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播出的《宰相劉羅鍋》,紅遍大江南北,影響了一代觀眾。
劉羅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清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歷經(jīng)乾隆、嘉慶兩朝,曾與和珅同朝為官。
時下正在播出中的《劉墉追案》,講的也是他的故事,兩部劇風格有些相近。
在今天這種市場環(huán)境里,還能看到何冰做主演的高成本大劇,還能看到久違的清朝官場劇,興奮感和期待值都被拉高許多,但7集看下來,難掩失望。
清朝官場劇、戲說歷史劇,曾是中國電視劇史上最蓬勃的劇種之一,貢獻了無數(shù)經(jīng)典,有人文關懷,甚至包含民智啟迪。但如今已近絕跡,好不容易出現(xiàn)一部,也失去了往日光輝和力度。
歡迎進入“鳳凰網(wǎng)指數(shù)-影劇綜榜單”小程序,發(fā)表你對《劉墉追案》的看法~
久違的戲說歷史劇
上世紀末新世紀初,中國正處于經(jīng)濟轉型的關頭,各種思想碰撞,國產劇各種類型的創(chuàng)作也達到巔峰,百花齊放中也包括戲說歷史劇。
1991年臺灣與大陸合拍的《戲說乾隆》,開辟了大陸戲說劇先河,風靡兩岸。
自此大陸刮起了戲說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熱潮,一系列經(jīng)典劇集相繼誕生。
除了1995年的《宰相劉羅鍋》外,還有2000年的《康熙微服私訪記》、2001年的《鐵齒銅牙紀曉嵐》《李衛(wèi)當官》、2003年的《神醫(yī)喜來樂》等等。
這些戲說歷史劇,與當時的一些歷史正劇,諸如《雍正王朝》(1999)、《一代廉吏于成龍》(2000)、《康熙王朝》(2002)、《天下糧倉》(2002)、《走向共和》(2003)等形成鮮明的對照。
所謂的“戲說”,指涉的是創(chuàng)作者并不完全依據(jù)歷史記載的真實性,更不遵守歷史環(huán)境對人物的限定性;它側重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態(tài)度,有天馬行空的民間想象和自由發(fā)揮。
就像《宰相劉羅鍋》的片尾曲《故事里的事》唱的——
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許是真事。故事里的事,也許是從來沒有的事。其實故事本來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當然,戲說并不等于是胡說。就像著名歷史劇編劇劉和平所言:“觀眾喜歡戲說,但我們也有個原則:人物強調戲說,但歷史背景是真實的,觀眾會在虛構的喜劇情節(jié)下,感覺到真實的歷史感,也就是說要戲好看,又要有嚼頭?!?/p>
戲說劇的好看,主要源于它的喜劇效果和官場爭鋒,往往通過人物之間一莊一諧的沖突形成反差。
戲說劇的“嚼頭”在于,它依托真實的歷史背景與人物,通過君臣之間、忠奸之間的對抗、平衡和妥協(xié),深刻洞悉中國古代官場的本質。
就比如紀曉嵐-和珅、劉墉-和珅的這兩組關系里,乾隆都是調停者。
在多次風波中,和珅總是僥幸逃脫,并非乾隆不知道他在貪腐,而是乾隆享受著和珅的逢迎拍馬、得心應手,同時也需要利用和珅平衡朝臣關系。君臣之間的微妙,頗讓人玩味。
《鐵齒銅牙紀曉嵐》里,乾隆撒沙子那段至今被人稱道。
喜劇、諷刺,只是這類劇的一面。
《宰相劉羅鍋》全劇嬉笑怒罵、針砭時弊,最終收于傷感和悲涼。盛世已顯頹敗,一代帝王白發(fā)垂淚,一代名臣遠走歸鄉(xiāng)。那時候的劇,能以戲說講興衰。
《劉墉追案》聊勝于無
《劉墉追案》缺點很多,但開場故事很有意思。
乾隆年間,山東出了一樁“假傳圣旨、查抄官員”的大案,東昌知府蔡永昌被一堆“假官員”查抄了大量贓銀,在押赴京城問罪的途中神秘失蹤,百萬贓銀也不知去向。
聽聞此事的乾?。S海冰 飾)大怒,命劉墉(何冰 飾)破獲此案否則依法處置,并安排各懷心思的山東巡撫富國泰(李乃文 飾)與和珅(曹征 飾)協(xié)力調查。
