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綜藝集體啞火的當下,一檔打著情懷牌,頗具話題性的音綜《聲生不息》卻殺出重圍,引發(fā)大眾對香港樂壇輝煌過往的追憶。
這檔本是為了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及TVB55周年推出的綜藝,首期節(jié)目播出后就登上微博熱搜,迅速獲得廣泛關注。
節(jié)目將16組歌手分成男子組和女子組,有老牌唱將林子祥夫婦,中生代歌手李健、楊千嬅等,也有年輕歌手單依純、炎明熹等,覆蓋了香港和內地老中青三代,陣容豪華。
我們已經(jīng)很久沒在社交平臺看到大家如此分享討論港樂了。
港樂是一個烙印很深的時代符號,承載過幾代人的青春。
如今這些經(jīng)典歌曲,正以新的形式重新散發(fā)生命力,而背后的故事,更引發(fā)了集體討論與懷念。
葉倩文《祝?!?/strong>
誰能想到,《聲生不息》節(jié)目首期播出后,最引人注目的是年過六十的葉倩文。
她一身紅裙,一頭銀發(fā),驚艷亮相,并演唱了自己的代表作《祝?!?。
“送你送你祝福永不斷,輕輕地飄尋覓無邊路遠?!?/p>
葉倩文一開口,嗓音依舊高亢渾厚,歌聲直擊人心,穩(wěn)到令人難以置信。
也令觀眾感嘆時光如流水,往事涌心頭。
在這個舞臺上,沒有人比她更適合代表盛極一時的港樂,而經(jīng)典港樂中也必定有《祝?!愤@首歌。
《祝?!愤@首歌不止在華語樂壇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對葉倩文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當年她從臺灣發(fā)展不順,只身來到香港打拼,經(jīng)好友馬永霖介紹,認識了林子祥當時的太太,也是華納音樂部高層吳正元。
吳正元聽完葉倩文的歌聲,覺得是可塑之才,恰逢林子祥有一首名為《重逢》的歌曲,需要女搭檔,吳正元便讓她和老公林子祥合作。
在林子祥的幫助下,本來不懂粵語和中文的葉倩文,居然唱得字正腔圓,有模有樣。
林子祥還為她寫了一首歌《零時十分》,憑借此歌,葉倩文在強手林立的香港歌壇站穩(wěn)了腳跟。
1988年,葉倩文發(fā)表了作品《祝?!?,這首歌改編自臺灣音樂人梁弘志寫給姜育恒的名曲《驛動的心》。
歌曲一推出便立刻風靡全香港,賣出了葉倩文在香港的最高銷量。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大姐大梅艷芳的壟斷地位被打破。
年底,《祝福》又以旋風之勢橫掃樂壇三大頒獎禮,捷報頻傳,僅半個月內就連獲12項大獎,刷新了譚詠麟的記錄,實在是葉倩文的一個事業(yè)高峰。
經(jīng)過潘源良的重新填詞后,歌曲煥發(fā)新生,成為經(jīng)典,伴隨著葉倩文大氣恢弘的聲線,歌曲中的寧靜與愜意就這樣被娓娓道來。
在人才輩出的那個時代,葉倩文硬是憑借不俗的實力,脫穎而出,當然除了天賦外,她的成功也少不了一眾才子的保駕護航。
徐克邀請她多次出演自己的電影,黃霑也直言在眾多女歌手中,對她最青睞有加,因為她的歌聲里有江湖,為人最真。
女明星們也喜愛和她成為閨蜜,朱玲玲二婚時,唯一邀請的明星便是葉倩文夫婦。
與林子祥結婚后,她干脆選擇遠離塵囂,在事業(yè)巔峰之際,為愛情淡出歌壇,瀟灑而去。
回首葉倩文這幾十年人生歷程,對愛情轟轟烈烈,對朋友情深義重。
這首歌,既代表著對過往的祭奠,更顯示了葉倩文身為樂壇前輩,要重新為港樂點亮光芒的決心。
時至今日,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從她的歌聲中不斷噴薄而出。
單依純《愛與痛的邊緣》
在王菲的眾多首經(jīng)典粵語金曲里,《愛與痛的邊緣》算得上是傳唱度最高的一首。
它發(fā)行于1994年,改編自臺灣男歌手黃仲昆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經(jīng)過潘源良重新填詞,在王菲的詮釋下,有了別樣的味道。
歌曲講述了女人面對愛情消逝后,卻難以抉擇,在愛與痛的邊緣徘徊不前的一種狀態(tài)。
原唱王菲當年演唱這首歌時,也只有20多歲,卻將歌詞中的哀婉、悲涼的細膩情感,詮釋得淋漓盡致。
但其實能唱出這樣的味道,也和王菲當時的情感狀態(tài)有關。
那時候的王菲見了竇唯一眼便淪陷,她和當時的男友欒樹提出分手,但當時竇唯還有正牌女友姜昕,所以沒有接納王菲。
但是敢愛敢恨的王菲對竇唯情愫的氤氳,哪里會理會世俗的牽絆,愛情致使她無力招架,反而更加熱烈地瘋狂追求。
身為天后,她本在香港發(fā)展,卻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甘愿兩地奔波。
走遠又折返的親吻,重逢不分開的誓言,當她愛上他,時間距離都不再重要。
世間情事,大抵都浪漫而兇險。
