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神宮》本周就點映完結(jié)了。
作為該劇的忠實劇粉,我們也第一時間追了大結(jié)局。
可能大家都沒想到,看到最后幾集,最讓我們真香的角色,竟然是阿香。
還記得剛開始組隊,胡八一看到她的第一反應(yīng)是,怎么連小孩兒也帶上了?
后來被斑紋蛟咬斷一只手,老弱病殘里,她更是除了“老”這一條都占全了。每次看著她和明叔在后面跟著,都忍不住為他倆捏一把汗。
縱觀全劇,阿香最重頭的戲份,通常都是在深夜。
每當(dāng)夜深人靜,特寫鏡頭給到阿香,她十分驚恐地睜開雙眼時——
屏幕上仿佛打出了一行清晰的大字:前方高能預(yù)警!??!
你就知道,大招馬上要來了。
雖然時常有預(yù)感,但阿香很少會向團隊示警,通常都比較沉默。似乎這個小姑娘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心事重重、疲于奔命,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在這個團隊里的位置。
包括在韓淑娜犧牲后,明叔問阿香,你當(dāng)時有沒有預(yù)感。
她的反應(yīng)也很猶豫,目光閃爍,好像很心虛。
看到最后才明白,原來她身上的諸多矛盾點,都是編劇巧妙埋下的伏筆。
真正讓這個角色活過來,是在第十四集。
在大難臨頭、做好犧牲的準(zhǔn)備時,阿香終于向王胖子坦白了自己身上最大的秘密:
其實她根本沒有陰陽眼。
雖然的確有強烈的第六感,會在危險來臨前有所感知,但都只是模模糊糊的感受,而并非清晰的、明確的指示。
也正是這個原因,阿香才不敢跟其他人多說什么,一直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
之所以會撒謊騙人、謊稱自己有陰陽眼,當(dāng)然也并不是什么很自私的理由,完全出于一個很單純的動機:
想讓明叔開心一點。
因為很愛干爹,心存感恩,想要報答,阿香才編造了這個善意的謊言。
坦白自己身上的最大秘密后,阿香反而真的“看到”了。
她“看到”了往事,也“聽到”了亡者的聲音。
多虧她與被獻祭者之間,產(chǎn)生了感應(yīng)和聯(lián)結(jié),才幫助鐵三角找到了逃生之路。
仔細(xì)看演員的表演,會發(fā)現(xiàn)她這里的情緒處理很細(xì)膩:在呼喚干爹的名字時,阿香臉上露出了一個虛弱的笑容。
因為她非常高興,自己真的能“看到”了,她真的派上了用場。
所以哪怕雙目流血,眼睛非常疼,她還是笑了出來。
故事講到這里,看似弱小的女孩阿香身上,竟然有一條非常完整的成長線。
最開始她偽裝成通靈者,但不過徒有其表,故弄玄虛,發(fā)揮的作用也很有限。
隨著探險的深入,她的“特殊體質(zhì)”,發(fā)達(dá)的松果腺體,導(dǎo)致她對外界的感知能力遠(yuǎn)強于正常人,在危險來臨時,也的確會先于旁人察覺。
只是由于尚未掌握這種能力,她往往顯得驚恐、懷疑、無從適應(yīng)。
直到故事的最后,阿香感應(yīng)到了被獻祭者的“磁場”,與她們建立了聯(lián)系,才終于發(fā)揮出了自己的作用。
這也意味著她不再封閉自己,愿意向這個世界敞開心扉。
