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周四來了??!
也就是說,《披荊斬棘的哥哥》的一公舞臺終于要來了!?。?/p>
坊間流傳一個理論:對于此類綜藝節(jié)目,一公通常會定生死。
所以,你可以回憶一下,是不是這樣。
《乘風破浪的姐姐》在第一次公演貢獻了《蘭花草》《大碗寬面》等等出圈舞臺。
《青春有你2》的經典名場面“淡黃的長裙”也是第一次公演來的。
而反面例子最典型則是《追光吧!哥哥》。
初評級舞臺里的各種油膩大賞和杜淳的“蛋餃肉絲”夠出圈兒了吧?
但是到第一次公演就徹底nbcs了。
《乘風破浪的姐姐2》同理。
這背后的潛在邏輯可能是,一檔有“爆款相”的節(jié)目最開始出來,大家都是看個熱鬧。
但是差不多到了一公的時候,觀眾對于前期各種噱頭、對于選手本身的新鮮感,就到頭了。
這時候更多考驗的,是節(jié)目組的制作能力和其他綜合因素,選手之間的化學反應、選手和賽制的化學反應。
能不能持續(xù)帶來新意、帶來讓觀眾眼前一亮的東西,這個決勝點,就放在第一次公演了。
所以,《披荊斬棘的哥哥》到底能不能成為今年夏天的第一款爆款綜藝呢?(雖然,夏天也快過完了。)
我們也可以關注一下。
說起來,這個節(jié)目也才播出了兩個星期,但是一路追下來,觀感一路起起伏伏,各種反轉,好像做過山車一樣。
比如,第一期播出,全網(wǎng)都在噴gai不講禮貌。
結果這星期他又變成了愛國有文化、吃完飯還會收拾桌子的乖巧rapper?
林志炫曾經通過芒果臺的兩季《歌手》“封神”,沒想到同樣也是在芒果臺的節(jié)目里,跌落神壇。
如果說他和李響的矛盾,是不同藝術信念的碰撞,還勉強情有可原的話。
真正在熱搜上掛了整個周末的“開空調大戰(zhàn)”,就實在顯得很無厘頭了。
先有林志炫連編輯五次微博,可見本人是真的很為這件事生氣。
接著趙文卓迅速給出了一個比較得體的回應。
然而事情到這里并沒有結束。
曾經和林志炫在《我是歌手》里爭過歌王的胡海泉,親自下場吃瓜手滑。
仍然沒有結束!
林志炫又發(fā)微博“暗諷”手滑。
這一連串的絲滑操作,不禁讓我回憶起自己讀初中的時候,也經常跟同桌關于空調開幾度的問題吵起來。
然而,三位哥哥加起來都快一百五十歲了。
這才是真正的“男人至死是少年”……
希望節(jié)目組在明天一公之后,也順便告訴我們,趙文卓老師的宿舍到底換了沒有。
畢竟,海南的夏天真的很熱,開不了空調也是,
怪慘的。
回到節(jié)目本身。
在最開始,對于“哥哥綜藝”這個概念,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些抵觸。
但是看到節(jié)目的嘉賓名單的時候,立刻跟去年看《乘風破浪的姐姐》一樣,重新燃起了期待。
確實,這個陣容的非常強大,幾乎請到的每位嘉賓,都是在自己領域內頂尖的藝人。
也能感受到,芒果臺的確是鉚足了勁,下了血本要做好這個節(jié)目。
但在看完第一期的演唱會之后,期待值反而會稍微降低一些。
節(jié)目組的確做到了“去油膩”:舞美、剪輯處處能看到制作的精良,嘉賓們的表現(xiàn)的確也完全不拉胯。
可是,你請到的這些哥哥們,平時本來也不油膩?。蓞⒖贾暗牧硪豢睿?!
正如很多人所說的那樣,第一期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打安全牌的基礎上。
節(jié)目組的選歌趨于保守,只要求藝人們走懷舊金曲聯(lián)唱路線。每個人都游刃有余,沒有任何打破常規(guī)的部分。
也很難說哥哥們就展現(xiàn)出了自己最好的一面。
比如張晉其實早就跳出了“打星”的框架,他非常全能,在b站的vlog和跳舞視頻都很出圈。
但他所呈現(xiàn)的表演,仍然只是一段舞劍。
我們并不強求哥哥們一上來就帶來“突破”’,但是作為一檔綜藝,它需要帶來一些新的東西。
否則,單憑情懷,怎么能留住觀眾呢?
