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4000次,跌不落神壇。
文 | 廖藝舟
編輯 | 趙普通
最近打開《王者榮耀》,開屏動畫會響起《云宮迅音》,全網(wǎng)網(wǎng)友的DNA又動了一次。
這款累計收入在10月突破100億美元的“國民級游戲”,與“國民級電視劇”86版《西游記》完成了歷史性的聯(lián)動。項目從公布開始,就是微博熱搜???,每次新皮膚上線也都會成為討論焦點。
導演楊潔2017年逝世,當時的報道普遍統(tǒng)計稱電視劇已重播過3000多次,在《王者榮耀》的宣傳視頻里,這個數(shù)字變成了4000。40年前,楊潔帶著《西游記》劇組歷時6年,跋涉10萬余公里,走過中國26個省市,只用1臺攝像機,成就了一個時代傳奇。
幕后花絮中,數(shù)位主創(chuàng)對這次能夠借游戲這種新潮形式重返大眾視野感到欣喜,孫悟空的配音演員李世宏說:“沒想到,大家沒忘記我們?!?/p>
那一刻,彈幕里整齊地刷著:“忘不掉?。 ?/p>
35年前,《西游記》前11集在春節(jié)期間播出,老少咸宜、舉國轟動,創(chuàng)下89.4%的收視神話。35年來,它在每年寒暑假填充著孩子的童年時光,幾千次重播讓它的影響力無法估量。
今日頭條在2016年發(fā)布過一組數(shù)據(jù),《西游記》原著“最熱門章節(jié)Top10”分別對應著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女兒國等,無一例外都是86版《西游記》拍過的故事,而原著中同樣精彩的大鬧獅駝嶺、真假美猴王等章節(jié)(2000年《西游記續(xù)》補拍)卻并未進入前十。
那年正值農(nóng)歷猴年,一場懷舊風潮中六小齡童與郭富城合作的節(jié)目《猴戲》因無緣央視春晚引發(fā)過輿論不滿,即使六小齡童澄清自己從未接到過央視邀請,“六小齡童上春晚”和“六小齡童節(jié)目被斃”還是成為微博熱門話題,那年沒有“六學”,只有數(shù)百萬人聯(lián)合呼吁春晚為觀眾圓夢。
不只國內(nèi),86版《西游記》還曾蜚聲海外。它是新中國第一批出口電視劇,最早在緬甸、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播出,《參考消息》一篇文章提及:“在越南引起過萬人空巷的局面,播放該劇時,大街上連小偷和警察都不見蹤影。”該劇在IMDB的評分至今仍有8.6,YouTube上也不乏“感謝豐富我的童年”這樣的評論。
不過,地位過高難免承受更多審視。當看過86版《西游記》的觀眾數(shù)量遠超讀過《西游記》原著的讀者數(shù)量、六小齡童的孫悟空就是“正版”時,有關它“曲解原著”的聲音也從未停歇。
86版《西游記》對原著進行了諸多改編,如原著中女兒國一節(jié),唐僧和國王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涇渭分明,電視劇則加入了不少溫柔纏綿的“情”意,唐僧片刻的動心隨著歌曲《女兒情》廣為流傳。
同時這部電視劇也給原著中的師徒四人加上了“美顏濾鏡”,豬八戒本是“黑臉短毛,長喙大耳”的黑色野豬形象,到了劇中變得白胖可愛,唐僧也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怯懦、自私等人性卑劣的一面。更多矛盾集中在孫悟空身上,六小齡童的扮相可以概括成“美猴王”,原著里的孫悟空則身形矮小、猙獰丑陋。
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欄目曾刊文稱“相比于86版《西游記》,《大話西游》更貼近原著”,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刊載過表達“楊潔版《西游記》不如周星馳的接近原著”的文章,將《西游降魔篇》等電影一并列入對比,稱“孫悟空的可愛、勇敢、善良與原著中吃人、兇殘、暴烈的性格完全不符”。而有關孫悟空到底是否“吃人”,還在知乎等社區(qū)掀起過爭論。