她找到了自己的同類,也與外界產(chǎn)生了更真切的聯(lián)結(jié)。
全劇最動人的場景之一,是被獻祭的靈魂終于得到了解脫。
她們向上,向上,向上,終于打破了千百年來的禁錮,重見天日。
這一幕,同樣只有阿香看到了。
我相信那一刻她所感知到的,不僅是感激、慶幸、劫后余生,更是一種靈魂上的共振和共鳴。
她看到了這些祭品的悲劇宿命,也理解了她們這一刻的得償所愿。
她們幫助阿香逃脫,阿香也幫助她們重獲自由。
這是一種弱者之間,充滿溫情的互相救贖。
不得不感慨《昆侖神宮》的良苦用心,連全劇里看似最沒有存在感的人,這一刻都擁有了自己的華彩與定格。
整部劇看完,也沒有一個角色是工具人。每個人都很有記憶點,都有自己的高光。
在一部常規(guī)的懸疑探險作品里,劇中的配角們其實很容易淪為標(biāo)簽化的、功能性的工具人。
比如明叔對應(yīng)的是“奸商”,韓淑娜是“肉彈”,阿香是“蘿莉”,彼得黃是“打手”,初一是“助手”,阿東是“炮灰”……功能就是前期勾心斗角、制造矛盾沖突;后期立FLAG、送人頭,讓劇情更刺激。
但這部劇里,你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刻板印象。
上周播到第七集,韓淑娜的下線,已經(jīng)讓很多人為之唏噓。
她為救明叔而犧牲了自己,那一瞬間雖然快到猝不及防,但是本能的反應(yīng),才最能暴露一個人內(nèi)心的想法。
而在這周的劇情里,更多的角色讓我們淚目。
初一就不用說了,上周就有無數(shù)觀眾揚言“千萬不要讓他下線”“否則給編劇寄刀片”。
但當(dāng)他真的與白狼王同歸于盡時,從中感受到的只有悲壯和崇高。
這一戰(zhàn)于他而言無可避免,他是為了替妹妹報仇,而賭上了自己的信仰和全部。
無論結(jié)果如何,于他求仁得仁。
更令人意外的,則是明叔身邊的打手彼得黃。
這個角色前面的工具人屬性就太強了,幾乎是明叔指哪兒打哪兒,唯對方馬首是瞻,連多的臺詞都沒有一句。
但最后犧牲時,彼得黃倒在夕陽下的影子惡羅海城里,仍然心心念念著明叔是否安好,懷念著童年沒吃到的石榴。
我們看到了他身上的執(zhí)念和遺憾,于是這個人物也突然“活”了過來。
仿佛直到這一刻,我們才真正認(rèn)識了彼得黃。
他并不只是一個冰塊臉的工具打手,更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溫度的普通人。
在彌留之際的幻覺里,年幼的彼得黃終于吃到了石榴,而成年的他則如孩童一般,被明叔摟在懷里,安然地闔上了雙眼。
劇集最終為他留下了一個溫情的定格:
他永遠(yuǎn)沉睡在了這里,身軀和童年的水果攤化為一體。
這一幕亦有種別樣的溫情。
原本影子惡羅海城是一個詭譎不安、險象環(huán)生的存在。但此時它卻變得了一個安寧的幻境,一個承載著回憶的、埋下了朋友的地方。這里不再只有死物,也多了一絲生機。
王胖子這里的表演情緒也很有層次,從一愣,到恍然的笑,再到黯然失落,說明他最后已經(jīng)將彼得黃當(dāng)成了朋友
相比于原著,《昆侖神宮》在改編上的一大特點,就是多了一絲溫情。
這種細(xì)膩和溫度,同樣是依托于人物塑造來實現(xiàn)的。《昆侖神宮》在改編上最出彩的地方之一,就是貢獻了很精彩的群戲。
什么是群像戲的有效改編?