我始終記得,2013年,《我是歌手》播出第一季的時候,黃貫中作為首發(fā)歌手,同樣轟動全場。
當他唱起《海闊天空》時,觀眾們起立、鼓掌、落淚、全場跟唱——不亞于今天。
但他同樣也是八年前第一位被淘汰的歌手。
在《我是歌手》的第二場表演,他盡心盡力地改編了《吻別》,很正宗、很獨特的搖滾范兒,卻因風格太過小眾,立刻被現(xiàn)場大眾評審擯棄。
當時看到這一幕的我,始終耿耿于懷。
但這的確是冷酷而真實的現(xiàn)實:
對于觀眾而言,情懷殺再怎么動人,都只是一次性的。
所以,看完第一期是有點下頭。
反而在初舞臺之后,對這個節(jié)目的觀感慢慢又變好了。
必須承認,芒果臺做真人秀的確是很有一套。
不光他們請到的嘉賓都非常有梗,并且此后設計的一些環(huán)節(jié)、賽制,也都吸取了之前的教訓,用足心思,很容易出梗。
像是第二期的拍賣環(huán)節(jié),有人非常佛系,反內卷,完全沒心眼——大灣區(qū)的哥哥們“狂炒《3189》”。
也有人鬼點子太多——張晉妄圖哄抬物價,漁翁得利,最后小丑變成他自己。
這就是很典型的,很有意思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和有意思的嘉賓,在一起碰撞出了很棒的化學反應。
第三期的“哥哥好物分享”,同樣也是我們非常喜聞樂見的一趴。
很多人都展現(xiàn)出了和平時截然不同的一面。
唯二能讓胡海泉兩眼放光的事情:吃瓜和賺錢。
凡爾賽弟弟高瀚宇假借健腹輪展示腹肌,中老年哥哥們不禁從眼睛里流出口水。
言承旭表面上看是個羞澀大帥哥,其實二十年后可能會變成你酷愛電視購物的老父親。
最搞笑的是李云迪,你以為他是個仙氣飄飄的藝術家,結果劉聰?shù)挠螒驒C拿出來,他立刻陷入瘋魔。
后來所有人都去玩音樂,只有他還穩(wěn)坐游戲機前,巋然不動,老僧入定。
是的,他全場就沒離開游戲機,呈現(xiàn)出與鋼琴一樣的熱愛
這樣的話,可能會覺得,前三集整個看下來,《披荊斬棘的哥哥》才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嘉賓介紹”。
第一期的初舞臺亮相,雖然四平八穩(wěn),但至少讓觀眾們記住了這些哥哥們的業(yè)務能力。
而此后的兩期,在保證了業(yè)務水平的門檻上,才展現(xiàn)出了他們性格里不一樣的、好玩的地方,也終于讓觀眾們看到了新鮮感。
其實也沒有想到,在“新意”這一點上,目前最大的上分點,居然是來自滾人和哈人。
節(jié)目的第一集黑馬,是靠一張帥臉、以及《笨小孩》里的一句歌詞殺出重圍的滾人張淇。
節(jié)目錄制前,連“忙內”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黑豹樂隊第十任主唱張淇,目前憑借全網(wǎng)三十萬活粉,高居“披荊斬棘V計劃”排名第一。
而承包笑點的主力軍,除了大灣區(qū)的哥哥們,竟然是趙文卓和哈人。
真的,怎么能這么好笑,每一次我都笑到打鳴。
熱狗 VS 趙文卓:您叫我小狗就好了。
布瑞吉 VS 趙文卓:原來他姓布啊。
gai VS 趙文卓:我笑了,我裝的。
最搞笑的是趙文卓和他的關門弟子劉聰。
前面那些就不說了,都被說濫了。
能看出兩人師徒情深,最近還一起上了易立競的《定義》。每次劉聰被易立競問住,趙文卓就會不動聲色跳出來解圍。
還有這種寵溺對話。
趙文卓:如果被心術不正的人拿到……
劉聰:我心術就不太正。
趙文卓(拍胸口后背):好好說話,怎么不正了!
