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4K直播、3D建模等影視技術(shù),以及多視角直播畫面,觀眾沉浸式感受圣杯嶼水下考古。
作者:圓子
一件瓷器,七十二道工序,是手藝人一生的堅守;而一艘滿載瓷器的古船沉睡海底700年,又承載了海上絲綢之路怎樣的傳奇故事?
9月7至9日央視新聞推出《考古中國 文明探源 圣杯嶼水下考古特別報道》,向全國觀眾直播漳浦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首次文物的提取,對沉睡在海底700年的龍泉窯瓷器進行挖掘探索研究的重要時刻。
直播前,福建漳州圣杯嶼水下考古就已經(jīng)正式啟動,央視新聞的鏡頭也記錄下正式“開工”前考古隊繁忙而有序的水下作業(yè)流程。
9月8日,圣杯嶼元代海船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啟動。
在央視新聞4K豎頻直播鏡頭下,觀眾不僅能感受澄澈青碧的海水和不斷升騰細微氣泡,跟隨“咕嚕咕?!钡臍馀萋暩惺芩驴脊诺摹皻庀ⅰ保€能清晰一覽水下考古現(xiàn)場,觀看海底考古人員的進度,見證文物出泥沙的瞬間。
在虛擬技術(shù)的加持下,央視新聞直播間被打造成了海上考古現(xiàn)場:浮動的船體、翻卷的波浪,靈動且充滿趣味。
而移動直播端的畫面,此次也分為上屏為直播間或外景直播畫面,下屏為圣杯嶼海域元代海船水下考古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全景,方便觀眾多方位觀看此次水下考古直播。
水下遺址樣貌如何?在9月8日的直播中,“立體沙盤”真實還原水下遺址全貌。
這方立體沙盤是依據(jù)是考古隊此前拍攝的水下遺址照片,按照考古隊此前拍攝的水下遺址照片1∶1的比例3D建模還原而來,甚至包括海洋生物的位置也與考古隊拍攝的照片里的位置一模一樣。
透過3D建模動畫的立體沙盤,能清晰地看到海底考古人員在測繪時用的明黃色鋼卷尺,白色線條的比例尺,被考古人員細致地劃分了若干個用代號來表示的工作區(qū)域(分別是0、北1、北2、南1、南2等),同時,船體殘存的隔艙板,周邊散落的瓷器清晰可見。
這艘盛滿歷史記憶的船只面貌又是如何?
在9月9日的直播中,一艘“游動”于直播現(xiàn)場海面的虛擬動畫船向觀眾展示了這艘船體的“復原”樣貌。
據(jù)了解,這艘船船體殘長13.07米,最寬處3.7米;殘存6道隔艙板,推測至少有7個艙,艙寬一般為1.5米,最寬的北3艙寬度達2.6米,船艙內(nèi)曾發(fā)現(xiàn)大量瓷器。
正式直播此次水下考古前,央視新聞記者獨家探訪了漳州博物館庫房,探尋了此前圣杯嶼海船出水文物,一睹700年前龍泉瓷真容,聽考古領(lǐng)隊講述水下考古工作的故事。
同時,央視新聞還采訪了多位高??脊盼牟I(yè)教授,從專業(yè)角度講述一件小小釉色精美、工藝精良的龍泉窯青瓷里,蘊藏著的時代的審美意趣,折射出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和變遷。
按照今年的發(fā)掘任務,此次水下考古將會提取一部分海船里的瓷器。在9月8日、9月9日的水下考古中,一批通過科學“打包”的文物文物率先與觀眾見面。
據(jù)工作人員介紹,這批文物接下來要進行初步清理,包括海洋生物、污染物等,之后工作人員會對它們的保存現(xiàn)狀進行拍照記錄、分析取樣,然后將瓷器放入浸泡池進行脫鹽保護處理。
撥開歷史的沙粒,“重現(xiàn)”700多年前的精品,今年圣杯嶼水下考古發(fā)掘?qū)槠?00天。在此過程中,還將有文物繼續(xù)“出水”,漸漸解開700年前的謎底。
&&“電視中國劇場”論壇首次亮相服貿(mào)會
丨關(guān)注
&&立足全球,講好中國故事:“電視中國劇場”全球落地62個
丨專題
&&別跳過,這些片頭片尾也很耐看
丨觀察
&&“十”光輪轉(zhuǎn),奮斗不止
丨看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