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影像講述百姓的日常生活
圖為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海報
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現(xiàn)實責任。什么是“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近日,國內(nèi)外各大視頻網(wǎng)站平臺熱播的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或許給出了些許答案。
??《柴米油鹽之上》由英國導演、兩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得主柯文思執(zhí)導,通過《開勇》《琳寶》《懷甫》《子胥》4集短片,講述了3個普通的中國人和1個中國村莊的故事。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鲞鋪》中記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柴米油鹽”乃百姓的日常生活,僅從紀錄片的片名便可知,導演柯文思的藝術焦點在哪里。但影片讓人接受,要靠打動人的心,而非從邏輯上說理,要讓海外觀眾從心底接受這些普通的中國人。
??《柴米油鹽之上》有中國人的自信。紀錄片以見證者的視角,聚焦個體發(fā)展的故事,呈現(xiàn)了在當代中國高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個體面臨機遇與挑戰(zhàn)、拼搏奮斗時,所堅守的信念、信仰與信心。村黨支部書記常開勇將脫貧攻堅的信念寫在西南貧困山區(qū)的溝溝嶺嶺中,貨車司機張琳將努力奮斗的信心寫在艱辛奔波的快遞路上,雜技演員王懷甫將忠于藝術的信仰寫在日復一日的排練場上,而富春江岸的砍柴少年也立下了走出大山、闖出一番事業(yè)的約定。
??《柴米油鹽之上》有中國人的可愛。紀錄片以親歷者的視角,抓住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反映了在中國幾十年來的巨變中個體的喜怒哀樂、冷暖悲歡,塑造出一個個活潑生動、鮮活可愛的形象。張琳這樣一個笑容整天掛在臉上的時髦嬌小女孩,竟是開重型卡車的司機,生活也并不順心如意。觀眾會為張琳生活的坎坷而心生憐憫,更會為她在生活重壓下依然笑對人生的樂觀心態(tài)和奮斗精神叫好。
??《柴米油鹽之上》有中國人的可敬。紀錄片以分析者的眼光,探尋到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境界,展現(xiàn)出可敬的中國精神與時代風貌。這份可敬,是扶貧干部常開勇將微薄工資的1/3都花費在工作路途中的汽油上,他為說服山民的搬遷一遍又一遍做工作。這份可敬,也是走出山村30多年、相互扶持共同創(chuàng)業(yè)、奮斗在快遞行業(yè)的致富者們那份不忘家鄉(xiāng)、回饋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懷。
??深切表現(xiàn)個體情感,激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是文藝作品能夠成功的關鍵,也是提升文藝作品國際傳播能力的重點。導演柯文思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展現(xiàn)出中國人民令世人欽佩的一面。柯文思說:“當世界意識到我們和你們的相似之處超過我們的不同之處的時候,我相信那些對中國的誤解、懷疑,會被對中國的尊重和敬佩所代替。”(作者:徐粵春 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人民日報》(2021年11月25日 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