對不起,我有罪,我真的磕到了。
求求了,你倆趕快搞個trap吧!?。?!
當然,另一方面來說,看點也好,笑點也好,這恰好說明,嘻哈和搖滾,還是太小眾了。
不關注內地搖滾圈的人,不會知道四旬老漢張淇、五旬老漢陳輝竟然保養(yǎng)得這么好,儼然吃了防腐劑的嬌花,而且還都是有故事的男人。
不關注嘻哈圈的人,乍一看到這群綁著頭巾、滿嘴狠話的人,對他們的第一印象也是你想當然的樣子。
但沒想到他們一站到趙文卓面前,都變成了乖巧弱小的小綿羊。
這種反差當然就很好笑了。
雖然《樂隊的夏天》做了兩季,《中國有嘻哈》到今年已經過去四年,這兩檔節(jié)目也都實打實的“爆”過了,但影響力可能還是有限。
當他們走向一個更大眾的平臺的時候,觀眾們還是會覺得他們很陌生。
所以這群人才能帶來驚喜、能量,產生一個很有意思的碰撞。
而截止到目前,這個節(jié)目的好看,也正是來源于一種“小眾”與“大眾”的、新與舊的碰撞。
不同文化圈層的人在一起,是如何產生神奇的互動和化學反應,這就足夠抓住觀眾了。
但不得不說,這本身就具有一種偶然性。
只能說,節(jié)目組的確是會找人,也找對了人。
目前《披荊斬棘的哥哥》在豆瓣的評分是7.5分。
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比較中肯的分數(shù)。
必須承認這檔綜藝很好看,嘉賓有梗、制作用心,很多名場面,有觀賞性也有娛樂性,但遺憾也有不少。
以及,究竟能不能像《姐姐》一樣成為爆款,更需要打個問號。
說到底,它還是缺乏一種價值觀層面的東西,一種真正的情感張力。
每一個爆款綜藝都需要迎合一種時代精神,需要跟觀眾產生一種深刻的共鳴。
可以說去年的《姐姐》嚴重高開低走,但不能否認的是,《姐姐》確實看到了、也抓住了一種時代情緒:
年齡焦慮,性別焦慮。
而與此同時,它也具有一種“反類型”的精神:在觀眾已經對“101系選秀”產生審美疲勞的時候,《姐姐》的出現(xiàn),非常大膽、非常新鮮。
它比市場看得更遠,所以才能夠引領市場。
在此層面上,《哥哥》的誕生,本來就只是想復制前者的成功。它從出發(fā)點就不具備那種前瞻性。
與此同時,該如何定義這個節(jié)目,該如何挖掘這背后的價值觀,仍然是很模糊的。
一群功成名就的男藝人,重新回到這個節(jié)目,他們到底想要做什么?
的確,每個人來的意圖都不一樣。其中也不乏很動人之處。
比如有些男藝人,是曾經風光過,但是現(xiàn)在巔峰不再。他們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一種情懷。
張智霖說自己想和觀眾有一個“體面的告別”。
趙文卓說不想再做“掃地僧”。
有些人很chill,就是來玩一趟,來交朋友,來放松。
比如大灣區(qū)的三位哥哥們。
也有人是身處逆境,想要抓住一個機會。
比如從未大紅大紫的梁漢文,左手受過重傷的李銖銜,“全職父親”李承鉉……
但是這中間是否存在一種共性呢?
“披荊斬棘”到底體現(xiàn)在哪里呢?
很難回答。
所以這的確像是一個大型的“真人秀”,一群完全不同價值觀、不同處事原則的人,湊到了一起。
他們各自都很有趣,碰到一起更有趣,無論是一起玩還是一起吵架,都能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老藝術家們扯頭花的風格,真的還是和年輕藝人不太一樣。
不僅親自下場回應,說話也相當有內涵,才短短一個星期,我已經看到了網(wǎng)上有各種職場厚黑學分析、哥哥黑歷史考古……
果然,大家吃瓜比胡海泉還開心。
所以給節(jié)目組誠懇提議:萬一(雖然并不希望有這種萬一)一公效果真的出不來,不如多扯點頭花,給我們做一檔超越“花學”的真人秀節(jié)目吧1
我覺得也是very very good的!
來吧,“哥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