本質(zhì)上,86版《西游記》也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它的改編宗旨完全遵照當時主流文學界對小說的解讀:充滿浪漫主義的幻想、歌頌富有反抗性的神話英雄。電視劇也就“去蕪存菁”,放大了這些符合“原著精神”的部分。
國人的“西游情懷”,在很大程度上是對86版電視劇的情懷。在“普及名著”層面它顯然已經(jīng)有些喧賓奪主,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這版“只留真善美”的電視劇,許多觀眾更不會想起去關注原著。
86版《西游記》拍攝之路,也是場不折不扣的“取經(jīng)路”。楊潔在自傳中寫道:如今人們的眼里,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也許都是些“傻帽”。
原著里既有瑤池仙境,也有陰森妖洞,為了把山川美景、人文建筑都拍入劇中,楊潔進行過長達63天的全國采景。抵達當時還未被開發(fā)成景區(qū)、名為“上庸”的張家界時,雨中泥路濕滑,一行人乘坐的面包車險些從彎道墜入山崖。
楊潔曾回憶,“最難的部分是特技,那是不知特技為何物的時代?!?/strong>全劇組只有一臺索尼300P分體式攝像機,機器只有一臺,也就意味著不同機位的鏡頭得靠堆次數(shù)的“笨辦法”彌補。
六年時間里,楊潔的丈夫王崇秋每次坐飛機都要去舷窗旁邊拍藍天云海,這些珍貴素材有些要當單獨鏡頭,有些則要用作摳像的背景。沒有專業(yè)的攝影軌道車,王崇秋向圍觀群眾借了輛二八自行車來代替,沒有升降機,他用三根柱子當蹺蹺板搭了一個?!八慢垖m”的場景,是靠魚缸擋在鏡頭前營造出來的。
藍幕摳像靠的是一臺進口ADO特效機,但實際用起來劇組才發(fā)現(xiàn)只買了硬件沒買配套軟件,無法實現(xiàn)立體效果。軟件需耗費5萬美元,遠遠超出預算,因而這版《西游記》里很多特效場景的人物都是“紙片人”。
唯有資金問題,沒辦法靠努力或巧思克服。拍到第14集“大戰(zhàn)紅孩兒”時,劇組就陷入經(jīng)濟危機。主管領導對楊潔說,“拍個結(jié)尾算了”,楊潔帶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拒絕,邊籌錢邊拍攝。募款并不順利,最后是制片副主任李鴻昌(劇中飾演黑狐精、蜈蚣精等7角)籌集到鐵道部十一工程局的300萬經(jīng)費,不過最終還是縮減掉了5集,只拍到25集。
楊潔自己拍一集的工資是90元,“猴子、八戒是80,沙僧60,就那么一點報酬”,在楊潔的回憶中,那時大家也不講報酬,不計時間,曾經(jīng)有過連續(xù)工作23小時的紀錄。在全國20多個城市來回周轉(zhuǎn)時,幾車皮的東西都要靠自己搬,包括擔綱“主演”的師徒4人。
劇組有3毛錢夜餐費,需要過晚上11點才能領,“晚上吃飯時,我說每桌加兩瓶啤酒,他們都歡呼起來。那時候的人都挺可愛的。”
2014年,韓寒的《后會無期》花10萬元使用《西游記》的插曲《女兒情》,那是許鏡清和楊潔頭一回知道還有版權(quán)費,兩人各拿3萬,楊潔對許鏡清說:“老許啊,這是我第一次拿到這么高的費用,這么多錢?!?/strong>
“大家都是奔著‘拍出一個經(jīng)典的目標’去的?!备睂а蒈黟┱f,“現(xiàn)在沒有人再會這樣拍電視劇了?!?/p>
86版《西游記》就這樣高高聳立在歷史的坐標上,后來者仰望、接近,卻無人可以攀越。
最初的“挑戰(zhàn)者”是它自己。1998年楊潔向央視申請,曾經(jīng)的劇組中已經(jīng)有人離世,再不拍的話被縮減掉的那5集將永久缺失,時任臺長的楊偉光同意拍攝,并提議不能只拍5集,《西游記續(xù)》的劇本被擴充到15集。