從工具人,到豐富立體的角色,《昆侖神宮》在改編上最為討巧的一點,就是讓每個人都有了一段故事。
原著里初一是明叔雇傭的牧民向?qū)?,而在劇中,他卻一上來就拒絕和他們同行。
因為他還有家庭的責(zé)任,還有癱瘓的妹妹、妻子和年幼的女兒要照顧。
為了家人,他本來不愿再去喀拉米爾冒險;但也是為了家人,他最終選擇向白狼王復(fù)仇,與之同歸于盡。
一個有血有肉、讓人惋惜的好哥哥和好父親,就這樣立住了。
劇中對明叔忠心耿耿的韓淑娜和彼得黃,也各有一段前史。
韓淑娜被明叔從不堪之地救了回來,彼得黃則是十來歲跑船時遇上海難、人吃人,餓得只剩一口氣時遇到了對方。
看似下手狠厲的保鏢卻只吃素,看似涼薄寡情的女人卻最重感情——借由豐富他們的人生過往,劇集抓住了人物在表象與內(nèi)心之間的反差和張力,讓我們看到了人物的“核”,看到了他們身上的情義。
當(dāng)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有了牽掛和羈絆,觀眾自然就會更容易與之共情。
同樣,有人做加法,有人就要做減法。
在原著里阿香的身世其實要復(fù)雜得多,她基本上是一個實驗品、一個工具,從小就遭遇非人的待遇,才被人工培育出一對“本能之眼”。
劇里拿掉了這一部分,讓她變成了一個性格更單純的小女孩兒,為了報答干爹,才謊稱自己有一雙“陰陽眼”。
這樣一來,當(dāng)看似需要被保護的弱者,反而在最后關(guān)頭爆發(fā)出極大的能量,也得以拯救眾人時,你同樣也能感受到這部劇里溫情的底色——
在魔國,一個像阿香這樣的弱者,最終的宿命是變成鬼母、或是祭品。
但在昆侖小隊里,她是團隊的一部分,是被重視、也被需要的。最終才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昆侖神宮》另一個很對的地方,是在緊湊的篇幅里,快狠準(zhǔn)地找到了人物定位,迅速地將角色立了起來。
劇集短小精悍,留給人物塑造的空間并不多,因此每一場人物對手戲都非常高效。
在緊張刺激的冒險情節(jié)之外,巧妙加入群像戲,也恰好能為觀眾的情緒制造一些“氣口”,讓劇集節(jié)奏顯得更為張弛有度。
比如在劇集的前期,韓淑娜表面愛偷懶、愛偷奸?;?,恰好和王胖子插科打諢、一唱一和,制造了不少笑點。
后期韓淑娜下線之后,負(fù)責(zé)喜劇線的則成了明叔和彼得黃。
明叔總想耍小聰明,又總會被王胖子一語道破;而彼得黃則過于認(rèn)真,時常和王胖子陷入奇怪的比賽,殺狼要比誰射得多,連鑿冰都要battle一輪。
這些幽默感和輕喜劇的部分,既中和了劇情本身的壓迫感,也中和了人物身上的缺點,放大了他們更可愛、更有煙火氣的一面。
同樣,有了輕的部分,才能反襯出重的部分。到了故事后期,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他們的抉擇和犧牲,也會更容易讓觀眾共情。
正是在這時,人物才迎來了自己真正的高光。
好的冒險作品里一定是有人的。
在懸疑冒險題材里,我們想看的不僅是視覺奇觀、驚悚刺激的情節(jié)、血脈賁張的戰(zhàn)斗,也是“人”。
我們想要看到的是人與環(huán)境的纏斗,是人在被環(huán)境壓迫時,所做出的選擇和抗?fàn)帲侨诵员槐频浇^境時,所爆發(fā)出的巨大光輝。
《昆侖神宮》在保留了原著氣質(zhì)的基礎(chǔ)上,放大了人性之中向善的一面:
韓淑娜和彼得黃直到最后一秒,都還想著保護明叔。
初一為守護家人而生,也為捍衛(wèi)家人而死。
哪怕看似貪財重利的明叔,也是情真意切地愛護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對于故事里的所有人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冒險和尋寶之旅。
無論他們是因為什么而出發(fā),最終他們都有了成長,也得到了救贖。
這個故事始終關(guān)于勇氣,關(guān)于人性,關(guān)于溫度。
分享到: