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撰稿人@Nico
用電影捅破生活最后一層窗戶紙。
電影圈成名的大導演“下凡”拍劇,在好萊塢早已屢見不鮮。
很多還都拿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上乘之作,比如大衛(wèi)·芬奇的《紙牌屋》《心靈獵人》,馬丁·斯科塞斯的《大西洋帝國》,大衛(wèi)·葉茨的《暴君》……
各大流媒體的相繼崛起,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更自由的敘事空間。具體到國內,越來越多的名導們也愿意到小熒屏上一展身手。
比如,時隔24年未曾拍劇的馮小剛(上一部是《月亮背面》)就踏入了網(wǎng)劇領域,緊追當下女性話題熱點推出了一部新作——
《北轍南轅》
大導試水網(wǎng)劇,排面必定不能少。
拋開最近鋪天蓋地的差評來說(豆瓣評分4.7),僅在這方面,《北轍南轅》的確做得很足。
拉來的主創(chuàng)團隊,全都是行業(yè)里有頭有臉的大咖:張藝謀御用攝影趙小丁,音樂制作人撈仔(《可可西里》《歡樂頌》),美術石海鷹(《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
整部劇無論鏡頭調度、敘事節(jié)奏,還是美術置景,看著是很舒服的。
演員方面,更是拉來小半個娛樂圈。隨便拎出一個角色,都是叫得出名字的明星熟臉:
宋丹丹、徐帆、張紹剛、黃渤、劉曉慶、朱時茂、王陽、岳躍利、任素汐、張一山、高曙光、傅首爾、蔣依依、朱一龍、GAI......可謂橫跨老中青三代。
面子有了,可它呈現(xiàn)出來的里子,卻又是另一回事。
劇情可以簡單歸納為五名女性一起合伙創(chuàng)業(yè),開設一家名叫“北轍南轅”的餐廳,并借此克服理想與現(xiàn)實的南轅北轍,活出嶄新的人生。
看著沒毛病,偏偏這五名女性的設定,全飄在云端、懸在天上——
她們個個住著上千萬的北京房產,吃穿名牌,出入豪車,所入盡是高檔場所。
鮑雪(藍盈瑩 飾),中戲畢業(yè)的十八線演員,雖然至今沒演成角兒,但她衣食無憂,住在北京中心地段的老四合院。
戴小雨(金晨 飾),畢業(yè)于挪威某高校的海歸研究生,回國后住的是奶奶位于奧森附近的豪華大別墅。
尤珊珊(王珞丹 飾),開投資公司,坐擁視野遼闊的公園洋房。五六百萬的債券說不要就不要,見到投契的人就喜歡送禮、送錢,活脫脫的“散財童子”。
司夢(啜妮 飾),北師大中文系畢業(yè)的高材生,開寶馬、住學區(qū)房,老公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
為了照顧孩子,她洗手做羹湯,甘當家庭主婦,然而平時寫寫網(wǎng)文,就能輕輕松松賺個20萬。
馮希(隋源 飾),職高畢業(yè),是五人當中的“底層代表”。
她到北京投奔讀博的男友,免費住親戚的房子,就算沒有正經(jīng)工作,也在老鄉(xiāng)尤珊珊的幫助下,靠炒股攢下30萬。
看到這里,小萬不禁納悶兒,編劇煞費苦心地將這些有背景、有靠山、有積蓄的年輕女性聚到一起,到底是為了呈現(xiàn)她們的勵志?還是呈現(xiàn)她們的滋潤?
如果是前者,那她們的起點與普通人比起來,未免也太高、太凡爾賽了。
這種高起點,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她們所面臨的個人困境——
戴小雨發(fā)現(xiàn)自己“被小三”,鮑雪只能演路人甲,單親母親尤珊珊和兒子關系生疏,馮希的男友不同意她拋頭露臉搞事業(yè),司夢喪偶式育兒。
乍一看,五人似乎各有各的難,但一聯(lián)想到她們所處的物質水平,總覺得是在無病呻吟,難以共情。
正因如此,網(wǎng)友將其戲稱為“馮小剛版的《小時代》”。
為了幫主人公生活脫困,編劇模仿日劇《問題餐廳》,為她們設定“開餐廳、經(jīng)營餐廳”這樣的主線任務。
可是講述過程中,《北轍南轅》卻并沒有厘清開餐廳與女性勵志之間的必然邏輯。
開餐廳為什么會讓她們脫困?小萬只知道她們做什么,都跟玩兒似的——
尤珊珊收了個店鋪,拉著幾個姐妹一起入伙,然而她們完全不懂商業(yè)運作,但她毫不在意,只大喇喇地表示,“我就沒指著這餐廳賺錢,我就圖個朋友吃飯聚會方便?!?/p>
鮑雪沒錢,尤珊珊立刻善心大發(fā),借錢給她和自己一起開餐廳。
戴小雨不想入伙,表妹鮑雪便偷了她的身份證,替她入股。
《問題餐廳》和《她們創(chuàng)業(yè)的那些事兒》里為了開餐廳所經(jīng)歷的困難重重、從零開始,在這部劇里統(tǒng)統(tǒng)不存在。
即便如此,她們的餐廳依舊開得拖拖拉拉。
全劇一共三十集,前幾集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閑聊、打岔、扯皮……直到第十集,餐廳才正式營業(yè),進入正題。
這速度要是擱美劇里,只怕都夠餐廳開張、倒閉,反復折騰好幾回了!
《北轍南轅》不僅沒有好好打磨劇情,反而把精力都放在賺錢上,幾乎一集換一個金主,廣告多到猝不及防。
這些廣告的植入方式,也相當直白。
戴小雨從挪威留學歸國,帶回來的不是挪威魚油、駝鹿香腸、北歐工藝品,而是某國內品牌的零食。
馮希和男友吃飯,男友秒變念詞工具人:我要喝比利時原裝進口的白啤瓦倫丁。
同時,劇里的價值觀,還充斥著男權社會的陳腐氣息。
類似“男人越來越值錢,女人越老越完蛋”、“不要和女人做生意,太麻煩”之類的厭女臺詞,在其中比比皆是。
馮小剛通過這部劇,將自己的臭貧發(fā)揮到極致,但它貧得毫無深度,甚至失了分寸。
以往《甲方乙方》《大腕》里的“貧”,是依托于那個特定背景的年代產物。彼時整個中國都在朝千禧年邁進,舊的崇高正在瓦解,新的信仰仍在找尋。
人們無所適從,只能用“貧”做出一種情緒上的宣泄,用喜劇的荒誕折射出精神上的荒蕪,有著濃濃的人文關懷。
即便臺詞里你來我往的哄抬逗嘴,背后依舊充滿睿智、諷刺與辛辣。
可《北轍南轅》里,全然失了味道,它更像是親朋好友之間的無聊吐槽,雖然語言密度很大,但沒什么可遐想和咂摸的表達空間。
此外,作為娛樂圈資深老炮兒,馮小剛也不忘借機抨擊貴圈亂象——爭番問題、“數(shù)字先生”,這些都是能讓該劇火上熱搜的營銷點。
這當然很有看點也很有諷刺性,但對此現(xiàn)象所做的挖掘,顯然還不夠深。
黃渤飾演的“數(shù)字先生”,是個軋戲、耍大牌、搶鏡頭的反面教材。
表演時,他不背臺詞,念著“一二三四五……鉤兒疙瘩凱叉”,跟鮑雪完成了感情豐富、痛哭流涕的對手戲。
有這種一秒入戲的癲狂勁兒,難道不比背臺詞更難?
宋丹丹飾演的花姐,是一名資深經(jīng)紀人。
她和戴小雨就娛樂圈的撕番現(xiàn)象展開討論,她不愿讓手底下的大腕給新人作配,就算演的是二番,也要把名字寫在男一前面。
當觀眾以為花姐要深挖行業(yè)內幕,對流量德不配位的圈內現(xiàn)象展開討論時,作為圈外人的戴小雨,卻用三言兩語成功終止這個話題——
“給新人演配角是藝德,演配角非要和主角爭番位,那傳出去才丟人?!?/p>
“提攜新人,行業(yè)才有未來。”
這邊說罷,那邊的花姐已經(jīng)佩服得五體投地。
看完這段,相信大多數(shù)觀眾都和小萬一樣,有一種被戲耍了的憤怒感,這道理誰不明白?
說到底,《北轍南轅》這部劇里,主人公離普通人的真實生活太遠,目之所及都是中產階級“不食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的生活。
也難怪觀眾們無法共情了。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lián)系我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