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大劇院》上映了,影片曾入圍第76屆威尼斯主競賽,轉(zhuǎn)眼兩年已過,終于進入院線。此片也是鞏俐近年來的代表作之一,《蘭心大劇院》既是她的主舞臺,也是女主角于堇的舞臺,前不久北影節(jié)更指定《蘭心大劇院》做閉幕片,足可見它在影迷心中的重量。
本文有劇透。
1
1937年,上海被日本占領(lǐng),故事發(fā)生在法租界,在這個擁有特權(quán)的安全地帶,魚龍混雜,除了有頭有臉的人物,還藏著不少來自五湖四海暗中執(zhí)行任務(wù)的間諜。
《蘭心大劇院》是由“一場戲”開始的,戲劇導(dǎo)演譚吶在舞會上游走觀望,然后與一位女士開展談話,內(nèi)容關(guān)于工廠罷工,女人正是于堇飾演的芳秋蘭,隨即談話被一個男人打斷,他要強行帶走芳秋蘭。
這顯然是舞臺上的劇情,真實的于堇在上海被狂熱的粉絲追逐,所經(jīng)之處都有記者包圍。豪華轎車把她送到法租界的豪華大飯店,她被飯店經(jīng)理索爾·夏皮爾接待,這些都是經(jīng)過精心安排的,因為索爾和于堇一樣,也在為盟軍服務(wù)。
但這是于堇唯一的任務(wù)嗎?非也,她回到上海之后至少有兩個任務(wù),除了與盟軍高層休伯特碰頭,還為了找到被日軍囚禁的前夫倪則仁,過去幾年里,休伯特一直是于堇心中的長輩,她尊重他的方式就是接受派遣,做好一枚棋子。
于堇不僅重回舞臺,還和前情人譚吶舊情復(fù)燃,她的一雙眼睛充滿愛意,譚吶比她還要享受這重燃的愛欲之火。他或許知道自己是于堇選中的擋箭牌角色,但也心甘情愿,畢竟他是被信任的,這份感情也不一定是逢場作戲。
譚吶的圈內(nèi)好友莫之因是個陰狠角色,作為汪偽政府的情報員,他時刻警惕身邊風吹草動。于堇雖低調(diào),卻進入了他的視線,不過莫之音只知道于堇一部分底細,認為她回來就是為了救前夫。
于堇身邊突然冒出一個名叫白云裳的年輕戲迷,白云裳是個機靈女孩,不止一次表達對于堇的欽羨,因為她也想做一個演員。她的熱情成功捕獲了于堇的關(guān)注,不知是出于懷疑還是興趣,于堇決定讓她進入劇場,近距離追星。
還有兩個關(guān)鍵角色,分別是密碼破譯專家古谷三郎和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wù)的梶原,他們是潛藏在于堇及休伯特身邊的最危險的敵人。
2
古谷三郎總是皺著眉頭,心事重重,作為特派專家,他是日方最稀貴的王牌,也是休伯特眼中的突破口。
為了獲取日方情報,休伯特啟動了“雙鏡計劃”。這個任務(wù)只有一人能執(zhí)行,那就是于堇,她與古谷三郎過世的妻子長得極像,這也正是她回到上海的真正原因。
或許她早就厭倦了間諜生活,一場又一場重復(fù)上演的戲瓜分著她的生活,令她迷失自我。所以于堇接下任務(wù)的舉動是為了報恩,她想把這當作自己最后一個角色。
古谷三郎對亡妻的愛非常動人,由這種愛帶來的痛苦讓他從當下的恐懼中出神,不同于想從中抽身的于堇,這個男人幾乎沒有任何戰(zhàn)斗力,最后也成了這場戰(zhàn)爭最無奈的卷入者。
與古谷三郎相較,于堇的前夫倪則仁顯得油滑而奸詐,他是幫日本人做生意的漢奸,發(fā)財之后上演狗咬狗的戲碼,反倒被日本人擺了一道。于堇要救他,但倪則仁沒有這個命。
終于到了這一夜,一場大雨里,有人設(shè)局,有人設(shè)了局中局。與譚吶的戲劇相比,這一夜要精彩太多,于堇單槍匹馬闖過數(shù)道關(guān)卡,所見是敵人的死、友人的死和萍水相逢的無辜之人的死。
她的槍擁有清算一切的能力,意味著于堇有審視當下的能動性,而在鞏俐的眼睛里,你能看到各種不同的復(fù)雜情緒,她成為記錄歷史的載體,也負擔著非常沉重的東西。
可是活下來的人就能找到出路嗎,他們的出路在哪里?最終婁燁用戲法一般的剪輯將敘事收回到開篇那場戲中,完成了影片的閉環(huán)。
3
論及闡述時代背景,文本往往是個空殼子,但是由戲劇向外擴散的多重空間,卻能幫助觀眾把握真實的歷史氛圍?!短m心大劇院》最令人稱道的地方是創(chuàng)意地融合了戲劇與現(xiàn)實,馬英力把原著改編得煙霧繚繞,為“空間呈現(xiàn)”留白許多。
《蘭心大劇院》里,戲劇以表演為核心,而歷史也天然具備“表演性”,重現(xiàn)歷史就是編排一場演出,而婁燁拍這部影片正如譚吶編排他的戲,這兩層敘事唯一的共同點聚集在鞏俐身上,她是唯一的“本真”存在。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回到鞏俐飾演的于堇,她是一個在類似題材影片中極少出現(xiàn)的女性角色。身擔重任很少由女性負責,但婁燁干脆一路走到底,沒有為于堇設(shè)定明確的性格、道德或是立場,不過當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碰撞歷史輪盤的時候,觀眾是以她為媒介沉浸到徹底失控的當下。
片中許多人都有兩張面孔,面對絞肉機一樣的角斗場,把自己撕成碎肉投喂給各方勢力才安心,不過到了散局之時,無一生還。
影片也透露了當時上海文藝工作者的處境,比如:譚吶,他拿的是重慶軍統(tǒng)的錢,但拍的是左翼的戲,保住了“藝術(shù)的飯碗”,實則體面盡失。
如果你進入影院,婁燁的影迷們一定不會建議你坐在前排,因為他偏好使用大量搖晃的運動鏡頭,畫面還經(jīng)常模糊不清,會暈。
但無法否認,《蘭心大劇院》的視聽美學(xué)是打著明晰的作者烙印的,這種風格既屬于導(dǎo)演婁燁,也屬于攝影師曾劍,他運用雨和煙霧營造多變的氛圍,竟能讓一部黑白片呈現(xiàn)出打磨拋光的質(zhì)感。
與婁燁以往作品類似,《蘭心大劇院》必定面臨兩極化評價,但任何觀感都是合理的,不要說是否喜歡影片,就連“是否喜歡婁燁”都有非常兩極的答案,不過它值得觀眾買票觀看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婁燁一直在嘗試自我突破,有電影人的純粹,在中國主流電影市場里,這樣的人顯然不多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Movie
推 薦 閱 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