有時候王菲也會心累,也想放棄,可都敗給了愛與舍不得。
《愛與痛的邊緣》正吻合她當時的心態(tài),感受著愛情帶來的痛苦與無可奈何,不安于現(xiàn)狀,渴望動蕩,期待刻骨銘心,卻只能將愛與羈伴化作一聲嘆息。
魔動閃霸、馬賽克和林曉峰《情人》
《情人》是Beyond傳唱度非常高的一首代表作,他們的音樂始終與時代接軌,其背后的創(chuàng)作故事非常感人。
作為反叛精神的精神代表與領袖,Beyond十分厭惡港媒過度商業(yè)化的虛假宣傳,也不喜歡當時香港樂壇的靡靡之音,所以他們的歌曲并不完全局限于小情小愛之中。
《情人》這首歌其實是借愛情表達海峽兩岸情懷。
歌曲發(fā)行于1993年,靈感來自歌詞創(chuàng)作者劉卓輝和內地歌手艾敬的異地戀。
劉卓輝剛拿到Demo時,名字叫大陸情人,因為香港還沒有回歸,一個香港人與內地人戀愛,要經(jīng)受住很多考驗。
相聚難,別離易。
兩個人分隔在兩地,互相思念,飽受相思之苦。
這首歌還暗含著歷史文化背景,“是人是墻是寒冬”的“墻”指的是地域的阻隔。
艾敬接受采訪時,分享了她和劉卓輝從相識、相愛到分手的過程,還寫過一首歌叫《我的1997》。
她在歌詞中寫道:
“因為我的那個他在香港,他可以來沈陽,我不能去香港。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場?!?/p>
更加印證了劉卓輝的創(chuàng)作初衷。
他把大陸跟香港之間的微妙感情,比喻成戀人因遺留問題有了艱難阻隔,所以創(chuàng)作者要寫的是跨越兩地關系。
劉卓輝對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除了這首歌,他還創(chuàng)作過《大地》,直抒胸臆地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除此之外,這首歌是黃家駒在最孤獨絕望的時候寫下的曲子。
那時,他的親人、朋友和歌迷都在香港,自己卻困在日本,被迫遠離家鄉(xiāng),借歌詞抒發(fā)自己也渴求愛情,渴望生命中片刻的柔軟與溫情。
原來人間還有那被遺落的孤雁,只能淚濕青衫、夜夜碧海聽潮。
曾比特、林子祥《單車》
《單車》是陳奕迅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動聽的歌曲背后,隱藏著一個故事。
詞作者黃偉文用淡淡的筆法,寫出自己年少時與父親騎單車游玩的場景。
副歌部分“難離難舍,想抱緊些”,大眾覺得是創(chuàng)作者寫出了對父親的眷戀,對父子情的歌頌。
但后來黃偉文接受采訪時表示:“歌詞其實是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控訴?!?/p>
傳統(tǒng)父親在家庭當中扮演的普遍是威嚴的角色,感情內斂含蓄,父子間也易產生隔閡。
黃偉文的父親也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長,沉默寡言,對子女的愛不輕易表達,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
年少時黃偉文并不理解這份深沉的愛,直到中學時,父親帶黃偉文去海灘,帶著他那輛電單車,在安靜的海邊,父子二人有了??的第?次擁抱——
唯??個令彼此都不難為情的擁抱。
可惜那臺電單車?秋前就賣掉了,但那年夏天,與父親敞開心扉的經(jīng)歷,令黃偉文無比難忘。
長大后的黃偉文始終耿耿于懷,因為他覺得愛不僅是行為上的付出,還要有耳語的鼓舞,才能讓孩子真正全方位地感受到父愛如山。
《單車》的歌詞,是表達父親們對孩子有時太過淡漠,導致孩子更渴求父愛、渴求擁抱與安慰。
直至父親去世,太多不解變成了無法回答的疑惑,難以解決的憂傷。
在繁榮的表層下,感傷像一條狹長的黑色暗流,靜默地流向遠方,活著的人只剩一聲嘆息。
尾聲
《聲生不息》這檔節(jié)目已播出三期,期期有看點和爆點。
節(jié)目的宗旨也不僅是唱響港樂經(jīng)典,還有讓港樂文化能繼續(xù)傳承,被更廣闊層面的聽眾熟知,讓粵語歌生生不息,繼續(xù)充滿生命力。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作為觀眾,再聽起這些經(jīng)典音樂時,也不免被回憶拉扯。
從前還小,我們還沒嘗過多少人間煙火,未經(jīng)歷人事無常,初聽這些歌只覺得用力與浮夸,卻理解不透個中含義。
后來我們也閱盡滄桑變化,再聽起這些歌,想起過往種種,眼淚卻如洪水般洶涌。
我們終于明白,所有沖突和矛盾皆為不可回避的暗涌,所有的傷害和折磨皆留下刀痕,那是幻滅的夢想,也是錯付的青春。
那些瞬間的、冰冷的,終會隨著時間被消磨殆盡;那些正擁有的、溫熱的,要靠彼此的陪伴,才能源遠流長。
而我們,也終于在庸常的生活中,更懂得珍惜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