳的時刻,也有自己厭煩參加的會議。只是大部分時候,為了民族,不得不推著自己去前進(jìn)。
眾多小人物齊放光芒
所謂小人物就是在一部劇中,讓人過目之后,確實記不住臉或者記不住他們的名字的角色。但是這些角色恰恰堆積成為了大山,把這部劇的內(nèi)涵給顯露出來了。
比如戰(zhàn)場上從對手軍隊改編來的9連一直都不是勇往直前的形象,和周圍的老戰(zhàn)士們有很大的差異,他們不僅在面對戰(zhàn)火的時候表現(xiàn)怯懦,而且在戰(zhàn)火停息之后,也時常找機會逃跑。其實這是不是人性正常的心態(tài)呢?是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奮斗,兩個逃兵的心態(tài)歷程就足以說明一切,從兩個逃兵的成長上來見證整個隊伍的成長。這就是所謂的以小見大。
還有軍嫂王翠云,在面對丈夫的死亡,她先是悲痛,后是氣憤,為9連在目睹了丈夫的光榮犧牲之后仍然選擇不作為而難過。但是后來她領(lǐng)著土改隊伍,對東北的頑固村進(jìn)行改造的時候,那份巾幗不讓須眉的勇氣著實讓人佩服。
其實與戰(zhàn)場上的槍林炮雨相比,她的精神壓力更多來源于群眾的不理解,從0到1,就是萬事開頭難的道理,她是一個開拓者,要為大家做講解、要實踐出真知、還要教會大家保護自己土地的辦法,才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所以蘇青飾演的這個角色,比之前以往飾演的許多反面覺得都要好。我想大部分人認(rèn)識蘇青是因為《延禧攻略》,她在里面飾演的大反派讓人咬牙切齒,但是這也說明了她的演技不俗,這次在《大決戰(zhàn)》中她也發(fā)揮不錯,演繹出了軍嫂的復(fù)雜感情。
比如她站在山頭上呼喊丈夫的無奈,遙遙相望卻不得相見。而在戰(zhàn)場上,先是聽到了丈夫的吶喊,對同志們的呼喚,她其實內(nèi)心先是欣喜的,至少丈夫還活著。但是下一秒,她又聽到丈夫想要舍生取義的話語,她并沒有大喊也沒有沖過去阻攔,因為她也保持著理性,戰(zhàn)場上你在此地大喊,必然會暴露位置,就會害了身邊一群隱蔽的戰(zhàn)士們。
她也沒有沖上前去,因為她知道她改變不了什么,而且時間也不允許她思考。但是為什么在丈夫死后,她又冒著被敵人掃射的危險,把尸體運輸回去呢?因為在真正面對死亡之后,其實就會存在一個情緒的暴增,然后會產(chǎn)生一個沖動行為。
《大決戰(zhàn)》這部劇從大人物到小人物都刻畫的非常好,人物很真實,很有帶入感,我們走進(jìn)的不是一部電視劇,而是歷史上的一段值得大家深思的故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