重啟第一集拍“情斷黑水河”,選址在北京郊區(qū)的密云水庫,央視提供了多部移動攝像機位,并調(diào)來了兩臺大吊車、一臺灑水車,比起拍86版時的艱辛,劇組的資金、技術(shù)條件有明顯提升。楊偉光對續(xù)拍十分重視,還專門請來1997年金馬獎最佳動作指導曹榮擔任本劇武指,曹榮在這一集里客串出演西海龍王之子“摩昂太子”,給未來另一部備受爭議的電視劇埋下了一顆種子。
然而《西游記續(xù)》全劇在2000年春節(jié)期間播出后,反響平平,遠不復當年盛況。楊潔自己也承認,補拍遠沒有她想象中簡單,最終呈現(xiàn)效果比起86版“在好看方面遠遠不如”。
原因眾說紛紜,有不少愛好者對這兩版進行過對比,指出《西游記續(xù)》在角色化妝、鏡頭調(diào)度等方面都存在水準下降,就連傳唱度頗高的主題曲“剛擒住了幾個妖,又降服了幾個魔”,意境上都低過86版的“休夸說妖魔鬼怪全打怕,莫提起險山惡水都平踏”。
曾有媒體問過楊潔,“是不是因為17年后老百姓的欣賞口味變了,而導演的思路還停留在過往”,楊潔只說“故事不比前面差,但人物性格沒有發(fā)展”。
35年來,內(nèi)地遵照《西游記》全本所拍攝的電視劇還有兩部,2010年浙江電視臺拍的52集《西游記》豆瓣評分僅5.7,存在感不高。2012年張紀中的60集《新西游記》走的是“還原原著”路數(shù),但因為想拍得過分全面,又避不掉導演的個人“私貨”,依舊不被觀眾認可。一經(jīng)對照,還將86版向神壇上再推了一步。
《西游記后傳》是個例外。曹榮因那集“情斷黑水河”與西游結(jié)緣,1999年,西安一位商人拿貸款來的1500萬和一份2萬字的劇本找他做導演。原定的六小齡童臨時拒演,曹榮只能自己頂上,在一個凌晨兩點的夜晚對化妝師說“不如讓我試一下”,化妝時曹榮怕被人笑一直閉著眼,照完定妝照后才發(fā)現(xiàn)“OK哦”,一位“面癱”版的“斗戰(zhàn)勝佛”誕生。
除了受制于妝容無法做表情,曹榮知道如果依樣畫瓢“怎么演都演不過六小齡童”,便定下“三分猴、七分人”的表演策略,倒也更符合孫悟空成佛后的穩(wěn)重變化。
兩萬字的初版故事改成劇本后,壓根撐不起30集體量,全劇拍完后也湊不夠時長。但集數(shù)是老板的硬性要求,曹榮剪了足足半年動作戲,“試著把這里放慢點,那里放快點,或者把一些地方重復”,被逼無奈中造就了一部“鬼畜鼻祖”。
在曹榮的記憶里,《西游記后傳》播出時一部分人喜歡到撲街,一部分人罵到撲街。誰也不曾料想若干年后它會因“面癱”和“鬼畜”再次翻紅,2019年年底曹榮入駐B站開始重剪《西游記后傳》,大批觀眾在童年記憶中打撈起這部電視劇,回想起噱頭之外它的劇情其實也相當精彩,甚至不少觀眾在小時候,真的以為它就是西游之后師徒四人所經(jīng)歷的故事。
不過《西游記后傳》的投拍過程和翻紅過程都充滿偶然,能被觀眾認可也是因為其故事框架已經(jīng)脫離了《西游記》本體,談不上對86版電視劇造成沖擊。
《西游記》這樣的經(jīng)典作品,受眾其實可以接納在不破壞精髓的前提下標新立異,《西游記后傳》是一道縮影,電影《大話西游》、網(wǎng)文《悟空傳》、動畫《大圣歸來》、游戲《黑神話:悟空》等別樣詮釋都各有擁躉。但與此同時,一旦珠玉在前,大家對“翻拍毀經(jīng)典”的容忍閾值向來極低,隨著時間推移,已經(jīng)承載好幾代人記憶的86版《西游記》近乎被打上了一道不可觸碰的歷史封條。
《悟空傳》在內(nèi)地較早走顛覆路線
客觀上看,35年前的電視劇不會十全十美,也存在配角演員不穩(wěn)定、特效技術(shù)太粗糙等基礎問題,用楊潔的話說,“是大家原諒了它”。
86版《西游記》是那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年代造出的神話,經(jīng)過35年時間的加固,更加堅不可摧。楊潔曾表示一定會有作品超越她的《西游記》,只是時間早晚。
在后來的一次采訪中,她又給這句話加了一句注解:“但照今天這樣發(fā)展下去,我不知道。”
最差的金庸劇,永遠是下一部
《喬家的兒女》:當家庭劇被按下倍速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