這樁大案中穿插著無數(shù)小案,對編劇的駕馭能力是種挑戰(zhàn)。
而《宰相劉羅鍋》《李衛(wèi)當官》這一類,更近于單元劇,每幾集講一個小故事。
《劉墉追案》依然保有《宰相劉羅鍋》的幾個核心特點:喜劇、探案、官場現(xiàn)形記。
但無論是哪一方面,都差了點味道。
以往的官場戲說劇,都有核心主角和反派,所以紀曉嵐的故事里,可以沒有劉墉,但一定得有和珅,劉墉的故事亦然。一正一邪,矛盾貫穿始終。
但在《劉墉追案》里,核心反派是誰、有什么力量,至今還沒表現(xiàn)出來。和珅、富國泰都如走馬觀花。
《劉墉追案》自稱輕喜劇,《宰相劉羅鍋》里的劉羅鍋也有幽默,但他是一種冷幽默,大多數(shù)時候劉墉是睿智的長者形象,喜劇的部分主要靠和珅發(fā)揮。
《劉墉追案》里和珅目前出場不多,喜劇點主要集中在劉墉和他的家仆喜兒身上,兩人一會講憨厚的山東話,一會講逗貧的北京話,算是一個亮點。
所以跟李保田的劉墉相比,何冰版劉墉多了一些外露的風趣幽默,表演上會讓人覺得有點“用力”。
就比如劉墉迷暈富國泰跟和珅,以便沒有干擾審犯人,在富國泰、和珅清醒之后,劉墉也裝作醉醺醺地走過來。
這里何冰版劉墉表演上就有一點“裝傻充愣”,對兩位大人也始終笑臉相迎。
反而是和珅和富國泰,顯得“穩(wěn)重”。
倒不是說何冰的表演不好,坦白講,現(xiàn)在可能沒幾個演員能拿住這個角色。而是說,編劇對劉墉的定位,讓演員不得不外露表達喜劇特色。
探案則是《劉墉追案》最薄弱的部分。
尤其對照何冰主演的《大宋提刑官》,當前《劉墉追案》對探案的處理相對小兒科了一些。
劇中的各類案件——主要是與案件有關的人員相繼離奇死亡,目的只有一個,阻礙劉墉探尋真相,把劉墉從山東趕走。但開篇幾集,離奇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因為被一種毒蟲咬了。
這時毒蟲的作用就幾近于“玄幻”了:毒蟲不僅能夠精準咬人,而且基本是一咬到人就死了。解毒的方法更玄,喝點水就沒事了。
這其實是編劇的偷懶或者力有不逮,無法更巧妙、更合理構思懸疑,只能想出一種神乎其神的毒蟲。
以管窺豹,劇中的設計看著像那么回事,但都經(jīng)不起推敲。
比如第一集,劉墉和喜兒在河邊釣魚,看到幾個土匪抬著一個女孩,兩人手無寸鐵、不會功夫,結果劉墉當場喊破假象,導致土匪想要滅口。如果不是有個侍衛(wèi)突然出現(xiàn),第一集就是大結局了。
官場現(xiàn)形部分,《劉墉追案》倒也有細節(jié)處理。
比如一開始乾隆征召劉墉去查案,當著富國泰的面問劉墉:富國泰一個月都沒查出來,要不要治罪。
劉墉打馬虎眼,不跳進乾隆挖的坑里,也不當面讓富國泰難堪。
這就是官場的相處哲學,一則皇帝不會真治富國泰的罪;二則富國泰是山東巡撫,在當?shù)貥浯蟾?,劉墉要去山東不能得罪他;三來,劉墉也不見得能把案子辦好,現(xiàn)在幫富國泰脫罪,將來自己也有后路。
不過以往戲說劇對君臣關系、對民心有著更深刻的針砭,比如《鐵齒銅牙紀曉嵐》里不少截圖就廣為流傳。
相形之下,《劉墉追案》當前還是少了這種鞭辟入里的深刻。它本質上是一個忠君忠臣的故事。
劇中白冰飾演的格格、劉墉的夫人,目前看來也像一個敗筆。這位夫人刁蠻、任性,劉墉奉旨去山東辦案,都不敢告訴夫人,怕被攔下。
夫人覺得劉墉在山東有危險,就想把他帶回京城,除了讓觀眾生氣、水時長,幾乎沒什么作用。
但無論如何,《劉墉追案》讓不少觀眾感覺到復古的氣息。
近些年來,在其他類型電視劇的沖擊下、“限古令”的影響以及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緊縮,這種依托真實歷史背景與人物的戲說劇,幾乎是絕跡了。如果有,也可能面臨播出困難。
貧瘠的創(chuàng)作,培養(yǎng)貧瘠的審美,也讓言之有物的作品失去市場。
何況,在小鮮肉當主演、實力派演員當配角的時代,還有中生代演員挑大梁、沒有流量摻和的劇集,也確實看一部少一部了。
《劉墉追案》,只能說聊勝于無。
往期內容
將Ifeng電影設置星標
你就能更快收到我們的消息啦??
分享/在看/評論/點贊
都是對原創(chuàng)的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